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出自杜牧筆下的《江南春》,雖然整篇抒發了作者的壯志未酬的報國情,但更關鍵的是描寫出當時朝代,人們對建寺廟的狂熱。

當今社會,雖然沒有封建社會的迷信,

但人們仍願意到寺廟中祈願。

在寄託美好的同時,也能增長很多見識。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可是,始終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寺廟中僧人居多,稱呼卻各有不同。尤其是“方丈”和“住持”,要是弄不清楚區別的話,

說不定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啊!

然而,這兩種稱呼的定位,還要從佛教的傳播說起。

佛教的產生與發展

佛教主張“四大皆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變,

因此保持安穩平和的心態

,才能獲得幸福與安樂。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就是因為這樣的傳經授道,自它誕生起到現在,才能始終受人推崇。但是,作為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它的起源始終是個謎。

西方世界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古印度

,而在中國古代,人們也相信佛教產生於印度,畢竟在兩漢時期,天竺國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內地,隨後發揚光大。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再者說,印度始終以“佛教起源地”自居,

但這樣的說法真的正確嗎?

其實不然。

根據史料記載,

佛教可能來源尼泊爾

,後來傳入印度後,得到了信徒們的瘋狂追捧,使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壯大,同時成為印度的國教。

自此,佛教聞名世界,不明真相的人們將印度誤會成佛教的起源地。另外,佛教傳入我國的原因也有些玄幻。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據《後漢書》記載,永平七年正月十五,

東漢明帝突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他在夢裡看到有一個渾身散發著金光的人在大殿上飛走。

明帝

認為此夢一定有所寓意,便召集眾位大臣為他解夢,詢問:

“金光閃閃的人到底是誰?”、“此夢有何寓意?”

可惜,大臣們不懂解夢之道,但畏於皇威,也只能硬著頭皮上,稱天竺有一個得道神,被人們稱之為佛,而他滿身金光,並且能夠在天空中飛翔。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太史出班也附和地說:

“然陛下所夢之,概是‘佛’也。”

這番言論令明帝大為震驚,於是他派遣大臣,出使天竺,尋找“佛”。不久後,那些大臣們帶回了佛像和經書,還請回了兩名僧人。

明帝欣喜若狂,為了安置僧人、放置佛教物品,

特地修建了中國第一座寺廟——白馬寺

,又稱“中國第一古剎”,坐落於今洛陽市,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白馬寺的門前有座白馬雕塑,這不僅對應著寺名,同時也象徵著古代白馬馱著佛經,將佛教傳入中國的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

自此,佛教開始在中國流行,上至達官貴族、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乞丐農民,都對佛教進行推崇。

尤其是在隋唐時期,

佛教的傳播更是達到了鼎盛,某些王親貴族甚至還鄙視不信佛之人。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此後延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佛教直接成為了我國文化的根源

,也就是“儒釋道”中的“釋”。

自周朝開始,古代人開始忠誠於祭祀,有些皇帝要將國家氣運與寺廟緊緊結合,乞求“千秋萬代,江山不倒”。

因此,古代人信奉“佛”,

自然而然地對寺廟尊敬無比

,每逢初一十五,全國各地的寺廟都會迎來源源不多的流量,尤其是廣大信佛之人,他們虔誠拜祭、燒香禮佛、祈求安康。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久而久之,寺廟隨著香火的旺盛逐漸變得繁榮,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寺廟也需要各級管理者負責處理寺中事務,

以便需求更加長遠的發展。

因此,方丈和住持也就應運而生了。

住持起源

“住持”一詞最早可以追溯至佛家經典,比如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中“善男子等,若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欲住持一切法度”;在

《七佛經》

中“住持教化,宜說法教”。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由此可見,自佛教誕生髮展之初,“住持”一詞便已經出現,只是那一時期,“住持”只有“安住、維持、繼承佛法”的作用,大致翻譯為普通眾生、傳播佛教。

但是,隨著佛教在我國的傳播,“

住持”逐漸演變成為了寺院的“最高領導者”

。據

謝重光教授

考證,在唐朝前期,“住持”便已經作為寺院中內部的僧職而存在。

因為佛法需要眾生來傳播與教化,

需要將佛教的真諦發揚光大

,所以在部分佛教文獻中,常常會出現僧人被派遣或邀請前去“住”在某個寺院的記載。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也就是說,寺院是需要這類“住院僧”的固定存在,可以把他當做一個單位的固定工,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由他全權負責。

在發展初期,“住持僧”的任務繁重,又是宣揚,又是維護。在他們的努力下,佛教迅速傳播,在唐宋之後,更是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

修行者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因為當時人們誠心禮佛,數量眾多,住持則把他們安排在一起宣揚佛法,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群人的領導者。而後正式成為了寺職,

甚至出現了以“住持”為字首的組合詞

,如“主持院長”、“住持沙門”等等。

南宋末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將“佛教”作為精神寄託。為了更好地宣揚佛法,民間便開始大肆修建寺廟,因此,

“住持”也就成為了整個寺廟的執事者。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道教興起之後,全真派也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詞,兩者的釋義雖然有所出入,但職責都是一樣的。

方丈起源

說起“方丈”,絕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應該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老和尚,慈眉善目,白鬚飄飄,頸帶佛珠,杏色佛衣,身披袈裟。

顯而易見,這是佛教寺廟中得道高僧的標準穿戴,而他也正是寺廟中相當有權力的僧人,基本屬於入廟時間最長,

入教思想最深的一人。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方丈”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的《維摩詰經》中,其中說道,身為菩薩的維摩詰居士,他的居住處只有一丈見方,雖然很小,但設座無限。

這是因為他本人修養極高,接引的人很多,但無論來多少人,

都能在他房間坐得下。

因此,如果有像維摩詰士般的精神領袖,可稱之為“方丈”,後傳入我國後,百丈淮海禪師取來應用,定在百丈清規上。這時,方丈只是專門稱呼住持的居室,也可以認作對師父的尊稱。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但是,早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前,

“方丈”就出現在古代的神話故事中

,傳說中國東海有五座仙山,全都漂浮於東海之上,其中一座名為“方壺”,又改稱“方丈”。

後來,有兩座仙山飄至北極,融入汪洋大海中,僅剩“方壺”、“瀛洲”與“蓬萊”三座還處於東海之上。

其中“方壺”則位於東海中央,

傳說上面是群龍所聚之地

,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之處。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這裡不僅有各種奇珍異獸、奇花異草,還有數十萬不想飛昇天庭的仙人,實在是凡人夢寐以求的仙境。

這種虛無縹緲的傳說雖然在現代看來,是實打實的封建迷信,但是對於知識匱乏的古代人來說,卻是奉為“神諭”,

尤其是我國傳統宗教——道教。

他們一向追求長生久視,渴望能像居於仙境的神仙般,超脫三界、長生不老,因此便構想:“方壺”山上靈芝遍野,食之便可長生不老,了卻塵世煩惱。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歷代帝王終極一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

因此屢屢派人遍尋仙山

,希望能得償所願。比如,秦始皇曾經派

徐福

出海尋山,為表虔誠之心,徐福還特地帶走了一對童男童女,只是一去不復返,無果而終。

漢武帝也曾派派遣術士

李少君

尋找仙山,最後依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漢武帝卻在李少君死後,堅信對方已經仙化成神,飛昇上天。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由此可見,不論是仙山,還是長生不老之術,終究只是人類妄想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之物。

但是,

道教的“全真觀”將“方丈”視為道觀的最高精神

,它不具備管理道觀的實權,只是作為精神領袖。

而在著名道家經文《莊子》中記載:

“方,道也。丈,長也”

,則是更加具體地解釋了方丈的意思,具有傳播道法、普度眾生弟子的職責。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簡而言之

,方丈就是精神領袖的存在,

負責思想教化。而佛教傳入我國後,便直接引用了道教學派中的“方丈”一詞,但是,也做了部分改動,象徵意義有所變化。

比如少林寺的高僧釋行正,在1986年12月由宗教管理局批准後,升任了少林寺曹洞正宗第29代方丈,而他也確實嚴格履行了自己的職務。

在戰爭紛飛的年代,

少林寺也遭到了日寇的焚燒

。當時,釋行正帶領一百多名僧人,組成寺院護法,將許多寺院文物進行儲存。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新中國成立後,釋行正出任少林寺監院長

,始終護衛寺院的安全

方丈與住持的區別

雖然說,在很多佛教場景中都出現了方丈與住持,但不同稱呼,有著不同的含義,同時也有不同的職務,其中最明顯的區別是選拔制度的不同。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寺院中僧人眾多,但不是誰都可以當“住持”,

是有嚴格的選拔制度。

首先要是佛教的得法弟子,形體端正、六根具足,而且要有足夠的修持見地;再就是德高望重,

必須要經過寺廟長老或者其他寺院住持的認可

另外,住持的人選必須得到當地宗教部門的同意,但是不需要這些部門來任命,如此才算名副其實的“住持”。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釋永信

要想成為方丈,

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寺院的住持可以透過升座儀式,成為方丈;第二,方丈與住持一樣,需要相關部門的批准和任命。

第三,一般來說,成為方丈還必須有上規模的寺廟或者寺廟群,比如作為方丈需要管理僧侶500以上,有三座大殿,如果是小型寺院的話,

起碼要有300以上的僧侶。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換句話說,住持只能管理一個寺廟,但是方丈卻可以管理多個寺廟,並且,一個寺廟中一定會有一個住持,但不一定會有一個方丈。

比如,少林寺的現任方丈釋永信,

在上任方丈釋永正於1985年7月圓寂後,

其實就接過衣缽傳承,已經成為寺院的實際管理者。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釋永信

但是,釋永信因為佛法修養不夠,需要多加磨鍊,因此僅被任命為住持,直到1999年,才被宗教部門正式任命為方丈。

所以說,就權力而言,

方丈的權力要高於住持

。住持只是寺院的領導者之一,而方丈則是經過更加嚴苛的選拔、經過多方認可的高僧,其身份地位不容小覷。

兩者的區別是,方丈可以兼任多家寺廟,但住持卻不能,而且每個寺廟的住持必須聽命於方丈。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圖源網路

通俗點來講就是,

方丈是董事長,而住持這是分店的老闆

,他們是有本質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卸任的住持或者方丈才能被稱為“長老”,而“和尚”指的是有一定德行的出家人,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能被稱之為“和尚”。

方丈與住持可不是一個人!別再弄混了,那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釋永信

其他出家人根據受戒的程度和年齡的不同,

也可稱為“沙彌”、“居士”、“法師”

等等。

因此,不要被某些毫不嚴謹的電視劇欺騙,逢人就稱“方丈”或“住持”,如果大家實在難以區分,去寺廟祈福的時候,

直接稱“師父”即可。

既表達了禮貌,也不會出現過多的錯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