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蘋果開始行動?8個工廠搬到印度,富士康也要跑了?

憑藉自研晶片,華為一路高歌猛進,直到2020年,拿下了全國接近50%的市場份額,並且在歐洲市場也大有作為。當時的華為可謂是一方王者,無論是產品銷量,還是科研能力,都已經成為了世界級的存在。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阿爾斯通案件,在華為身上再一次展開。不過不一樣的是,當年的阿爾斯通屈服了,任由美國宰割。華為寧願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一直頑強地存活到了今天。

不過,好不容易打下來的高階手機市場,再一次被蘋果盡收囊中。

不過沒想到,吃掉原本屬於華為的高階手機市場份額的蘋果,在2021年的時候突然一腳踢掉了一家名叫歐菲光的國內供應商,開啟了“去中化”的程序。

作為一家光學鏡片的生產廠家,突然被“蘋果供應鏈”除名是非常可怕的,導致當時歐菲光的市值急速下跌。如果不是後來及時承接到了其他國產手機和智慧汽車的業務,歐菲光很有可能就此倒下。

而除了歐菲光以外,還有34家供應商也遭受了同樣的遭遇。逼得連央視都看不下去了,呼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擺脫“蘋果依賴症”。

在和歐菲光等廠商“脫鉤”之後,蘋果把相關業務轉移到了東南亞。目前,光是在印度就有8個工廠。而在越南,還有iPad的生產線,已經有超過16萬人在為蘋果生產裝置。而庫克表示,蘋果還將繼續擴大在東南亞的生產線規模。

與此同時,富士康也緊跟蘋果的腳步,先後在東南亞多次投資擴產,逐步將產能向東南亞地區轉移。莫非,連富士康也要跟著跑了?

說起來,蘋果選擇將產能逐漸往東南亞轉移,無非就是出於2點原因:

一是

東南亞的人力成本更便宜,同樣的產品在東南亞生產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二是

這些東南亞國家也非常希望獲得蘋果的生產線,也很樂意給出極具吸引力的優惠。

不過在筆者看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蘋果想擺脫對於我們的“依賴症”。都說我們不少企業都有蘋果依賴症,都靠著蘋果的訂單在吃飯。

但是反過來,蘋果也不能離開這些產業上下游的企業。如果哪一天自己被拿來開刀了,那真是想跑都不知道往哪兒跑。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估計庫克就是這麼想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