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抽空看了王鴻飛先生的《老子略釋》,感覺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透過諸版本對比、校勘,認為很有必要寫一篇文章,說明諸版本在流傳過程中人為改動和被誤讀的相關問題,並以此就教於諸同道。

一.詞句改動方面

1。是“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還是“夫兵者,不祥之器”?

2。是“有道者不處”,還是“有欲者弗居”?

3。是“恬淡為上,勝而不美”,還是“銛功為上”?

4。是“殺人者眾,以悲哀泣之”,還是“殺人眾,以悲哀蒞之”?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二.章句意旨分析

1。本章是說“人”,還是說“事”?

2。什麼樣的戰爭才是“道法自然”的?

關於詞句的改動方面

1.是“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還是“夫兵者,不祥之器”?

傳世本方面

,河上公本、王弼本都是“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傅奕本則是“夫美兵者,不祥之器”,大同小異,都有美飾兵器,或以炫耀武力為美事的意思。

出土文物方面

,帛書甲乙本《老子》均是“夫兵者”,沒有“佳”或“美”,戰國楚簡《老子》則沒有這句話。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比較:

這句話是說兵器這東西不是吉祥之物,簡潔明瞭,與下文“兵者不祥之器”銜接有序,不至於產生歧義。“夫佳兵者”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佳兵是什麼意思?他說的就是兵器乃不祥之器,不在於兵器知不知名,優不優良,也不是前者代表兵器,後者代表軍隊,那正是把老子思想複雜化,歧義化的根源所在。

2.是“有道者不處”,還是“有欲者弗居”?

本來這兩者差別不大,“有道者”只是編注者(比如河上公、王弼)想突出“道”的地位作用。之所以把“有欲者”列出來,就是要提醒諸位同道:老子不是禁慾者,帛本第一章、二十四章和三十一章都出現了“有欲”的說法,道生萬物,無慾何以生生?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劉殿爵先生認為,老子的“欲”乃是“大欲”,何謂大欲?法自然也。就是實現天下大治,社會自然、富足與祥和,“小國寡民”就是老子的“欲”。當然,老子的“小國寡民”並非常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復古(這個問題另行交流)。

為何“有欲者弗居”?因為“物或惡之”(兵動則有所害,故萬物無有不惡之者,河上公語),作為以實現天下自然和諧為“大欲”的人,更不會輕易動兵。

3.是“恬淡為上,勝而不美”,還是“銛功為上,弗美也”——這是本章最大的問題,也是歷史上一直存在的識讀難點

所有的傳本都是“恬淡為上,勝而不美”。既然動用兵器是凶煞之事,又如何能做到“恬淡”?而帛書甲乙本分別為為“銛襲”和“銛(豎心旁加龍)”;楚簡本則是“銛x”,裘錫圭先生讀作“銛功”。功,本事是用力打夯,有實在的意思。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因此,“銛功為上”的意思就是,不得已而用兵的情況下,以鋒利為上。這才能跟“弗美之”意思一致,即兵器鋒利即可,無須美飾,美飾兵器都是樂於殺人的,樂於殺人就“

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

老子是反對不義戰爭的,但當大敵當前的時候,什麼人可以做到“恬淡”泰然並而能獲勝?這不是紙上談兵的書生之見嗎?老子被後人神化,不就是因為傳統解讀的“恬淡”而能獲勝嗎?

所以,“銛功為上,弗美也”就是說不得已而用兵,兵器鋒利即可,不要裝飾美化它。因為它本來就是凶煞之器,美化它不就是喜歡殺戮嗎?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4.是“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還是“殺人眾,以悲哀蒞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與“殺人眾,以悲哀蒞之”意蘊大不同,“以悲哀的心情去哭泣”,難道“哭泣”還有歡樂的心情嗎?老子用詞會這麼囉嗦嗎?

因此,“以悲哀蒞之”的“蒞”,應該跟“以道蒞天下”的“蒞”是一個意思,蒞臨的意思。

95年前,成都有一個剛剛

畢業於國立

成都高等師範學校

國文部的老師,他叫羅運賢,剛好

跟王弼一樣大,都是23歲,這一年他出版了一本書叫《老子餘義》,其中就提到這個“泣”字,他認為這個字一定是後人誤抄或誤解造成的,因為“悲哀泣”不合語法且囉嗦。

經過認真推敲,他認為這個“泣”字應該是“蒞”字的誤抄。儘管這個勘誤不為眾人所接受,但是半個世紀後的1973 年,隨著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的發現,證實了羅運賢先生的卓識(文字學家裘錫圭評語)。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20年後的1993年,

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竹簡本《老子》,它比帛書更早,直接把抄寫年代上推到公元前500至400年間,正好有這句話,如下: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這個字原文是左邊一個“兌”字,右邊一個“支”字,整理著讀作“位”,通假“蒞”,與帛書意相同。同樣證明了當年羅運賢老師推測的正確。

因此,

章句意旨分析:兵器乃兇器,戰勝了不但不能慶賀,反而要以喪禮處之

本章討論的全是“事”:兵器、殺人眾、戰勝如何處理。

老子說:兵器是不祥之器;非戰不可則兵器鋒利即可,無須美飾,但凡美飾兵器的,都是樂於殺人的;殺死的人多,以悲傷之情面對之;戰勝了也不能慶賀,要以喪禮的形式處理之。

本章的主語都是具體的事和物,沒有一句話是針對聖人、侯王的,即便是“樂殺人”,也是指事而非人。河上本、王弼本均是“樂殺人者”似乎是指人。但帛書甲乙本與楚簡本都沒有“者”字,也就不會產生歧義了。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什麼樣的戰爭才是道法自然的?什麼樣的戰爭才是“不道”的?

自然,是一種自發的和諧安詳狀態,戰爭,是一種生死存亡的殘酷較量,二者看起來格格不入。什麼樣的戰爭才是道法自然的?什麼樣的戰爭才是“不道”的?

所謂自然,一定是發自本心的需要,但也不完全排斥外力的有限影響,就是說當外力的影響不超過自己能承受的範圍,那都屬於自然的範疇。

一個國家,無論是強敵的野蠻震懾,還是國家內部兩個階層之間的對立,那都不是自然的。一個國家出於自身的發展,主動引進外國技術、裝備、人才,對雙方都有利,這是自然的;若是出於殖民需要進行技術和文化殖民,那就不是自然的。

生死存亡之際,居然還能恬淡獲勝——看老子思想是怎麼被和諧的

當大國能“知其雄守其雌”,正面發揮自己的國際影響,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實現和諧雙贏的時候,那就是自然的。

當下的世界依然是強權主導的世界,一切標準、原則、價值觀,幾乎全出於強權,那是百年來在列強的堅船利炮脅迫下形成的、扭曲的價值觀,曾經被瓜分的殖民地國家要想爭取平等的對話權力,從非自然的被動服從,到天下各國的“

自化、自正、自富、自樸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