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英德大洞之行

英德下轄23個鎮,其中有些鎮不乏有優秀的茶資源,只是一直以來,現代的英德紅茶風頭蓋過了傳統茶,因此,外人知之甚少。

其實,英德有些原生茶還是不錯的,比如野生杏仁香紅茶,那個濃郁持久的真如杏仁一般的香氣實在是辨識度太高了,不過也因為可以製作出杏仁香的茶一般都在高海拔的山地上,往往採茶者爬半天上山,採完又得爬半天下來,而且還不是每一棵茶樹都有這個味道,還真需要你認得出來,然後去一棵一棵找。所以,杏仁香紅茶,人工成本極高。

英德大洞之行

今年春天喝的杏仁香

因為聽說了英德的大洞鎮,生態很好,而且有好的土茶,因此我們去年十二月某個週末,就決定前往一探。

大洞位於英德西南位置,屬於英德最南端幾個鎮之一,挨著清新,離英德市區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們還得走一段高速,下來之後再開一段上下有一定坡度的縣道,穿過水邊鎮。不過這些山路十八彎對於我們這些已經去過不知道座多少山的人來說早習慣了。

中午12點左右到了鎮上,在一個吃簡餐的小店,我們各自點了炒粉之類的,然後這時候就突出了大洞的一個特色了——擂茶粥任吃。

英德的擂茶粥是一個特色,我自從住到英德之後,經常早上吃點擂茶粥,口感好,適合我們這種喜歡茶的人,而且一碗也就是2-3元,經濟實惠。而大洞是吃擂茶粥的傳統比較濃厚的地區,所以小店有擂茶粥任吃就非常不意外了。我實在是很喜歡,於是我吃了兩碗多。

英德大洞之行

吃完後,和老闆打聽了一下哪裡有賣茶,她告訴我們附近有一間小店有,不過當我們過去時,店沒開門,大概是中午在休息或者去哪裡了。

於是,我們沿著主道徒步往裡走,過一會走到了一個農家處,終於是見到了茶樹。

英德大洞之行

我們就在門口喊人,一個大嬸過來了。一番攀談後,給我們試了她今年的新茶。

確實是傳統工藝的土茶,用的也是土種的茶樹,葉片比較小,而且葉也還比較綠,確實是今年的沒錯了。

英德大洞之行

不過不巧當時大嬸家裡在施工,有點鬧哄哄的,確實並不算很合適聊天,加上她說客家話而我們此次來的人沒有客家人,溝通不順暢,所以就和她答謝後告別了。

繼續往上走,前面有個村子,大老遠看到了有個山頭上有一片茶樹,於是我們就進村了。

進村子後,在一個小巷子路口,有兩個阿姨在那裡聊天,一問,有個阿姨說她家裡有茶,我們就跟著她前往她家裡試茶。

阿姨老公在我們剛到一會就回來了,阿叔把家裡的陳茶拿出來給我們試,好傢伙,上手都是十幾年的。

英德大洞之行

阿叔和我們一邊聊起了大洞人的習慣,他說,大洞人天天都要喝擂茶粥,一天兩頓要的,嫩茶用來喝,老茶用來做擂茶粥。經常喝擂茶粥,身體健康,老人小孩有點輕微感冒頭暈腦熱,一壺陳茶藥到病除。

傳統用的是大缽來擂茶,不過現在為了方便,他買了攪拌機,打出來的擂茶粥也和傳統的確實相差不大,還快。不過說實話,我後面也學了阿叔的方法買了攪拌機,但是做出來的確實有點糟糕,這技術還是不過關呀。

阿叔又給我們試了一顆他自己儲存多年的果殼茶,他說很多年前別人送他的,然後他開始繪聲繪色講起了這果殼茶如何幫了他。他說有一次他被蜜蜂叮了,一開始扛著,到了半夜嘴唇發白渾身打冷顫,於是讓阿姨給他泡了一杯這個陳年果殼茶,喝完過一會,慢慢恢復正常,睡醒後第二天已經基本恢復。

英德大洞之行

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但其實細想,也是有籍可考。“神農嘗百草,日中百毒,得荼而解之”。當年炎帝神農氏這段話,作為最早被記錄的飲用茶的起源,他當年正是用濃茶“荼”來作解毒之用。所以,阿叔的這種喝陳茶的方法,其實都是民間樸實的生活和勞動智慧,和山草藥敷外傷其實是一個道理。

阿叔的茶,其中有一條還是95年的茶,同樣也是把早春和春尾的茶分嫩茶和老茶的叫法,這條還是嫩茶,那會26年多了,就算是土茶,陳香都非常好。

英德大洞之行

有這種好東西,自然不能錯過,果斷買點帶走。

告別了阿叔後,我們在鎮上買了兩隻走地雞回市區,當晚開個雞煲配點酒,在這冬天裡那簡直不要太舒服了。

英德大洞之行

大洞之行,算是圓滿結束。

其實這趟到大洞,讓我感受深的,是茶葉的幾個屬性,在這裡都充分得到了利用。茶葉自被神農氏所發現之後,幾千年內,經歷了幾次功能的變化,從最初的藥用,到秦漢時期變成食用,就是搗碎加上調料做成湯喝,而後隋唐時期又進一步演變成飲用,一直至今。這幾種形態,在這趟行程裡面,都得到了體會。

講真,我不得不佩服這種勞動人民的智慧,它充分把茶的幾種功能都應用得恰到好處。

人因為茶而受益,而也因為人的種植養護,茶樹的成長才得以長久不息。

我想,這應該是人與自然一種最和諧的相處方式吧。

英德大洞之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