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安陽寶山靈泉寺

安陽市西南五十餘里的龍安區善應鎮寶山之麓有古靈泉寺,初建始名曰:“寶山寺”。寶山寺由高僧憑道法師創建於東魏武定四年

(公元546年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第四個年號)

,該寺被秀麗的青山泉溪環繞,特別適宜建寺修行。

安陽寶山靈泉寺

靈泉寺

此寺周圓呈八山環峙之勢,東有雞翹山、嵐峰山,西有寶山、懸壁山,南有覆釜山、虎頭山,北有馬鞍山、礦窟山,而其寺院就如襁褓嬰兒被環抱山中。因西有山麓形如元寶的寶山,又是佛教信徒的西方聖位,故建寺初起名曰:“寶山寺”。

寶山寺第一代著名高僧“道憑法師”是最初在此山鑿窟建寺的第一人。

據唐。道宣所撰《續高僧傳》齊鄴西寶山寺釋道慿(憑)傳四中載:釋道憑,姓韓,平恩人(今河北永年人)。十二出家,投貴鄉邵寺。初誦維摩經,自惟歷覽,日計四千四百言,一聞無忘,乃通數部。後學涅槃,略觀遠節,復尋成實,初得半文,便豎大義。聰明之譽,無羨昔人,致使遐邇聞風,鹹思頂謁。七夏欲講涅槃,惟曰:文一釋異……,八夏既登,遂行禪境,漳滏、伊洛,偏討嘉猷。後於少林寺攝心夏坐……。故京師語曰:“憑師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寶”斯言信矣。時人以其囗辯方於身子也。以天保十年三月七曰卒於寶山寺。春秋七十有二。將終之前,大鐘兩口,小觸及破,可見佛法修為和功夫皆達高境。

道憑生前率弟子靈裕等人於東魏武定四年(546)在寶山寺東之嵐峰山麓鑿造了該寺最早的石窟,命名為:“大留聖窟”,也叫“道憑石堂”,是此山最早的佛窟寺。

安陽寶山靈泉寺

民國時期的靈泉寺全貌

石窟起源於印度,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在山崖開鑿而成,最初是佛教徒學佛苦修的地方。傳入中國後,為供養佛像,石窟也相繼在各地開鑿而成。北方的石窟始於魏晉,北魏至隋唐最盛,唐後減少。

而道憑所鑿的大留聖窟就是當時用於練習參禪悟道、傳揚佛法的地方。

安陽寶山靈泉寺

靈泉寺磚塔

大留石窟原有佛像3尊,現存漢白玉坐佛2尊,皆已殘缺不全,頭部、手部均無,因損失慘重,現已封存不再展現與世人。

道憑七十二歲(天保十年為559年)在寶山寺涅槃,他的弟子靈裕法師為祭奠道憑法師在北齊河清三年(563),為其師道憑先後在冢地修建東、西“寶山寺大論師道憑法師燒身塔”石塔兩座,雙塔東西對列,也稱“道憑雙石塔”。

安陽寶山靈泉寺

西塔

塔也源自古印度,最初是佛教用於分散儲存釋迦牟尼舍利的建築,後也延用於墓葬僧人骨灰的建築,印度塔音譯為“窣堵坡”或“浮屠”。佛經中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中的浮屠就是指的佛塔。

“道憑東西雙石塔”作用就是佛教墓葬塔。西塔為燒身塔,也叫灰身塔,從現存的塔心室下石洞涵可辨,曾經是安置道憑法師骨灰的舍利塔。

安陽寶山靈泉寺

東塔

東塔為供奉塔,也叫陪塔,兩塔外形相同,圖案略異、形如雙子,塔剎寶頂符合當時的年代特徵,塔身呈方室型有門,塔心有室,室下一虛一實。一個放舍利,一個放石像,全塔總高2。14米。

此雙石塔看似其貌不揚,卻是我國露天古塔中年份最早的一對,堪稱“石塔鼻祖”。

安陽寶山靈泉寺

雙石塔石刻年份銘文

由寶山寺更“靈泉寺”一名,與隋朝時期靈裕法師被評“國統”有關。

據《續高僧傳。隋相州演空釋靈裕傳》中載:隋相州演空寺釋靈裕傳八雲:釋裕俗姓趙,定州鉅鹿曲陽人也。年居童幼,異行感人,每見儀像、沙門,必形心隨敬,聞屠殺聲相,亦切愴胸,致使鄉黨傳芳,親緣為之止殺。年登六歲,便知受戒,父母強之誓心無毀。尋授章本及以千文,不盈晦朔,書誦俱了。至於孝經、論語 才讀文詞,兼明註解。由是二親偏愛,望嗣門風。年七歲,啟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意宗繼世,決誓不許,唯令俗學,專尋世務,礙之道法。裕私(嘆曰,「不得七歲出家,一生壞矣。遂通覽群籍 資於父兄 並包括異同深契幽,唯老、莊及易,未預承傳。年十五 潛欲逃世 丁父艱便從世疾,苫山、縈轉杖而能起。服畢厭俗心猛,敢辭母,嘿往趙郡應覺寺投明、寶二禪師而出家焉,其人亦東川之標領也。既初染大法,勑令誦經 裕執卷而誓曰,「我今將學,必先要心。三藏微言,定當窮旨,終無處中下之流。暨於儒釋兩教,遍須通也。年始登 冠,聞慧光律師(大師),英猷鄴下,即往歸稟……,慧光開悟之元匠,流衍弘道,道憑(寶山寺第一人)即光師之所親承。裕(靈裕)依憑(道憑)法席,晨衩幽通,發奇剖新者皆共推揖。……有齊宣帝盛弘釋典,唯裕仗節專貞卓然,不偶倫類……又從安、遊、榮等三師聽雜心義,嵩、林二師學成實論。

時為北齊,師從道憑,靈裕也由此鄴下擅名,遐而馳譽。

安陽寶山靈泉寺

寶山銘文

那麼靈裕法師當時何德何能竟然被隋文帝封號成“國統”的呢?

該寺之所以聞名遐邇,除了這裡的環境山清水秀,更是和這裡的歷代高僧在此弘揚佛法修為和歷代高僧在山上所鑿就的宗教人文景觀有很大關係。

據載:靈裕隨師傅道憑法師在寶山寺弘揚佛法期間,一日,靈裕佈道講經,北齊皇戚武將出身的東安王婁睿聽了靈裕講佛論法,幡然頓悟,原本拿屠刀之人竟然立地崇佛,並拜靈裕為師,願支助寺廟重金修繕、擴建寶山寺。

為了減負自身殺戮罪孽,他聽從靈裕在寺院南之覆釜山腰造婁睿華嚴經碑二通,碑周陰陽、兩側、四稜皆雕刻經文,碑首為六螭圓首方座碑,碑額刻一佛二弟子,姿態莊秀、栩栩如生。

安陽寶山靈泉寺

婁睿華嚴經碑二碑

碑文隸體經文,剛勁力道,入石三分,對研究古代佛教經文提供了實物素材。此二碑迄今為止,儲存完整,造型獨特,不失為中國古典名碑。

安陽寶山靈泉寺

碑一

法師感化婁睿此等修為,也給日後靈裕繼承師門成為著名佛教國統法師奠定了基礎。

安陽寶山靈泉寺

碑文

北宋《有隋相州天喜鎮寶山靈泉寺傳法高僧靈裕傳並序》載:隋開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舉薦靈裕為國統,靈裕不從。後乃潛游燕趙,五年行化,道振兩河。開皇十年在洛州靈通寺,十一年還相州,住大慈寺(今安豐固岸)。當年,被評立為國統,但堅持不受,歸於相州寶山寺。據《安陽古代大紀事》中開皇十一年(591)紀事件:開皇十一年,文帝助營寶山寺,改名為靈泉寺。

《續高僧傳。隋相州演空釋靈裕傳》對更寺名也有記:靈裕被召至長安,固辭國統受,(帝)乃勅左僕射高熲,右僕射蘇威,納言虞慶則,總管賀若弼等諸公詣寺宣旨,代帝受戒懺罪,並送綾錦衣服絹三百段,助營山寺。御自注額,可號靈泉。蓋取八山之泉、師之上字合以為稱,聖意欲存師名之不朽耳。

靈泉寺為皇家剌封寺院後,得以擴建重修,建成後的靈泉寺金碧輝煌、殿宇生輝、規格高大、規模宏偉。

安陽寶山靈泉寺

民國二十二年續縣誌照片

各地名僧也紛紛前來聚集靈泉寺學習、弘揚佛法,各地香客善士也紛紛前來朝拜。靈泉寺達到了盛世頂峰,成為了北方地區久負盛名的佛教修行和弘揚佛法的聖地。“此山寺因在黃河以北之域,古稱河朔地區”,故,當時靈泉禪寺也被譽為“河溯第一古剎”。

安陽寶山靈泉寺

古剎題詞前

寶山靈泉寺的石窟及佛造像十分精美,先有道憑所鑿大留聖窟,後有靈裕增鑿的大住聖窟,堪稱北方石窟之最。

據《安陽古代紀事》中:隋。文帝開皇九年(589)紀事條,和《寶山靈泉寺》書中有云: 大住聖窟開鑿於隋開皇九年,窟門外東側石壁上鐫刻有記載大住聖窟開鑿時代,用工數目與窟內造像內客以及佛名、數量等隸書銘記。其文曰:大隋開皇九年己酉敬造,窟用功……。

安陽寶山靈泉寺

大住聖窟內

《寶山靈泉寺》中又曰:靈裕經過周武帝的法難(滅佛運動),為防止佛法被滅,於開皇九年入寶山開鑿石窟,在窟內雕造盧舎那、阿彌陀、彌勒三佛坐像,並鏤刻釋迦牟尼佛等三十五佛及過去七佛坐像。

安陽寶山靈泉寺

大住聖窟右

在石窟的外壁入口兩側刻迦毗羅及那羅延神王門神雕像,並鏤刻《嘆三寶偈》、《法華》、《勝鬘》、《大集》、《涅槃》等多部佛經偈文,命名為“大住聖窟”亦稱“那羅延窟”。

安陽寶山靈泉寺

大住聖窟左

當時,佛界有頌:自東夏法流,化儀異等,至於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裕(靈裕)其一矣。

由此可見,靈裕在當時被稱之佛法界“道振兩河”之名,有感化惡人從善之德,又有為弘揚佛法鑿大住聖窟不朽之功,他被評為佛教最高榮譽 “國統”之位絕非浪得虛名。

眾人皆知,佛教思想自西漢末年傳到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也經歷了歷朝的多次滅佛與興佛運動。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也演化了多種宗派,如隋朝時的大成等宗派。那麼先前的寶山寺也好,後來的靈泉寺也罷,這裡當時信奉的是佛教中那個宗派呢?

據《安陽古代紀事》隋。文帝開皇九年紀事條及《續高僧傳。唐京師化度寺釋僧邕傳》載:隋信行撰《三階教殘卷。信行遺文》:開皇三年歲次癸……相州光嚴寺僧信行、開皇七年正月十日相州光嚴寺沙門倍行,……光嚴寺僧信行在之前根據那連提耶舍在鄴京譯出《大集經。月藏分》等的末法思想。在開皇九年被召入京長安,著書立說,創立了第三階佛法,今稱之為三階教。其教派觀點形成源於相州光嚴寺,《僧邕傳》中也說行乃與邕同至,止帝城。

靈泉寺靈裕鑿大住窟年份及同為鄴都、相州域高僧,弘揚佛法名氣又同樣之大,同在一個地域,一個年代,一個宗教信仰下,弘揚佛法也應該是一樣的。故,當時應該也是弘揚佛教中的“三階教”。

再回到更名後的靈泉寺。至盛唐,靈泉禪寺一直為北方的佛教聖地,佛教塔在演變過程中得到了昇華,寺內所建的唐代雙石塔精美的造型就是真實寫照。

安陽寶山靈泉寺

唐雙石塔

在寺內的大殿建築之間的中軸線兩旁,現儲存了東、西兩座唐代疊澀密簷式方石塔,塔簷九層,剎頂己無,輪廓皆呈拋物線形,每層四角上挑,四角處有吊鈴石孔,可鑑古有銅鈴隨風叮噹脆鳴,雙塔挺拔俊秀,宛如雙峰。

安陽寶山靈泉寺

唐雙石塔

塔室下有須彌座,四角部有肌肉勁男跪扛四力士,下平面四周雕刻有舞伎、吹笛伎、擊板伎、擊鼓伎、吹簫伎、彈箜篌伎、彈琵琶伎共八種,姿態各異、歡快優美、生動活潑。

安陽寶山靈泉寺

樂伎

塔室門外兩側,各立有一尊肌肉暴突發達的力士,怒目揚拳作威武式,令人不寒而慄。

安陽寶山靈泉寺

力士

塔室門額雕雙龍,由上蜿蜒兩旁,呈雙游龍倒掛昂首(如蛇尾被抓而蛇首懸空昂頭)。

安陽寶山靈泉寺

塔心室佛像

塔室內如法帳,蓮瓣圓光式主佛坐蓮朵法壇上,二弟子拱手敬立兩蓮花上垂目恭敬,外兩旁另立有圓光站式菩薩充分表達了佛法的威儀 。

安陽寶山靈泉寺

塔門

塔室上有蓮花瓣窿頂,頂部兩個飛天飄逸起舞,恰似綾羅青衫仙子舞,纏綿妖嬈紫祥霄 。飛天在佛教藝術中叫“香聲神”,是能奏樂善飛舞的仙女。起到襯托佛法境界的美好歌頌,是唐時期石窟造像的標配之一。

安陽寶山靈泉寺

塔內飛天

此二塔為寺廟佛像供奉塔。自從由印度隨佛教傳到中國後,塔的功能也隨著年代有所改變。到南、北朝時期,塔的用途就由單純的供奉“舍利”之塔,演變成了還可用於供奉佛像或經卷,也可儲存高僧圓寂後的遺骸或遺物的所用塔。而供奉舍利或遺骸的塔保持了矮小玲瓏的特點。供奉佛像或佛經的塔因方便信徒進出,不惜耗費人資修建成了單數多層的實心塔或空心塔。

安陽寶山靈泉寺

安陽八卦塔為實心塔

實心塔顧名思義不能攀登,共分“阿育王塔、密簷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四種。

空心塔也叫樓閣式塔,和中國建築相融合,內有塔室塔層,可登高憑眺,共分“密簷樓閣式、樓閣式、磚木混合式、磚石混合式”四種。

安陽寶山靈泉寺

文峰空心塔

而靈泉寺唐雙石塔屬於密簷式石塔,屬塔史早期的有塔室而不可攀登的實心塔。更是唐、宋、元時期現存最少,儲存最好的實物之一,堪稱石塔中的精妙絕倫之佳品!

既為弘揚佛法之聖地,歷代僧人的生老病死就在所難免了,這裡也和全國各地的古剎一樣,附近都有埋葬和尚的塔林或和尚墳墓。環境資源的不同演變出不同的喪葬習俗,這就有了靈泉寺萬佛溝石窟之摩崖墓龕的產生。

其實,萬佛溝石窟之摩崖墓龕的產生是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和佛教形式是分不開的。

安陽寶山靈泉寺

乾隆年間安陽縣誌

據清。乾隆四年縣誌載:寶山在龍山西南十餘里,山產白石,陶人取以為器,山有八峰,峰下有泉古曰“白石谷”。可見,此山石質細膩,不僅可粉磨做陶瓷坯,也適合雕琢石像。

安陽寶山靈泉寺

大住聖窟講經說法壁畫

自從靈裕在開皇十一年被封“國統”,隋唐興佛盛世,寺內高僧雲集,著書講經,極其興盛,成為北方極負盛名的佛教聖地,佛教在此得以昇華。到隋大業元年(605)正月,一代著名高僧靈裕法師卒於相州演空寺。《靈裕傳》有言云:奄終於演空寺焉,春秋八十有八,即大業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葬於靈泉寺東南山崗,建塔並雕崖龕供人崇拜。

不同界域都有自己的膜拜明星,靈裕法師石窟墓龕的開鑿建成以後,這就開啟了萬佛溝摩崖石刻墓龕的形式。

其實在寶山寺和靈泉寺的早期,也有和尚墳和石件砌體的塔林存在。現在的靈泉寺北山就有一個叫塔林的小院,院裡象徵著歷代和尚墳墓的石塔和石碑形成了塔林。

安陽寶山靈泉寺

塔林

早些時期的塔現保留下很少,元、明、清代的有二十餘座。其中唐故靈泉寺玄林禪師的神道碑儲存完好、價值很高。此碑由大唐名家監察御史陸長源撰寫,以剛勁瀟灑的行草書體記敘了玄林法師由“枝拒蹶張步騎射人則曠劫藝皆絕倫”武將轉化成高僧的一生。

此後,至宋金,該寺東西山麓定為歷代僧人圓寂後,都有弟子雕刻灰身塔龕於崖壁,葬灰身於塔,長伴佛教僧寺的最高禪師“國統”靈裕。此後,這裡的山腰處就成了歷代僧人的“摩崖式墓龕”區,也稱“石窟式石刻塔林”區。

去過少林寺遊覽的人都可看到,那裡的歷代高僧圓寂後,弟子皆修石質、磚砌做僧人之灰身浮屠。只有寶山靈泉寺之萬佛溝,摩崖墓龕塔林遍佈山崖石壁,波瀾壯闊,栩栩如生,與少林寺的磚石塔林南北呼應,各具風格。其精美程度、年代歷史、雕刻工藝、展現了當時的獨特時代造像特徵,更是佛教塔林墓龕形式中之僅有。

那麼,萬佛溝的歷代摩崖式石刻塔林都有那幾種造型表現形式呢?

據僅存現有的自東魏起開窟建寺,至唐末宋初敗落,歷經四百年餘滄桑,這幾個朝代的摩崖石刻窟可歸納為“兩種雕刻工藝形式”和“四種建築型別風格”表現形式。

兩種雕刻工藝形式分別為:“平壁線雕石刻工藝”和“多層次立體浮雕石刻工藝”兩種。

安陽寶山靈泉寺

平壁線雕石刻工藝

第一種比較簡單,就是把山壁打磨平整後,用筆勾勒出需要表現出來的建築和人物,然後以繪線條畫的工藝手法用刻刀等工具加工出平面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大住聖窟東幾米的山體平面上的壁畫龕一樣。

而另一種雕刻形式“多層次立體浮雕石刻工藝”相對而言就比較複雜了。

安陽寶山靈泉寺

多層次立體浮雕石刻工藝

首先要選擇山體的地形、石質、適合深度的山壁,一個摩崖洞窟從始建到完成,大體要經過整修崖面、鑿窟、繪製壁畫塑像、修造並裝飾窟簷或殿堂等仿建築造型的一系列營造程式。

其雕刻手法除少數採用圓雕外,大多是以高浮雕,淺浮雕、透雕、線刻等手法,刀法隨形體塊面的轉折和質感而變化多樣,神態表情的刻畫則依雕刻物件的不同,或含蓄,或誇張,或變形生動活脫,並在造像構思上表現出來當時的年代特徵。

萬佛溝石窟摩崖墓龕的不同年代有四種類型表現形式:

一、塔型墓龕。

二、屋型墓龕。

三、碑型墓龕。

四、造像型龕。

在萬佛溝現存的石窟摩崖墓龕中,不同型別的墓龕有著不同的文化涵意。

安陽寶山靈泉寺

塔式墓龕

山上眾多的石窟摩崖墓龕石刻中,塔型墓龕最多,年代也較久遠些。塔型墓龕的表現形式當時主要是對阿育王塔的仿照與追崇,象徵著當時在傳播佛教的不同時期對佛教轉輪王的思想信仰表現。

安陽寶山靈泉寺

屋型墓龕

屋型墓龕石刻是對宗廟祠堂建築的仿照表現形式。這類石龕表現年代要略晚些,到唐宋時期,主要仿照民間的廟宇祠堂的外形建築特徵而仿雕刻出來。其特徵主要表現在瓦房脊頂和廟宇外形建築風格。

安陽寶山靈泉寺

碑型墓龕

碑型墓龕石刻是對中國本土“傳統殤葬文化”中墓碑的一種仿照與延承。碑最早源於中國古代宗廟院中栓祭祀所用牲畜的石樁,也可以當陽光下移動的影子來推斷時間的日晷用。到戰國時期,達官貴族殯葬時埋葬很深,棺木下葬時就用上了轆轤,碑就是裝轆轤的支架。埋葬後碑往往會留在墓地,後人就想出了刻碑記名。所以直到漢代,碑首部分仍保留著供懸棺下葬時穿轆轤軸的圓洞。

而摩崖“碑型墓龕”石刻的造型就和當地百姓延續的墓前立碑殤葬方式一樣,去世后土葬,在墳墓前立碑刻字,追述故人“功德”,供後人緬懷祭奠紀念。而碑型龕只不過改變了墳頭立碑的形式,變成了在山壁石刻成碑狀而已。

安陽寶山靈泉寺

佛造像型龕

談到造像型龕,特徵譜及,以佛像形式呈現,但表現形式比較含蓄,它既表現了對佛教弘揚的敬畏之心,還借佛造像對圓寂法師表現了哀思。但更多意義也體現了居士、供養人、出資修造人自己對佛的理解和敬仰。故,造像型石龕以佛龕居多,墓龕極少。

以上多種形式的石刻窟龕和銘文提記可以充分說明,這裡在古代,不僅是皇家剌封“國統”寺院,更是佛教界學習、進修和培養全國各地寺廟法師、主持、方丈的最高佛學院校。

自此, 據這裡的多個墓龕銘文題記中所涉及的寺院與人物和葬於此地的全國寺廟名字足以證明,這裡不僅僅埋葬有靈泉寺的僧人,還有慈潤寺、光巖寺、大雲寺、口力寺、大慈寺、報應寺、光天寺、聖道寺、 圓藏寺、消行寺、口明寺等僧人以及大量居士、信女、甚至俗人的龕位。

安陽寶山靈泉寺

墓龕

往往沒有門檻的限制就是經典的盡頭,從晚些年份出現的各種居士、信女、平民墓龕窟可鑑,也是終結摩崖墓龕石刻的結束時期。

綜上可論,“萬佛溝”一名源自摩崖石刻中每個塔型龕、屋型龕、造像龕中所雕刻的體現佛像石窟形式,絕對不能以一句:“摩崖石刻佛造像”或“摩崖石刻墓龕”所概括。她是以多個佛教大型石窟和摩崖佛造像及歷代法師、居士、信女的摩崖墓龕中大量雕塑佛造像的表現形式綜合構成的。

安陽寶山靈泉寺

大慈寺玄起法師灰身塔

現在之靈泉寺景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人們旅遊觀光的上好佛教景點。好的歷史文化遺址不僅僅是屬於現代人的遊覽觀光之地,她最初也是屬於古人的。其實早在唐宋時期就亦成為皇家貴族、達官貴人、善男信女們心目中的佛教朝拜、遊玩打卡的旅遊聖地。

大家如若細心留意,在大住聖窟西門傍上就可發現,景區刻字並非只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也有在景點刻字留念的習慣。這裡竟然保留著唐代晚期遊客在石窟上留刻下頗為調皮的畫像和字跡,今人在觀賞古人痕跡時,彷彿能感受到古人剛剛刻完留下的溫度,如一雙無形的時光之手,可以瞬間帶你穿梭到古代,實現現代人與古代人的思想溝通。

安陽寶山靈泉寺

古代遊客刻畫留念

寶山古蹟多,故事更多,靈泉寺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之謎,仍需要大家進一步的深度挖掘。

對寶山靈泉寺的有關知識,你有不同見解或看法嗎?歡迎留言溝通。

2022-9-21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