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家庭教育啟示:蘇軾與蘇轍名滿天下,三人功不可沒

1056年,一個略帶風霜又躊躇滿志的男人,帶著兩個意氣風發的英俊少年,艱難地行徑在狹窄的川陝古道中。他年紀不算太大,鬢邊卻是花白,兩個少年緊隨其後,一個低頭默默,一個快意朗朗,每到一處美景古蹟,他們必要吟詩高歌。

宋朝是一個耕讀文化崛起的年代,宋太祖以文人治天下,掀起了眾多百姓讀書入仕的熱潮。如今,這路上的父子三人,跨越重重天險,不遠千里,正是為了參加第二年科舉。

他們便是後來名滿天下的“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蘇軾、蘇轍。

家庭教育啟示:蘇軾與蘇轍名滿天下,三人功不可沒

蘇家五世不顯,能追溯的祖上幾乎無人讀書,但自蘇軾的父輩起,也隨著這讀書入仕的浪潮,開啟了寒窗苦讀的模式。

古時候沒有現在這樣完善的教育體系,也沒有規定入學的時間,教育看起來是一件極為隨意的事情。然而,遠在眉山小城的蘇軾、蘇轍兩兄弟,卻能以飽學問鼎天下,一鳴驚人,他們親密無間,相互扶持。

從寒窗苦讀到名滿京城,蘇軾兄弟二人的成長之路,與傳統的中國式家庭並無二異,兩兄弟從出生起便活在父母的期望中,在嚴格的家庭教育下漸漸長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家庭中,有三個人,用三種不同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兩兄弟的一生,他們各有所長,就像坐落在不同方向的三個頂點,為兄弟二人構築起一個穩固的能量三角區。

家庭教育啟示:蘇軾與蘇轍名滿天下,三人功不可沒

一、爺爺蘇序——有智慧的樂天派質樸老人

很多人喜歡蘇軾,是從他貶謫黃州開始的。人們對辛苦勞作的質樸農人,總有天生的好感。閒暇之餘,喝喝酒,聊聊天,偶爾帶點小幽默,生活雖然拮据,卻過得悠然自得。

而這樣一個富有智慧的樂天派質樸鄉民的形象,幾乎就是他爺爺蘇序的復刻版。

這個老人沒有讀過書,最喜歡的就是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與別人飲酒談笑。他一生優哉遊哉,卻擁有難得的大智慧。

蘇家祖上廣有田地,但這老人卻不像別家那樣囤米,而是以米換谷,前前後後囤了三四萬石的穀子。後來荒年歉收,這個老人就開倉散糧,從近族近親到同村貧民,但凡有點聯絡的,都受到了恩惠。這時候,別人才知道他為什麼囤穀子,因為稻穀比稻米更易存放,不易黴壞。

家庭教育啟示:蘇軾與蘇轍名滿天下,三人功不可沒

早年,兒子蘇洵不思進取,坐擁天賦卻不為正用,周圍的人議論紛紛,但老人從不為此焦慮,在他心中,那才氣煥發又不務正業的兒子,遲早會自行醒悟。果然,心高氣傲的蘇洵,看到哥哥衣錦還鄉,備受鼓舞,從此發奮讀書,還造就了“一門詞客三父子”的美談。

後來,蘇軾被貶,每到一處都能交上新的朋友:農人、和尚、道士、官員、書生……他們從家常閒餘聊到山川萬物,很快就打成一片,還有舊友們遠道而來陪伴,日子過得有如謫仙人一般,有滋有味。

我們無不感嘆蘇軾這社交牛人的屬性,以及他的超強適應性,而這一切,與其本人的樂觀豁達密不可分,這一點,很大程度來自爺爺的言傳身教。

家庭教育啟示:蘇軾與蘇轍名滿天下,三人功不可沒

二、母親程氏——有修養的大格局賢妻典範

俗話說,好女旺三代!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一定有,歷史上很多名人故事,都印證了家有賢妻的重要性,一個有修養、有格局的女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興旺整個家族的。

而蘇軾蘇轍的母親,也正是這樣的“好女人”。

程氏,原是眉山大戶人家的小姐,父親曾官至大理寺丞。與其他官宦之女不同的是,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程夫人,心性善良,不喜綾羅,不喜珠寶,唯愛詩書筆墨。

在蘇家時,她禁止僕人捕殺樹上的鳥雀,以至於院裡築巢的鳥兒越來越多,春來秋去,熱鬧非凡,這一切為兩兄弟童年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他們對於自然生命的熱愛,大概就是從此時開始的。

為了支援丈夫讀書赴考,程氏毅然將家搬到了眉山紗縠巷,靠自己經營生意,賺錢養家。與此同時,兩個兒子的功課也沒落下,全都由她親自教授。

家庭教育啟示:蘇軾與蘇轍名滿天下,三人功不可沒

一次,蘇軾讀《範滂傳》,被其慷慨赴義的精神鼓舞,轉頭便問:“母親,若我長大後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

試問哪個母親不希望孩子平安一生呢?範滂清正廉明,為百姓伸張正義,卻被貪官迫害至死。而範滂的母親深明大義,得知兒子死前牽掛母親,便對範滂說:“你現在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既要名節,又要長壽,豈能兩全?”

在這個故事裡,程氏更看重對孩子價值觀的培養,面對蘇軾的疑問,她緩緩俯身,欣慰地說:“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就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生而志節不群,好讀書,通古今,程氏的格局與智慧成就了“一門父子三詞客”,而她,也與岳飛、孟子的母親並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三大賢母。

家庭教育啟示:蘇軾與蘇轍名滿天下,三人功不可沒

三、父親蘇洵——有脾氣的小倔強文化直男

蘇洵大器晚成,自己趕考總是鎩羽而歸,但兩兒子卻輕鬆拿下制科,為此蘇洵曾寫道: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在這首略帶自嘲的詩裡面,不難讀出他作為父親的沾沾自喜,而這一切離不開他對孩子學習的嚴格要求。

蘇洵非常看重對孩子的教育培養,兩兄弟在近乎嚴苛的學習氛圍下長大,他們從小便用最刻苦努力的方式學習——抄書背誦。

每天,蘇洵都要考察孩子們功課,校正讀音錯誤,教授詩詞歌賦,研究為政之法,高談盛衰之道。在兒子們的郎朗之聲中,蘇洵似乎也找到了力量,那些年,父子三人一起讀書,兒子高聲誦讀,父親就倚床而聽。此後,這便成了蘇家的傳統。

家庭教育啟示:蘇軾與蘇轍名滿天下,三人功不可沒

蘇洵也是個有脾氣的人,出了名的倔強剛直。

他曾經有一個女兒,在嫁給妻子孃家的表兄後不久就去世了,據說是受到程家人的折磨。這件事讓蘇洵非常惱怒,完全不顧親戚顏面,他請來蘇家全族,當眾譴責妻子的孃家人。這兩眼一瞪,恩斷義絕的樣子,是將“愛憎分明”赤裸裸地刻畫在臉上了。

再有一次,王安石母親去世,文武百官都前去弔唁,但蘇洵不僅不去,還寫了一篇《辨姦論》,暗諷王安石囚首喪面,沒有人情味。雖是有些私人恩怨,但蘇洵這不畏懼權勢、不礙於情面的個性,卻獲得了大眾認可。

這種脾氣在兩兄弟身上,進而演化成一種風骨——不畏強權、堅持己見,從不因私人交情而左右判斷,在推進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時,從不唯唯諾諾,盲目順從。

家庭教育啟示:蘇軾與蘇轍名滿天下,三人功不可沒

冥冥之中,爺爺、母親、父親,這三人好像就是為了配合“文壇之星”的誕生而存在。他們用樂觀感染家人,由小事引往大義,將倔強煉化風骨。

縱使千年之後,我們仍然痴迷於蘇軾兄弟二人。即使在自帶光芒的歷史文人圈中,他們都是最耀眼的存在,其豐滿的理想型人格,為一代代讀書人提供了最深的撫慰與最透徹的啟發。

如今,當我們有了下一代,開始為人父、為人母,是否也能在他們的家庭環境中有所啟發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