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道德經》是帝王術,為何這門功課拿高分的帝王,個個一言難盡?(文字版)

《道德經》是帝王術,為何這門功課拿高分的帝王,個個一言難盡?(文字版)

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是什麼?這個問題,歷史上眾說紛紜。

目前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道德經》是老子寫給當時的統治者們看的,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

不可否認,在歷史上,《道德經》確實受到帝王們的推崇,其中多位皇帝甚至還親自注解過《道德經》。

今天還能被我們看到的就有四位,他們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

《道德經》是帝王術,為何這門功課拿高分的帝王,個個一言難盡?(文字版)

能註解《道德經》還能傳世,說明這幾位的研究是相當深入的,但是實際應用的效果如何呢?

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前期還算是個好皇帝,後期卻放權給奸相李林甫,自己一味尋歡作樂,結果“安史之亂”爆發,天下一片狼藉,大唐由盛而衰。

宋徽宗趙佶,藝術天才,但也是亡國之君,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明太祖朱元璋,這位傳奇皇帝又怎樣呢?當然他的能力毋庸置疑,打天下很有一套,但一旦坐上皇位,又是廢除宰相、集權專制,又是屠殺功臣、嚴刑峻法等等,哪裡體現了丁點兒《道德經》的精神?所有大一統王朝中,明朝也只能是居於末流。

最後一位順治帝福臨,個性比較弱,兒女情長,死得也早,跟“帝王術”也一點不沾邊。

《道德經》是帝王術,為何這門功課拿高分的帝王,個個一言難盡?(文字版)

所以,大夥看看,研究《道德經》比較好的這幾位帝王,本應成為帝王中的“標杆”,可結果卻完全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最簡單的一種解釋:學得好,不等於用得好。

《道德經》四十一章裡有一段話,叫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就用道治國而言,帝王們中除漢文帝外,其他人充其量達到“中士”的水平,道在他們心中,只能是“若存若亡”。

老子的“無為”,反而給一些人的“偷懶”提供了藉口,最典型的,就是號稱“唐明皇”的李隆基,以及所謂的“道君皇帝”趙佶了。

而老子極力倡導的“寡慾”“清淨”“守弱”“處下”,試問這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們,哪一條能做得到?

《道德經》是帝王術,為何這門功課拿高分的帝王,個個一言難盡?(文字版)

再往深裡說,《道德經》是“帝王術”一說,本身就很值得懷疑。

不可否認,《道德經》確實有部分篇章講的是治國,而且經文中常出現“聖人”“侯王”等字眼。

可如果僅僅如此,《道德經》就不足以稱為“萬經之王”了。

這一點順治帝福臨倒是也看明白了,所以他說:

“老子之書,原非虛無寂滅之說,權謀術數之談……”

《道德經》揭示的是宇宙大道,是人生真相,而老子是比肩佛陀的得道高人。

像這樣的人,用《莊子·逍遙遊》裡的話來說,

“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世俗的、表象的、有為的事情,怎麼可能讓老子投入全部的能量?

所以,“帝王術”聽起來很高大上,實質上卻是貶低了《道德經》。

《道德經》是帝王術,為何這門功課拿高分的帝王,個個一言難盡?(文字版)

道是要悟、要修的,後世學者大都沒有悟,也沒有修,還是在心智的範疇裡打轉,達不到莊子那樣的境界,活不出來那樣的“道”,說出來自然不得要領。

而把《道德經》拉低到心智所能理解的層次,變成所謂的“帝王術”,也是學者們一種無奈的選擇。

所以老子說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對於“道”的內涵,說實話,我們至今依然是陌生的。

《道德經》是帝王術,為何這門功課拿高分的帝王,個個一言難盡?(文字版)

對此您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這裡是蟬大俠國學頻道,咱們下期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