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山西曆史名人 之十 趙襄子

趙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趙氏,名無恤(亦作“毋恤”),左傳也作趙孟。

春秋

末葉

晉國

卿,趙氏家族首領,

戰國時期

趙國

的奠基人。公元前500年立為世子,公元前476年趙簡子卒,繼承父業,諡號為“襄子”,故史稱“趙襄子”,與其父

趙鞅

(即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

趙襄子為

趙鞅

之子,因其母是從妾,又是狄人之女,所以,他在諸子中名分最低,屬於地位最低的那類

庶子

,甚至連趙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從小就敏而好學,膽識過人,久而久之,引起

趙氏

家臣

姑布子卿

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於趙鞅,趙鞅召諸子前來,請子卿看相,子卿趁機舉薦了毋恤。趙鞅注重對兒子們的教育和培養,他曾將

訓誡

之辭,書於若干竹板上,分授諸子,要求他們認真習讀,領悟其要旨,三年之後要逐一考查。然而考查時,諸子皆背誦不出,甚至竹板也不知遺失何處。只有毋恤對竹板上的訓誡背誦如流,而且始終將竹板攜藏於身,經常檢點自己。

趙鞅

始信子卿所薦,認為毋恤為賢。

及至諸子長大成人,趙鞅又對他們進行更深的考察。他召見兒子們說:“我將一寶符藏於

常山

之上,你們去尋找吧,先得者有賞。”於是,諸子乘騎前往,尋寶符於常山,結果他們誰也沒有找到寶符。只有毋恤說:“我得到了寶符。”趙鞅聞聽便讓他將情況道來。毋恤說:“憑常山之險攻代,代國即可歸趙所有。”趙鞅聽罷高興異常,頓覺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趙氏大業難得的繼承人,遂立毋恤為世子。

公元前476年,趙簡子卒,毋恤承襲簡子晉卿之職,史稱趙襄子。

山西曆史名人 之十 趙襄子

網路圖片。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公元前458年,在趙簡子死後,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

代縣

東北),請代王相見,代王毫無戒備前來赴會。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

趙氏

版圖。

簡子死後,

晉國

正卿由

智伯瑤

取而代之。

智伯

為晉國正卿後,竭力發展自家勢力,很快成為智、

趙氏

韓氏

魏氏

卿大夫

中,權力最大,實力最強的家族。權力的膨脹,助長了智伯獨吞晉國之心。

公元前455年,智伯假借晉侯之命,以恢復晉國霸業為由,向趙、韓、魏三卿各家索取一個萬戶之邑。

韓康子

魏桓子

不敢與之爭鋒,如數交出。而趙襄子卻不願俯首任智伯擺佈,加之往日與智伯有隙,便非常堅決地回絕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智伯勃然大怒,加上新仇舊恨的催化,遂自己親任元帥,挾韓、魏兩家出兵攻趙。襄子只有拼力抗擊別無他途。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

趙氏

之力與三家對抗,眾寡懸殊,獨木難支,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

晉源鎮

),以地利之險,克敵疲之短,相機再戰。

智伯率三家之軍兵困晉陽後,襄子憑地險與人和的優勢,與敵周旋一年有餘。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來臨,掘晉水

汾河

之壩,水灌晉陽,城中軍民“懸釜而炊,易子而食”,晉陽雖“民無叛意”,但群臣卻有動搖之心。就在這關鍵的時刻,襄子估計到晉陽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韓、魏兩家將愈無戰心。

因為

趙氏

的滅亡雖在睫下,但韓、魏亦知趙氏的滅亡對他們意味著什麼。遂命家臣

張孟談

趁夜黑風高潛入韓、魏兩營,曉之以“唇亡齒寒”的利害,說服他們與趙氏結盟,趁智伯勝驕不備之機,內外夾攻消滅智氏,共分其地。最後,智伯功虧一簣。在襄子的精心策劃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敵,落了個身敗名裂,禍及九族的下場。連自己的顱骨都淪為別人的酒器。由此,

晉國

四卿之爭,變為三卿鼎足之勢,

趙氏

則在趙襄子的領導下,力挽狂瀾,消滅了必欲滅己的智伯,壯大了自家的勢力,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智瑤失敗被殺後,他的門客

豫讓

欲為主報仇,意圖刺殺

趙毋恤

被發現,趙毋恤放過了他。豫讓又漆身、

吞炭為啞

,趁趙毋恤過橋時欲刺殺他,趙毋恤馬驚,豫讓又被發現。趙毋恤問:“你以前也曾效力

範氏

中行氏

,智瑤攻滅他們,你為什麼不為他們效死,偏偏為智瑤效力,為他刺殺我?”豫讓說:“範、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以眾人報之;智瑤以國士待我,我就以國士報之。”趙毋恤很感動,但仍命士兵包圍豫讓。豫讓請求趙毋恤把衣服給他刺殺,以致報仇之意。趙毋恤更加感動,將衣服送給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隨後伏劍自殺。趙國人聽說此事,無不為豫讓落淚,也非常欽佩趙毋恤有容人之量,於是國人敬服。

公元前438年,

晉哀公

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

曲沃

兩地留給

晉幽公

。從此韓、趙、魏稱為

三晉

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

司馬光

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

晉靜公

,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

公室

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

三晉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公元前375年,韓

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文章如果還看得過眼,就請賞小可一個贊吧!大恩大德,沒齒難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