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為什麼謠言比真相更暢銷?

為什麼謠言比真相更暢銷?

作者:楊繼剛,知行韜略合夥人、企業轉型專家

為什麼謠言比真相更暢銷?

今年你最熟悉的一句話,莫過於:

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

某地多個社群微信群,突然出現一張疑似蓋有公章的封控通知,人們看到訊息的第一個動作,不是去核實資訊準確性,而是馬上在京東下單,趕緊為自己的小家儲備2-3周的生活物資。哪怕過幾天官方闢謠了,人們彷彿也不在意,只關心自己下的單何時到。

某地近日瘋傳一封“全市全員核酸檢測大比武”檔案,疑似官方的大紅章還真不少,內容主要是:隨機抽取1個 社群和1個村莊設定為中風險區,進行全過程圈鏈條的實戰演練。通知要求被選中的社群和村莊的居民無條件配合核酸比武大會,否則就是不講大局。這種荒唐的事怎麼可能發生?正當人們本著“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的精神面對此事的時候,央視新聞公開批評了這一事件,人們忽然意識到,這事好像是真的。

再往前,今年的徐州、唐山都發生過讓人瞠目結舌的公眾事件。一開始,涉事的各種權威結構,不是馬上解決問題,而是先透過媒體告訴公眾“網路不是法外之地,希望廣大網民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只不過,這次蒙圈的該是廣發網民了:

哪個是謠言,哪個是真相?什麼行為算是造謠、傳謠、信謠?如果確實不清楚,是不是不說話才是最應該保持的正確選擇?

一瞬間,大家沉默了。更可怕的是,當之前言之鑿鑿的“謠言”,最終證實就是真相的時候,人們就更迷糊了:難道謠言果真是“遙遙領先的預言”?果真如此的話,我們在海量資訊面前,到底該如何做?

社會領域如此,企業內部也如此。很多企業流行“小道訊息”,比如:公司要提拔某員工,公司要裁撤某部門,某員工是某領導的人,誰和誰的關係不一般,老闆要跑路,公司某個業務鉅虧等等。這些小道訊息,有的純屬無稽之談,有的只是庸人自擾,還有的是當事人故意散播的訊息,以便為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做預熱。總之,在一個不缺“厚黑”與“陰謀論”的文化氛圍中,所謂“小道訊息”已經不能簡單算佐料了,而是快成了某些企業的正餐,特別是那些事前被定義為“謠言”的訊息,最後證明是真的,這樣的情況越多,會讓整個組織不自覺的相信謠言,反而不會去相信所謂的“闢謠”。這樣下去,

一個公司的潛規則會代替明規則,那些白紙黑字寫到規章制度裡的條款,喪失了公信力,變成了員工口中的“呵呵”

。以此為代表,公司的使命、願景與核心價值觀,戰略規劃、制度流程、企業文化等等,就再也沒人相信了——信任徹底崩塌了。

這才是謠言與小道訊息帶給組織的傷害所在。企業需要共同目標,需要共同目標下的一致行動,需要在遇到困難時相信團隊能克服,需要每個人都為團隊的目標去努力、去負責。

可如果信任沒了,寧肯相信謠言,也不在意真相,所謂的偉大夢想,真的就成笑話了

。因此,我們必須先搞清一個問題:為什麼謠言比真相更暢銷?

“謠言比真相更暢銷”的原因一

真相被掩蓋,謠言漏出微光

與開放的環境相比,

越是封閉的環境,謠言越容易盛行

。尤其是,有些企業更願意從上到下一個聲音,強調權威與服從,倘若團隊成員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不是被反駁和批評,就是被扣上沒有大局觀的帽子。這種情況下,“異見”確實沒有了,但這並不代表員工內心是認同的。問題是,外部市場與客戶,才不管你的企業到底是什麼聲音,只要不能創造價值,客戶是拒絕買單的。一旦外部環境有變,企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強調權威與服從的老闆或高管們,又想保持自己的權威感——怎麼能承認做錯了呢,要找個理由把這事圓過去。

正在老闆們尋找理由的時候,出現問題的小道訊息就開始在公司內部散播開來了——這可以理解為,

當真相被暫時掩蓋的時候,藉助小道訊息或“謠言”,讓被掩蓋的問題有了一道縫隙,從而露出微光

。當然,有些人還會添油加醋,把自己過去的不滿夾帶進來,想象各種可能的場景,這就有了與真相差距甚遠的謠言。與開始時的小道訊息相比,謠言的衝擊力往往更大,在好奇人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人懷著各種動機加入了這場謠言製造的盛宴,至於真相到底是什麼,人們已經不關心了。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謠言,而不在於組織的不開放。越是開放,越能有陽光進來,

陽光是最好的防毒劑,人們沐浴在陽光下,常識就會迴歸,各種解決問題的奇思妙想就能被激發出來

。而那些企業文化較為封閉的企業,因為長期只有一個聲音,不允許有不同意見,人們的常識能力也在下降,謠言的市場也就越來越大,到最後,連真相都無法收場。

“謠言比真相更暢銷”的原因二

謠言被證實,真相果真如此

還有一種情況更可怕:每一次謠言,最後證明都是真的(或者至少有一部分是真的)。想想看,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麼誰還會質疑謠言?如果某地每一次商品房限購謠傳,最後證明是真的,那麼下一次有關限購的謠傳,人們自然要相信了;如果某地每一次封城的謠言,最後證明都是真的,那麼下一次再看到封城的謠言,人們肯定會選擇相信。最後,很多人會發現,闢謠才是最尷尬的存在——闢謠本身,成了不可信的謠言。

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這和上文中提到的組織開放度有關,

,因為資訊本身就是一個市場——要麼是真相傳播,要麼是謠言傳播。另一方面,這也是組織中人們自我保護的一部分——相信了上次的謠言,自己提前做準備,損失最小化或者利益最大化,而那個不相信謠言的人,最後卻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身心很受傷。

任何一個企業,試圖掩蓋問題和真相,都會助長謠言的傳播

真真假假、魚龍混雜,謠言和真相很難分辨了。

謠言被證實,還說明一個問題:

在問題面前,人們尋求自我保護是天性,而謠言一再被證實,就更加印證了自己的判斷,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成為謠言的信徒,甚至會助力謠言的傳播。

。按理說,從出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在流程機制很明確的情況下,謠言不應該出現,因為一切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有兩種情況會出現謠言:一是那些制度不清的灰度地帶,因為缺乏明確的制度規則,出現謠言是有可能的;二是制度規則很明確,但員工早就不相信了,員工更願意服從潛規則。這個時候,謠言就有了廣泛的市場,而現有的流程制度體系已經失靈了。

現有的流程制度體系失靈了

“謠言比真相更暢銷”的原因三

謠言居然和利益有關?當然。

謠言有市場,牽動利益鏈條

。不要一談到利益,就只想到錢。金錢的確是利益的關鍵要素,但並不是唯一的內容。讓自己更有面子、讓大家更尊重自己、讓別人覺得自己無所不知,讓某個同事陷入到萬劫不復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是利益。正是有了利益,才會有大量的謠言被批次製造和傳播。

反過來 ,

在組織中,製造謠言的人,一定有自己的目的和利益,而添油加醋主動傳播謠言的人,也會有自己的利益

。所以,我們也看到,那些與大家利益密切相關的謠言最 容易被傳播。比如,“西瓜和桃子不能一起吃”、“長期使用同一種牙膏,口腔細菌會產生耐藥性”、“FDA宣佈尼古丁不致癌,吸菸對健康無害”等等。造謠者與傳謠者、信謠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謠言產業鏈,大家各取所需,都在為各自的行為買單,而

如果一開始製造的謠言,和組織中其他人的利益無關,頂多被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還遠遠談不上所謂的謠言

所以,讓謠言沒有市場,才是解題的關鍵。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