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道德經》全文講解第二:看透生死

道經卷第二

(看透生死)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盡。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習)常!故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狳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樸;

混呵,其若濁;淵呵,其若浴;恍呵,若無止;濁而靜之徐清,若也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至虛極也,守靜表也,萬物旁作,無以觀其復也。萬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覆命。覆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全文解讀:

本文共分為四個小節,詳細解讀如下:

第一小節

作者開宗名義告訴我們:深水中的生命迴圈不止(“

浴神不死

”),所以深水被稱為養育各種生命的子宮(“

是謂玄牝

”),子宮裡面才是各種生命的發源地(“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水中的生命活動就像連綿不斷的群山一樣沒有終了,她在永不停止養育著各種生命(“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盡

”)。她是各種生命開始的地方,所以我們稱她為天下萬物的父母(“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我們既然知道了父母在哪裡,就能以此得知孩子的位置(“

即得其母,以知其子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守護在母親的身邊,才能平安健康,沒有危險(“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以上內容就是作者的生命起源論:水為生命之源。這種觀點是怎麼來的呢?我且認為老子是透過對大自然的詳細觀察和思考而得出的。直到今天,水中的種種生命現象仍然處處可見,當我們走進大自然的時候,還能在小河小溪邊找到許多小青蛙,小螃蟹,小魚兒,你們仔細觀察過嗎?再想想,我們多久沒有親近大自然了?有沒有親近大自然的計劃?

第二小節:

作者在講完了生命的起源之後接著引出了我們長大之後所遇到的困惑:如何看待人們的慾望?作者明確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控制自己內心的貪婪和感官的慾望,一輩子就不會忙忙碌碌而無所作為(“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勤

”);如果我們打開了貪婪的慾望之門,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望而忙碌不止,一輩子就會煞費苦心而不可救藥(“

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

”)。從本文我們得知,關於如何看待慾望這個問題,已經存在至少2500年了,因此說這是一個千古謎題一點都不為過。而另一部流傳了2000年左右的偉大經典《黃帝內經》也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談到有關慾望的問題,我在這裡摘錄兩句:“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行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得其願”。“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和於道”。其他內容,我們可以自行學習,我在這裡不做過多介紹。總而言之,《黃帝內經》也是我們祖先的偉大智慧,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認真學習、體悟。老子在本文告訴我們,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內心的貪慾和感官的慾望,對於那些善於控制這些慾望的人而言他的一生必將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獲得幸福、獲得圓滿。對於那些一心追求心中的私慾和感官的刺激的人而言,他的一生必將煞費苦心而後獲得無法挽救的惡果。看到這裡,是不是大家會問:為什麼是這樣?對於這個問題,我將在第四篇統一解答。老子在談完慾望的問題後接著接著給我們開智:一個善於發現自身渺小的人,才是真正明智的人(“

見小曰明

”);一個善於向對方示弱的人才是內心強大的人(“

守柔曰強

”)。用自己的優點反過來讓自己更加明智,而且不給自身留有隱患,這才是正常人應該具有的智慧呀(“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習)常

”)。作者透過以上對於慾望和智慧的討論,其目的是讓我們來對比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思想言行是不是符合本文所講的道理,如果符合,那就說明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是個聰明人;如果我們的言行和以上道理出入較大,那就說明我們是一個愚蠢的人,我們應該改正自己的錯誤,以使自己逐漸明智起來,最終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第三小節:

接下來,作者給我們描寫了非常傳奇的一群人:上古時期 的“修真者”。記得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解讀“眾父”的時候簡單談到了這群人,我們可以回過頭看看。在本文中,老子先告訴我們這群智者的整體形象:言行謹慎而又神奇怪異,思想深沉而又樂觀通透,深沉老道讓人看不明白(“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

”)。這麼描寫是不是有點不好理解?不太清楚?沒關係,作者為了更清晰明確刻畫這些智者的形象,連用了8個排比句全方位地描述給我們:說他們的言談舉止有時候就像一隻要在冬天過河的犰狳一樣膽小謹慎、萎縮不前(“

狳呵,其若冬涉水

”);有時候又像一隻猶猢一樣生性多疑、縮頭縮腦(“

猶呵,其若畏四鄰”

);有時候又像是一位尊貴的客人一樣禮貌而又客氣(“

儼呵,其若客

”);有時候又像過沼澤地一樣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渙呵,其若凌澤

”);有時候又像一個大石頭一樣不開竅(“

沌呵,其若樸

”);有時候又像是一灘濁水一樣糊里糊塗(“

混呵,其若濁

”);有時候他們又像是一潭深水一樣深不可測(“

淵呵,其若浴

”);有時候又像是沒睡醒一樣迷迷糊糊、搖頭晃腦(“

恍呵,若無止

”);行文至此,我們對作者所描寫刻畫的“修真者”形象有了一個比較清晰明瞭的認識了吧。結合本文的描寫刻畫,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身邊有沒有類似作者描寫的一些高人、智者?他們的形象和本文描述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他們的個性如何?他們又有過哪些非常智慧的語言?又或者有哪些非常高明的行為?我們從他們的語言或者行為中獲得過哪些智慧?又或者我們僅僅只是在影視作品或者文學作品中看見過他們的形象?試著想象一下他們的形象並給我們描述出來。(我的感覺就是:謙虛低調、沉默寡言、和氣微笑、與人不爭。)

第四小節:

作者在給我們全方位描寫刻畫了上古時期的這群“修真者”的形象後,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為什麼會表現出本文所描寫的形象?他們為什麼會表現得這麼獨立特行、膽小謹慎、深不可識?因為他們都有大智慧,他們已經看透生死,他們不和命運抗爭。就如本文所言,他們總是置身於人類之外來看待生死,在這些智者看來,我們的生命只不過是一罈濁水中的一粒灰塵,如果把這壇混水靜置下來,也就一會兒工夫,我們的生命運動就像這壇濁水中的一粒灰塵一樣回到寂靜,回到死亡。這時候,原來的那壇濁水又成了一罈清水(“

濁而靜之徐清

”)。如果重新晃動這壇濁水,那些灰塵又會重新運動起來(“

若以重之徐生

”)。萬物的生命只有像小草一樣保持春生夏長秋枯冬萎這樣的生死迴圈,地球上的生命才不至於太多,才不會超過地球的負荷(“

葆此道不欲盈

”)。只要能保持萬物不過多就很好了,難道還用擔心萬物衰落凋敝嗎(“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老子告訴我們萬物生命的盡頭就是達到虛無的狀態(“

至虛極也

”),所謂的保持靜止狀態(延緩衰老)只不過是一種外在的假象(“

守靜表也

”)。萬物的生命在我們身邊生長壯老已運動不止(“

萬物旁作

”),我只不過是用自己的內心平靜地觀察他們的生死迴圈而已(“

吾以觀其復也

”)。他們的生命就像茂盛的芸草一樣春生夏長秋枯冬萎(“

萬物芸芸

”),每一個生命最終都會迴歸到起始前的虛無狀態(“

各復歸於其根

”)。這種虛無的狀態才是所謂的靜止狀態(“

歸根曰靜

”),從出生前的靜止狀態到運動後的靜止狀態的過程就是生命的生死迴圈過程(“

靜是謂覆命

”)。作者告訴我們這種生死迴圈才是這個世界上的基本常識(“

覆命常也

”),接著又說只有懂得這個常識的人才是真正明智的人(“

知常明也

”),而那些不不懂得這個常識的人就會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毫無頭緒的忙碌一輩子,這是多麼不幸的事情啊(“

不知常,茫茫作,兇

”)!懂得這個基本常識的人才會從容不迫、安靜自然的享受生活(“

知常容

”),有了這份從容不迫、安靜自然的心態,他們才會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容乃公

”),有了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的所作所為才會成就他人(“

公乃全

”),成就他人的這種美德才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德(“

全乃天

”),只有這種美德才是世界上真正的大智慧(“

天乃道

”),這種大智慧才是人們永恆不變的追求(“

道乃久

”),能夠擁有這種大智慧的人一輩子就不會有什麼禍患(“

沒身不殆

”)。讓我們感受一下老子的這種語言天賦和頂級智慧,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嚴絲合縫,完美之極!高明之極!猶如天人!

2022年5月26日 王新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