首頁/ 汽車/ 正文

中國文化的思維裡,不缺大道理,反而缺“小道理”.

發育性語言與長成型語言.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就拿這句話來說,

大多數人30歲之前,體會不到這句話的內涵。

以前,時常聽到這套道理,都是一笑了之。

相比較這段道理!

更喜歡另外一套:➠多個朋友多條路。

多數人都會這麼想。

那時,都喜歡三朋四友、三五成群,後來明白大多數時候沒卵用。

就算有,反而是那些不溫不火的關係走得更長久。

青少年時,熱衷於和那種很嗨的人做朋友。那種平平淡淡的關係,反而不被重視,

之後的經歷才慢慢地體會到“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套道理的內涵。

但——當你體會到的道理之深意時,意味著你已經到了一個年齡。

問題來了➠

為什麼有些道理,非得要到了一定年齡,才能懂。

更有甚者,一輩子都過得糊里糊塗,不得入門,領悟不到人生真諦。

我們在明白一個道理本身時,意義是什麼???

從世俗的角度來說:

就是需要這個道理,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一個指導、幫助。

明白道理,就是為了用道理

指引

我們少走彎路。

這樣的道理——才有意義嘛!

是不是這樣子的!

為何?

在你年輕時,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這話,都是一副不以為然的心態。

但等你領悟到這個話的內涵時,已經是過來人。

相當於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個道理,並沒有為你提供一個人生指導、以及借鑑意義。

——聽到這種話,都當耳旁風!

還是這種話它本身就容易成為耳旁風?

該和那些狐朋狗友吃吃喝喝,依然會吃吃喝喝

該享受那種馬屁、恭維,依然會沉迷於那些五迷三道中。

以後再回過頭來感慨,為啥當初沒多養幾條狗狗……

換句話講,這個道理

不能指導我們當時的處境➠或者說,只能作為指引未來的一個方向的一種語言。

只是幫我們歸納,總結了一下人生經驗。

懂的人就懂了,不懂就是依然不懂,

從不懂到懂,也不是這句話讓你變得懂的。

而是我們自己過往的經歷本身,讓我們自己領悟出來的。

對吧!

那就說明,那段道理,本身並沒有讓你從不懂變成懂。

而這➠就是

這種道理

的弊端。

我們傳統文化思維裡的一些弊端.

大多數家庭裡,父母習慣教育孩子:

你要好好讀書,要努力,要善良……

都習慣於講這些語言。

孩子們要有覺悟才行。

沒有覺悟的,只會一味地貪玩。

等步入社會後,才發現當初父母說的話,很多都是對的,為啥當初自己沒聽進去呢?

明白了,又有什麼用?

你還能讓時光倒流嗎?

(想必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悟吧!)

這個時候覺得以前父母說的話很對。

當初為什麼不聽?

因為很多話,確實聽不進去,

沒法聽!

他們講的很多道理都偏向於抽象的而不具體。

抽象的道理一般指向的是未來,指的是問題方向.

具體的道理解決的是當下,指向的是問題的細節.

有時候翻閱佛經、道家、儒家經典

會發現一個共同特質。

就是書中很多概念,都寫得虛無縹緲,玄而又玄。

翻開一看,腦袋發虛。

除非是對這些有追求,有愛好,才能深度扎進去。

芸芸眾生

多數人看到這些經典,估計啊……都容易打瞌睡咯。

就算到了喜歡上看這些經典的階段,也有一個年紀了,有些經歷了,這時候才會讓人靜下心來的喜歡。

很少有年輕人喜歡看這些的。

問題又來了➠

你到了一個年紀,有一些經歷,再而喜歡看這些經典……

(我姑且以30歲為一個標準吧。接下來我會以30歲這個標準描述。➠以30歲,而立之年,喜歡看這些經典了,作為一個參照標準來描述。)

愛上了傳統文化裡面的大智慧,在經典的指引下,後半生你的人生開了掛……

那你30歲之前,你的人生應該用什麼道理來指導你?

本人不才➠

(接下來,把意思表達得詳細一點,可能在表達過程中,會讓意思有失偏頗,顯得狹隘。還請見諒:)

就是說,我們的文化裡面很多經典,但這些經典都是你30歲之後,才看得懂的經典道理。

(我假設用30 歲作為參考)

那你30歲之前的人生,用什麼道理來指導你。

正如上文中講的,“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經典,在你30歲之前,是很難體會出內涵的。等到了30歲之後,有閱歷了,你才能感悟到這句話的真諦。

那又能怎麼樣?

30歲之前就相當於沒有一套有效的人生經驗指引你,你等於跌跌撞撞地在過著少年時期的日子。

按照我要表達的意思來理解 ➠

我們的傳統文化給與我們的很多道理。

都是

30歲之後

才可領悟的懂的道理,

而這種道理都是30歲之前,很難領悟進去的。

(意思表達的狹隘了點,但就是這個大概)

基於此,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

如果一個人出身在普通家庭,身邊沒有一個親朋好友能在人生的路上開導、啟發一下他。 ➠那大機率,30歲之前他就會普普通通。

到時候他結婚了、生孩子了、要養家餬口了,就算經歷了很多,到了一定年齡,➠他還有經歷去研究佛經,道家經典,儒家經典?

他有那個精氣神,去研究這些人生哲理。而用這些人生哲理去指導自己的人生路途麼?

前提是還要喜歡讀書,如果不喜歡讀書的,那他這輩子,估計也明白不了那麼多高深的道理,因此會淪為庸庸碌碌之輩。

對於那出身普通家庭的小青年來說,30歲之前,沒有指導他人生方向的貴人和經典道理。30歲之後的高深道理,他也沒有精力去學。

那這些道理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至少對於這位小青年來說,沒什麼實際意義。

中國的文化,很多道理都是那種玄而又玄的,抽象寬泛的。

不管是電視劇一些臺詞,還是經典古籍中的,都有這個特點。

這就形成懂的人才懂,不懂的不懂。

而不容易把不懂的人快速教育的懂。

的一種狀態。

比如:有些媽寶男、巨嬰、失足青年……

就是在年少的成長經歷中,沒有被教育好。

是父母不教育麼?

不一定,有很多父母拿孩子沒辦法。

這其中就包括了:溝通。

溝通就意味著必然會講道理。

(不都是這種都通模式嘛)

既然是講道理,那問題又得暴露出來了.

講什麼道理呢?

❶如果你講的是“君子之交淡入水”的

這種型別

的道理,那不管用。

孩子只會以為你不想給錢他花,故意找的一個說辭,“別人家小朋友都穿名牌,朋友成群結隊,你不給,還盡說這種話”……恨你。

由此,將來他會演化出虛榮心強、喜歡享樂的性格。

❷如果你講那種:努力學習,將來做人上人,不然就要進工廠……這種話,不一定管用。

他小小年紀,不懂什麼叫人上人。他也不會懂什麼叫辛苦,等他懂得時候也就後悔莫及了。

(道理在說的時候不管用,管用的時候已經晚了,這種道理有啥意義?)

❸如果你讓他要明白:做人要懂得分享、要善良、不要招惹是非……

這種道理操作不當,會養成討好型人格,被別人欺負了,都不知道怎麼解決。

現在新聞上不經常看到校園霸凌……

(道理是用來指導解決問題的,虛頭巴腦的道理能讓他解決什麼具體的問題?遇到事了都不知道怎麼辦)

我們的文化,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些語言非常的經典。

但這都是些大道理。

(偏向於抽象、籠統、不具備指向當下具體解決方案的)

道家思想裡面的:過猶不及,大道至簡……

這些話,不到一個年紀,體會不到精髓。

你讓一個小孩去聽這些,能起到指導作用?

佛家思想裡面的“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這些話,讓一小青年聽,他都聽不出什麼意思的。

(極少數天才,那就另說了,畢竟大多數人不是天才。)

中國文化從來不缺境界高深的思想,從來不缺大道理.

真正缺的是小道理。

缺的是30歲之前的道理。不缺30歲之後的道理。

猶太人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

猶太家庭從小,就引導孩子形成獨立人格。

(人格這個詞在我們的文化裡,都沒這個說法)

讓孩子懂得自己去掙錢,不要依賴別人。

猶太家庭在孩子們高中畢業後,去旅行,休學兩年,不是立即去讀大學。

當一個人在旅行途中開闊視野之後,在去學校讀書,會學的更加紮實。

(以前一親戚,因為家裡條件有限,高中輟學了,出去打工。後來自己攢到學費,再回到學校時,讀書特別用功。)

關於小道理:

有利於30歲之前能理解的道理:

比如說心理學。

心理學這門學科,我很喜歡。

現代心理學誕生於猶太人。

佛洛依德,阿德勒,馬斯洛……都是頂級的心理學家。

心理學喜歡研究精細的問題。

在我們傳統文化裡,就沒有心理學這個學科,都是近代西方傳過來的……

比方說做人要善良,對這個概念解剖:

善良這個概念,很籠統,不好具體定義。

操作不當➠

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生怕別人說自己不好,什麼都順著別人的意思來。

不懂得拒絕別人,不敢拒絕別人,最後是割自己的肉喂別人,最後喂個狼。

我就聽到過很多父母教育子女:做人要善良……

我也聽到過:做人不能善良這種話,好心沒好報……這型別的抱怨話。

問題是善良的本質是什麼?

弄清楚麼?

如果是猶太人文化,他們會把這個概念解剖的更加精細。

更具備

可操作性

什麼情況下善良,什麼情況下要保守。

防止形成討好型人格。

他們的文化語言比我們的語言描述的更加精準。

我們的語言只會描述很抽象、籠統的概念。

對精細的概念不擅長。

美國佬現在對我們國家經常進行抹黑,我們自己的話語權無法開啟,總是被西方國家壓制,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且偏偏 精細的概念,邏輯性更強,更容易理解些。

現在時常聽到許多人喜歡抱怨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就是心理學裡面的一個術語。

抱怨做父母的從小沒教育好自己,讓自己在社會上不適應,害怕社交,害怕人際關 系、害怕辦公室政治,膽子下,不知道如何溝通……

也確實,很多原生家庭是有問題的。

存在的即合理的!

也不能一味地說父母養育了自己,就不能怪父母,拿孝道來抨擊。而子女就應該無條件的接收父母的不足,這也不妥。

既然存在很多這種現象,

也說明了在這方面,暴露出了我們文化方面的許多不足之處。

當然!

也有人總是會拿我們五千年的歷史出來說事,

視乎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我們方方面面都要比別人優秀了。

我喜歡學歷史:

我發現,我們的傳統文化就喜歡講一些宏大的道理。

什麼“天人合一、世界大同”……之類的語言。

而普通老百姓的在子女的教育中:卻總會教育很多媽寶男,巨嬰,心智不成熟的角色:我窮我有理,看不得身邊的人好,恨人有笑人無,各種婆媳關係不和……

太多了。

一面是宏大的道理,一面教育出心智不健康的角色。

這不正式我們傳統文化的問題麼?

大道理就比小道理境界高?

只有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小孩子才有非黑即白,成年人的世界永遠有的第三種選擇。

↑就上面這兩句話,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小孩子的單純,成年人的世故。

問題是,小孩子就應該有小孩子的邏輯,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思維。

有的人喜歡講大道理,有的人喜歡講小道理,你不能說講小道理的不如你的大道理。

顯然,上面那兩句話就是站在成年人的思維在判斷問題。

人一出生下來,就是一個奔向死亡的過程,那不能說既然總是一死,那就渾渾噩噩的過吧?

總得還要過程也精彩。30歲之前不也是人生的過程

我們的文化裡面總有一種這樣的誤區!

總覺得30歲之後的道理,比30歲之前的道理更有優越感。

大道理總比小道理更高明。

難道30對之前就不能有30歲之前的處世邏輯麼?

一個小青年找家裡拿點錢去和朋友們喝喝酒,吃吃飯,父母總是批評。

一套大道理甩過來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讓孩子們不要浪費精氣神在這上面。

父母輩說這個話,是以一個

結果為導向

的道理。

覺得你大吃大喝最後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所以沒必要。

問題是:你不經過這些,你能成長起來麼?

你難道不和這個社會打交道,就明白了很多人生真諦吧。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大吃大喝的過程,你才在這個過程過慢慢的明白什麼人好,什麼人賴。

但有的父母一上來就是一道

那種大道理

打壓你。

你要是和他們反駁起來:“多交朋友多條路”。

他們會立刻反攻你:“君子之交淡如水”。

因為他們覺得,他們的道理比你的道理看的遠。

你的那些就不能叫道理。

小蝌蚪將來要變成青蛙的,所以小蝌蚪就不應該有小蝌蚪的活法?

只能接受如何一步變成青蛙的道理。

小蝌蚪也是一段成長的經歷啊。

但就沒有準備你這段經歷該有的道理的。你要直接學如何做青蛙的道理。

這正是我們文化的誤區。

總是覺得後面的道理比前面的道理境界高。

你應該直接接受後續的道理。

前面的不重要。

不尊重你的成長過程。

真正高明的家長會這麼溝通

:孩子,你要多交朋友,多出去長見識,看清什麼人是好人,什麼人是小人……

你不可能和誰都能交朋友的,但是你也要多和他們接觸……

但你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一輩子,你能有兩三個知己——足以……

這樣的溝通豈不更加妙,即不限制孩子的過程,又讓他們有方向。

同時講兩套道理。

一套是指向當下的。

鼓勵開展社交,學會看人。

一套是指向未來的。

讓他們知道,將來不一定有很多人會成為之心朋友,不要期待別人,不要依賴別人。就算髮生關係破裂,也有個心理承受能力……

兩套道理同時進行,讓他們認得清當下,看的遠未來。

這才方為高。

在溝通中,很多父母只會講未來的道理,不管當下的解決方案。

也有鼠目寸光的,只讓孩子們計較眼前,不看未來的,把路給走窄了。

整體來說,我們的文化偏向於解決未來的問題。

講大道理。

不擅長講當下的道理,喜歡講宏大的道理,不擅長講精細的道理。

喜歡講道德禮節,不擅長心理分析。

比如:

有的父母給子女

把關

結婚物件時,只會說:對方很老實,適合過日子,很實在……不抽菸喝酒打牌,人品、習慣良好,不好吃懶做。

這種很表面化的建議,其實這些細節,你自己多留意,你都能看清楚。根本不需要他們把關。

突然,你說到:

那人沒有激情、生活很無趣、媽寶、習慣PUA、總是喜歡打壓……

他們反而會說你事多……

因為在他們的邏輯裡面壓根沒有這些選項。

他們覺他你不應該講究這些。

你講這些是你很孩子氣,不成熟。

過日子嘛——就應該找那樣的。

至於你內心世界滿不滿意,他們壓根不管。

未來很重要,當下很隨意。

這就是我們文化中的問題。

30歲之後的道理比30歲之前的道理重要。

所以當下怎麼樣,不會告訴你太多,

也指導不了你。

如果在猶太文化中,父母或許會這樣描述問題:

那人有沒有表演性人格、邊緣性人格障礙、巨嬰、第一人格、第二人格、習慣自我感動式……這些更加精準的詞彙來進行描述。

這種語言,更能關注你的內心需求,精準的把控問題。

我們的文化,就不會注重你成長過程中的語言,直接給你最終的答案/道理。

只有青蛙階段的道理,沒有小蝌蚪階段的道理。

以至於你還沒成長起來,還沒到接收後續的那套精髓的步驟之時,就已經倒下了。

O_o

好比一個人在沙漠裡,飢渴難耐➠

如果是猶太文化。

他們就想著解決當下的問題,讓你立刻喝到水。

如果是我們中國文化:

會讓你忍著,遠方30裡開外,不僅有更衛生的水,還有美酒……

關鍵是,你要是能到30公里開外,你就舒服了,反而獲得的更多……

如果你到不了30公里,你就玩完了……

題外話:

這也是猶太人很優秀,但是沒什麼大智慧的原因,總是被那麼多國家擠兌……

我們中國卻一直是大國,

不過呢大多數人卻過的得累

總結

在這裡我發明了兩個概念詞:

一個叫:

發育性語言/道理

一個叫 :

長成性語言/道理

❶發育性語言:

就是發育階段,成長階段中的一種語言。

❷長成性語言

就是事情可以定性了,成熟了。

我們中國文化的語言就偏向於——-長成性語言/道理。

比如,君子之交淡入水,就是這種道理。核心很成熟,無法改變,可以當成最終道理。

發育性道理。

比如:多個朋友多條路。

就是在成長經歷中的一個道理,但是這個道理。

最終隨著年紀的長大會越來越不對勁。

換句話講:這種道理30歲之前聽起來叫道理,30歲之後不能叫道理。

有侷限性、時效性,只在某一階段內管用的道理。

但對你30之前成長過程是有指導意義的。

這就是我所強調的————發育性道理。

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溝通的過程中,

習慣講 “長成性道理”型語言描述。

問題是孩子聽不懂這些,領悟不到這些,反而爆發各種矛盾。

不擅長講“發育性道理”型的語言描述。

發育性道理針對的是當下的問題如何解決,容易聽得懂。

孩子們也好接收,消化。

但:發育性道理,容易有限制,看的不遠,不容易達到高度。只能管一段時間內的,一定範圍內的道理。

隨著年紀的成長,很多道理反而有

反作用

這時需要配合“長成性道理”來指導一個大方向。

兩套道理齊頭並進,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味地講“長成性道理”,他們領悟不了那個境界,覺得你說的話一點用都沒有,直接唱反調。

還沒到那個階段,就倒下去了,躺平了。

就算後來的經歷中,意識到傳統文化思維的精妙之處,

但伴隨著生活的壓力,也沒有精力去學習,因而一輩子成為庸庸碌碌之輩。

很多人就是一輩子這麼給鑽進去的。

回顧人生,依然發現不了問題出在哪裡!

再回過頭來反思,覺得當初沒聽父母的話。

其實父母當初,也不一定真的做到位了,心意是好的,溝通的方式不一定真的對。

如果你沒意識到問題的核心,

反轉之後再反轉……

又重新轉回去。

依然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再次重複上一代的溝通方式,以為當初是沒聽他們的才過得不如意。

再次,逼著孩子們好好學習,不要交狐朋狗友,君子之交淡如水……

重複之前的那套溝通模式。

又是下一個輪迴……

猶太人擅長研究心理學,喜歡做精細的東西。

我們中國喜歡研究天人合一,喜歡講宏大的道理。

我們的道理傾向於指向未來,

他們傾向於指向當下。

“長成性道理”相當於30歲之後的道理。

“發育性道理”偏向於30歲之前的道理。

各有優劣。

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方才可……

猶太人能控制美國,每年大量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說明他們的能力不是蓋的。

但猶太人被各種排擠,連一塊國土都要去爭,這也說明他們有不足。

我們五千多年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傳承下來。我們能差麼???

哈哈!

但我們近代以來,科學技術都是引進西方的,哪怕是如今在科學鑽研、創新精神都和西方有差距。

說明我們有不足。

各有優劣~需各取所長。

end

猶太人的文化適合培養健康的蝌蚪。

我們的文化適合培養優質的青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