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

——

感動中國

2019年度

人物

樊錦詩的頒獎詞

從備受寵愛的江南閨秀,到風華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再到西北大漠上七百三十五座洞窟的莫高守護人,她,就是樊錦詩。

時光流轉,這位身材嬌小的江南姑娘,已在莫高窟整整堅守了半個多世紀。人們親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兒”,她卻說,我其實也想過離開。然而,在每一個荊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選擇了——堅守。

因堅守,而純粹,而超越,而永恆。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興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

童年時期的樊錦詩非常懂事,學習沒讓家裡費過心。雖然讀書不是最用功,但成績一直不錯。父母也給她充分的空間,管得比較松,她得以有時間看一些“閒書”。

這個不愛說話的小姑娘,興趣非常廣泛,特別是愛看書。

從《水滸傳》《西遊記》《七俠五義》,到《牛虻》《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包法利夫人》,還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等等,古典的、現代的,西方的、中國的,什麼都看。不過她最愛看的還是偵探小說,把厚厚的《福爾摩斯探案》都翻爛了。

那時候,樊錦詩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興趣廣泛的她很喜歡歷史,也喜歡外語,特別喜歡化學。很小的時候,她就聽了居里夫人發現鐳元素的故事,覺得居里夫人太偉大了!因為有了這樣的人生榜樣,樊錦詩曾經一心就想學化學。在她看來,化學特別奇妙,各種溶液在試管裡倒來倒去,居然能變出其他東西,還能做出很多新的材料。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居里夫人像

除了想學化學以外,樊錦詩還曾想過當一名醫生。因為小時候體弱多病,要不是醫生的精心治療,就不會有她未來的人生。在她心中,醫生救死扶傷,這個職業非常神聖。不過後來,有同學和她說:“就你這個身體還想學醫?恐怕不行,到底誰給誰看病?”樊錦詩一想,也有道理。

考大學前需要填報志願,老師來動員大家考師範,在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下,當老師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年輕的樊錦詩有自己的想法,認為當老師並不是一個適合自己的選擇。為什麼?因為她特別不愛說話,如果當了老師,就需要在講臺上一個勁兒地講。就像她雖然嚮往著當一名醫生,但是萬事還是要從實際出發。

興趣是一方面,能力和條件也不能忽略,對自己得有清楚的認識

思量再三,樊錦詩最後選擇了學歷史。她喜歡歷史。在上海讀中學時,受父親的影響,她就特別喜歡到博物館看文物展覽,知道許多精美的文物都是經過考古發掘出土的。所以,學生時代的她對考古專業充滿遐想,覺得考古工作一定很有意思。直到後來,她才知道其實當時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學考古,因為考古要經常去田野,太苦了。

就這樣,在眾多的興趣愛好中,少年樊錦詩為自己選擇了一條考古人生路。

一旦踏上行途,就再沒有退縮

一旦踏上行途,就再沒有退縮

。越是艱苦困難,越是堅持不懈。這位年輕的北大才女,懷著對考古事業的嚮往和熱愛,來到了千里之外的敦煌,從此再未離開。

“說實話,其實我想過離開敦煌,也遇到過幾次選擇。”在書中,樊錦詩坦誠地向讀者敞開心扉。“但我最終堅持了下去,留在了敦煌,這是我的選擇。”

20世紀60年代的莫高窟和今天的莫高窟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的莫高人都是住土房,睡土炕,吃雜糧。直到80年代,國家才給撥款修建了新的宿舍樓。當時的整個敦煌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搖電話,和外界聯絡非常困難。晚上只能用蠟燭或手電照明,上趟廁所都要跑好遠的路。周圍根本沒有商店,有了錢也沒有地方可以買到東西。

一旦踏上行途,她就再沒有退縮

雖然年輕的樊錦詩早就就習慣了獨立生活,但起初還是不能完全適應敦煌的生活。在這裡,吃得最多的菜是“老三片”:土豆片、蘿蔔片和白菜片。因長期營養不良,有一次她竟然暈倒在辦公室。

最痛苦和迷茫的時候,就是父親的突然不幸去世。父親一走,母親和兩個弟弟都沒有工作,上海全家人的生活沒有了著落,養家的重擔落在了這位孤身在西北工作的年輕女兒身上。每個月,她都會從微薄的工資中,留足寄給上海家裡的那份錢。

慢慢地,樊錦詩忘記了一切和城市有關的生活,忘記了自己也曾是“南國女兒”。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傾注在工作中。她把臨離家時姐姐送的小鏡子藏起來,不再每天照鏡子,這個習慣直到今天都保留了下來。她漸漸習慣了宿舍沒有地板的泥地,地上永遠也掃不乾淨的沙塵;習慣了用報紙糊起來的天花板;習慣了半夜裡老鼠掉在枕頭上,然後爬起來撣撣土,若無其事地繼續睡覺。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1965年的莫高窟中寺舊宿舍 敦煌研究院 供圖

堅持,咬緊牙關、用盡全力地堅持。也有迷茫、動搖的時刻,她在書中剖白心境:

我反覆追問自己,餘下的人生究竟要用來做什麼?留下,還是離開敦煌?在一個人最艱難的抉擇中,操縱著他的往往是隱秘的內在信念和力量。我感覺自己是長在敦煌這棵大樹上的枝條。離開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連根砍斷,就好像要和大地分離。我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終我還是選擇留在敦煌,順從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內心的意願。

#FormatImgID_4#

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朋友對莫高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從全國各地來到敦煌,感受瑰麗多彩的石窟文化。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美輪美奐的洞窟、千姿百態的彩塑、絢麗神秘的壁畫,正是在像樊錦詩這樣一代又一代莫高人的守護下珍存下來的。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莫高窟壁畫、彩塑等,敦煌研究院供

在這部專門寫給孩子的書裡,樊錦詩飽含感情地寫下了對中國當代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她希冀透過這本書,可以帶領孩子們更加了解百科全書式的敦煌藝術,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幫助大家進一步瞭解莫高窟人薪火相傳、堅守大漠,為守護敦煌石窟所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和無怨無悔的奉獻;為我們祖國擁有如此燦爛的文明、如此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從而對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給予更多的關心。

安徒生在《光榮的荊棘路》中有一段話寫道:

“歷史拍著它強大的翅膀,飛過許多世界,同時在光榮的荊棘路的這個黑暗背景上,映出許多明朗的圖畫,來鼓起我們的勇氣,給予我們安慰,促進我們內心的平安。這條光榮的荊棘路,跟童話不同,並不在這個人世間走到一個輝煌和快樂的終點,但是它超越時代,走向永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唯有將個人有限的生命匯入有益於人類整體的事業,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和永恆。這條尋找永恆的道路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莫高精神來自莫高窟人對敦煌石窟藝術的熱愛和對這份事業的執著追求。莫高窟的保護不是幾十年、幾代人所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世世代代不斷為她付出、不斷地努力。這個事業是艱鉅的、複雜的、充滿挑戰的,永遠沒有盡頭。

願我們的青少年朋友,中國未來的主人,在讀了這本書後,能夠有所啟發和鼓舞,發現自己的興趣並真正堅持下去,擔當起屬於自己的、立足於國家乃至全人類整體利益的歷史使命。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青少版

對青少年的期望:在光榮的荊棘路上堅持前行

【新書預告】

《敦煌靈犬》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三危山下、宕泉河畔,坐落著人類文明和藝術的瑰寶——敦煌莫高窟。九層樓的鈴鐸聲中迴盪著的,是古往今來,人們對家園的眷戀和對故土的守護。在人類未知之處,有一群神秘、忠誠的戰士默默守護著中華的文明與文化。他們就是光明世界的靈犬一族。千百年來,靈犬們恪盡職守,與黑暗世界的惡犬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作為靈犬家族最年輕的成員,莫高窟的守護犬樂樂,又將經歷怎樣的磨礪與冒險呢?

(即將亮相)

本書的靈感來自真實存在的莫高窟守護犬樂樂。作者憑藉超凡的想象力,構建了以守護中華文明為己任的“靈犬世界”。小說以敦煌的歷史、藝術和文化為背景,在不同維度的歷史和

時空中自由穿行,將神話與現實、人類與犬族、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精彩紛呈的敦煌歷史、莫高窟壁畫故事、文物修復與保護等知識自然地融鑄在一起,透過一個曲折離奇的動人故事,為孩子們開啟了一場在敦煌戈壁上展開的幻想之旅與文化奇旅。

能堅持下來的興趣,會讓人一生受益

點選上圖

一鍵收藏少年的知識樹全書目

達爾文成功的秘密,竟然是這個!對我們同樣適用!

作為一本獲獎超多的科普書,告訴你什麼是暗物質、造島神器

李曉愚:今天的我們為什麼還需要這些古老的知識?

《敦煌靈犬》是“中國好書”作者顧春芳為青少年創作的奇幻小說,樊錦詩擔任名譽顧問,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提供創作支援。

點選“

譯林出版社微信矩陣

”書單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