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序言

北京保衛戰是指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大軍攻打明朝首都北京,在大明危急存亡之際,時任兵部尚書于謙挺身而出,領導京城軍民展開的一場首都保衛戰。

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大明從上到下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于謙排程有方,力挽狂瀾,全力擊退瓦剌侵略軍,避免明朝重蹈宋朝亡國之禍。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明朝與瓦剌——國家版的農夫和蛇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率大軍北上伐元,一路轟轟烈烈打進北京,元朝殘餘勢力敗退回草原,此後明朝大將藍玉北出長城,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

至此長城內外,大明帝國再無敵手,漢民族在被異族奴役近百年後,終於得以重奪江山。

而經歷滅國之災的蒙古,不久分裂為三個部落,分別是瓦剌、韃靼和兀良哈,從明成祖朱棣時起,瓦剌就開始接受明朝的稱號,與明朝保持著臣屬關係。

到仁宣時期,瓦剌人甚至被允許在明朝長期居住,在漠北諸部中,只有瓦剌可以在明朝求得弓、刀、火銃、鋼等物,所以瓦剌成為蒙古諸部落中恢復最快、實力最強的部族,因此他們經常發動兼併戰爭。

到1439年,也先成為瓦剌首領後,野心勃勃,不甘居漠北之上,並大舉征伐,向東征服女真,勢力到達朝鮮北境。

經過近十年擴張,瓦剌成為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抵長城以北的龐大草原帝國,也是元朝以後最大的蒙古政權。

瓦剌多次侵擾明朝邊境,嚴重威脅明朝北部安全,完全將明朝的恩情與臣屬關係忘之腦後。

而此時的大明正值宦官王振擅權,朝政黑暗腐敗,社會矛盾尖銳,明朝軍隊承平日久,養尊處優,也先對大明越發輕視。

1449年,也先借口明朝侮辱貢使、削減馬價,率四路大軍南下對明宣戰,先鋒部隊直逼大同。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明英宗朱祁鎮則在王振的慫恿下,不顧大臣反對,於當年七月十六日倉促拼湊二十萬軍隊(對外號稱五十萬)御駕親征,迎戰瓦剌三萬軍隊。

雖然明朝軍隊規模佔據絕對優勢,但其軍隊主要是京畿地區臨時招募的百姓和兵勇組成,作戰能力低下。

同時王振不懂軍事,卻擔任作戰總指揮,整個行軍過程秩序混亂,指揮失當,充分發揮“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作用。

八月十六日,飢寒交迫的明軍在土木堡遭遇也先突襲,明軍大亂,自相踐踏,瓦剌士兵如砍瓜切菜一般衝殺明軍,頓時營地血流成河。

經此一役,二十萬明軍幾乎全軍覆沒,五十二名跟隨朱祁鎮遠征的朝臣死於混戰中,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棰捶死,朱祁鎮被也先俘虜。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由於明朝主力盡失,此時的北京無險可守,門戶洞開,也先趁機率軍南進,企圖一舉攻佔北京,推翻明朝,重建蒙古帝國統治。

于謙挑起大梁,肩負大明危亡重任

土木堡之變和英宗被俘的訊息很快傳回京師,整個朝廷一片譁然,此時朝廷由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鈺命群臣討論戰和。

很多大臣為了保命,建議都城南遷,甚至侍講徐有貞還以星象有變化為由,說明南遷的必要性。

正當眾說紛紜之時,主持兵部事務(兵部尚書於土木堡之變中戰死)的于謙站出來,厲聲說:

“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于謙主戰的堅決態度打動了朱祁鈺,於是朱祁鈺下令堅守北京,絕不遷都!

下一步就是戰前的準備,八月二十三日,于謙為了穩定危急局面,首先將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抄家滅族,打擊宦黨氣焰,團結朝臣。

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向太后奏請擁立朱祁鈺繼位,是為明代宗,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以此破解也先挾朱祁鎮作為攻城政治工具的企圖。

在穩定內部關係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擔負起全權指揮北京保衛戰的重任,被賦予先斬後奏之權,地位僅次於皇帝。

于謙馬不停蹄,開始調兵遣將。首先,緊急調集兩京、河南後備軍,沿海備倭軍,京畿地區運糧軍,以及浙江軍進京勤王,京城兵力一下子由數萬人增加到二十二萬人,在兵力上形成對瓦剌的絕對優勢。

其次,將南京庫存126萬件武器調入京師,並湊足頭盔9000餘頂、盔甲5000餘件 火槍1。1萬餘杆、火銃2萬多支,火箭44萬枚、火炮800餘門,提升京師守備軍事力量。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最後,發動京郊所有人力將糧草運送京師,運糧隊伍川流不息,晝夜往返,幾天工夫就把通州的幾百萬石糧食運進京城。

另外,于謙為了鼓舞人心,對參與運糧的百姓發放白銀,所有官兵預支半年錢餉。

于謙的種種措施極大的振奮軍心,瞬間凝聚了北京城內軍民士氣,最終經過一個多月的整軍備戰,守城明軍兵精糧足,個個嚴陣以待。

于謙開城冒死擊瓦剌,贏下生死之戰

1449年十月九日,也先率十三萬大軍挾持朱祁鎮一路南下,先後攻克紫荊關、盧溝橋,於十月十一日進抵北京城郊。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面對氣勢洶洶的瓦剌軍團,守城大將石亨提出緊閉京師全部九大城門,收縮兵力,堅守不出的建議。

然而於謙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將九大城門全部開啟,二十二萬大軍出城迎敵。

因為在他看來,瓦剌軍團氣焰囂張,關城是示弱的表現,只有正面決戰,依城為營,以戰為守才能贏下這一生死之戰。

十月十二日,也先大軍挾持朱祁鎮陳兵德勝門,要求于謙親自出城對峙,于謙派人直入也先陣前,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主張。

此舉一方面粉碎也先要挾明軍主動獻城的政治陰謀,另一方面統一明軍思想,使明軍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面對瓦剌的挑釁傲慢,于謙再次打破常規,於當晚主動出擊,打了也先一個措手不及,斬殺瓦剌軍數百,大勝而歸,明軍軍威大振。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也先怎麼也沒想到面臨亡國之禍的明軍還敢主動攻擊自己,惱羞成怒之下,於十月十三日一早乘風雨大作,集中全力進攻德勝門,這裡的守門明軍主帥正是于謙。

于謙鎮定自若,這次沒有選擇與瓦剌硬剛,而是命石亨在四周埋伏好軍隊,同時派遣少數騎兵佯裝戰敗以引誘瓦剌。

也先以為是明軍戰鬥力太弱,於是全軍追擊,等到也先進入埋伏圈後,于謙一聲令下,明軍突然發起反擊,事先埋伏好的神機營火器齊發,火箭弓弩多如飛蝗般地射向瓦剌軍。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明軍前後夾擊,也先大敗,許多將領中炮身死,瓦剌受到很大打擊。

從德勝門逃出的也先意識到這裡已無法強攻,於是便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西直門守將是都督孫鏜,孫鏜也不是吃素的,他臨危不懼,親率大軍迎敵拼殺,擊退瓦剌先鋒部隊。

之後,也先全部主力撲向孫鏜,孫鏜奮勇力戰,然而終因寡不敵眾,力不能支,退至城門下,城上守軍被嚴令不許開城,同時,城上守軍發射火炮火箭轟擊瓦剌。

此時明軍又從彰義門、德勝門抽兵增援西直門,瓦剌軍再次被打退。不甘心的也先短暫休整一晚,於十月十四日轉攻彰義門。

于謙調集大量火銃手、短槍手組成前隊在彰義門外埋伏在掩體裡迎戰,也先部隊發起衝鋒之時,明軍前隊用火器猛烈轟擊敵軍,後隊由弓弩手壓陣跟上,一時箭如雨下,射殺無數瓦剌騎兵。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也先見明軍炮火猛烈,急調一股騎兵部隊奔向德勝門,想趁明軍守備空虛殺進京師,不料剛到德勝門外,在這萬分危急關頭,京城居民紛紛登上城牆,與守城將士以磚石箭弩迎戰瓦剌。

同時于謙派出的援軍也及時趕到,再次打退了瓦剌軍的反撲。

在也先發起的無數衝鋒中,明軍神機營的數千火器發出憤怒的火焰,火箭更是多如飛蝗般地射入敵軍,致使瓦剌每一次進攻都會留下數千具屍體大敗而歸。

在幾天的交戰中,京師上下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誓死保衛國家領土,屢次挫敗也先入侵,同時也為各路明朝援軍抵達爭取時間。

也先看清眼下形勢,不得不於十月十五日撤退,然而於謙不打算就此罷休,他決定乘勝追擊,也先前腳剛走,于謙即命石亨集中火炮轟擊也先軍營,炸死瓦剌軍一萬餘人。

然後分路追擊,也先則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荊關,不久退往關外。至此,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大明得以轉危為安。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化解明朝亡國之禍

而瓦剌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失去了與明朝經商的機會。萬般無奈之下,也先於1450年無條件釋放朱祁鎮,恢復與明朝的臣屬關係。

中國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漢族君主被外族掠去,又無條件釋放回國,與北宋靖康之亂後徽欽二帝被俘的慘狀形成鮮明對比。

當然明軍能夠勝利一切源於必勝的決心,他們堅定地履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國家信念。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