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人情世故,是人生的一場必修課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不管是為政還是做事,是靠人生經驗的積累。而人生經驗累積成什麼東西呢?簡單的四個字——人情世故。”

提起人情世故,很多人會不自覺地戴上有色眼鏡去評價它,認為人情世故是貶義詞,代表著“滑頭”“拍馬屁”。然而,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人情世故則是必備能力。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每天懂一點人情世故》,恰好可以讓我們重新理解人情世故的意義。書中結合中華傳統經典《菜根譚》的智慧告訴我們,無論是為人處世、職場交際,甚至連修身養性都離不開人情世故。

本書的作者章巖,是知名的百萬級暢銷書作家,他不僅在商場摸爬滾打幾十載,而且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世道人心有著獨到的洞察與理解。

人情世故,是人生的一場必修課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這本書,多懂一點人情世故,擁有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

給人留面子,是最基本的情商

魯迅先生說:“面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

深以為然。所謂面子,就是一個人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我們說話做事,懂得給他人留面子,才能結善緣,這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作者認為,

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懂得保全對方的面子,顧及對方的情緒,即便是批評和指責對方,也要柔和一些,才能在溝通中達到積極的效果。

書中提到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女孩好不容易在高階珠寶店找到一份櫃檯導購的工作,卻差點因為一場事故而丟掉工作。

原來那天,女孩不小心打翻了裝有六枚鑽石戒指的托盤,雖然她慌忙去撿,但只找回五枚。與此同時,店裡的一位中年男人正慌張地準備離開,女孩趕緊叫住了男人,並誠懇地告訴他,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

男人猶豫了一會,最終還是握住了女孩的手,祝福她工作一切順利。當他離開時,那枚消失的戒指就靜靜地躺在女孩的手心裡。

女孩並沒有大聲張揚,而是用巧妙的溝通讓這件事轉危為安。她給男人一個臺階,既保全了對方的面子,也保住了自己的工作。

一個人成熟與否,關鍵在於他是否懂得為別人留面子。世間的事都是相互的,真正的聰明是說話做事先考慮對方的處境,而不是據理力爭鋒芒畢露。

學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才能把握說話做事的分寸。話不說滿,事不做絕,給別人臺階的同時,自己也能留有餘地。

人情世故,是人生的一場必修課

懂得讓利於人,關係才會長久

《菜根譚》中說:“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斤斤計較的人很難在社交中獲得長久的回報。事實上,

利人與利己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想要利己先得先學會利人。

作者認為,人際交往的本質就是利益的價值交換,只有懂得讓利於人,才能迎來別人對你的回報。

書中提到,有個名校畢業年輕人,工作能力突出,可就在事業穩步上升時,本應升職的他卻被撤職了。他不明白為什麼表現優異的自己會突然被領導責罰,而且同事們對他的遭遇沒有一點同情。

原來,他平時行事張揚,又恃才傲物。工作中,對同事的幫助與付出視而不見,喜歡把成績歸功在自己身上,事事都想佔頭功。因此,部門裡的同事私下裡對他很不滿,便聯合起來跟他對著幹,暗中給他添麻煩。

長此以往,這個年輕人在領導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再加上同事不懷好意的評價,任憑他再有能力,也很難在工作中做出成績,更別提升職加薪了。

可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質上就是利益的互換。

既要懂得掩蓋鋒芒,更要懂得好處共享,只有能力不足以成事,必須要懂得讓利於人,才能讓關係穩固長久。

華人首富李嘉誠說:“如果利潤10%是合理的,本來你可以拿11%,但還是拿9%為上策,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後續的生意源源不斷而來。”

現如今,我們的社會追求的是合作共贏。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想要成功都離不開團隊合作,而穩固團隊合作的秘密就在於懂得將利益適當地分給他人。

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人的心理得到平衡。

與其爭強好勝圖一時之利,不如退一步贏長久發展,給自己留有更多的方便之門,才能在未來的合作中順風順水。

人情世故,是人生的一場必修課

學會說話,是人生的智慧

有句話說,說話是人的本能,會說話是人的智慧。

能力再強也不要自視甚高,真理傍身也不要咄咄逼人,說話做事前不考慮後果只為逞一時口舌之快,很容易因為亂說話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三國時期,少年禰衡才華出眾,目空一切,根本不把當時的權貴放在眼裡,經常在一些重要場合行事莽撞,口不擇言,讓當事人下不來臺。

禰衡曾在曹操手下擔任擊鼓官,卻在曹操大宴賓客時沒有按照命令擊鼓為樂,反而當眾脫光衣服把眾人置於尷尬的境地。後來,禰衡被派往劉表處掌管文書,但卻因說話得罪人被打發給江夏太守黃祖。

原本以為禰衡會吃一塹長一智,謹記教訓,誰成想他又在黃祖設宴款待貴賓時,破口大罵黃祖是“死老頭”。結果,黃祖盛怒之下直接處死了禰衡。

年僅26歲的禰衡,最終為他口無遮攔犯下的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很多時候,功過不能相抵,十個正確也抵不上一個錯誤。

無論任何時候,說話做事都要看清形勢、分清場合,先冷靜判斷,再決定哪句話該說,哪句話不該說。

唐代詩人溫庭筠的仕途一直不順,就是因為在不會說話上吃過虧。

溫庭筠曾在宰相令狐綯的書館工作過,有一次,令狐綯向他請教一個典故的出處,溫庭筠便告訴令狐綯這個典故出自《莊子》。

其實,話說到這裡也就可以了。但是溫庭筠偏偏管不住他的嘴,張口就調侃令狐綯應該在公務之餘抽時間多讀一讀古書。

看似為對方考慮,實則溫庭筠絲毫沒有考慮令狐綯的身份,不僅在話中顯擺自己學識淵博,還以下犯上教令狐綯如何讀書做人,犯了職場大忌。

任何時候都要好好說話,謹慎說話,給對方留有餘地,能避免很多麻煩。

看破不說破,更別輕易地用言語譏諷別人,是一種智慧,更是尊重他人,讓彼此融洽相處的不二法則。

人情世故,是人生的一場必修課

學會自省,是自我成長的加速器

英國詩人布朗寧曾說:“一個能夠反躬自省的人,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的確,一個人能夠把自省融入到生活中,時刻檢視修正自己,學會從自身找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真正地做到完善自我。

正如書中提到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成長經歷。胡雪巖十幾歲起就在一家錢莊做夥計,有一次掌櫃派他去收一筆五年沒有歸還的欠款。

經過了解,胡雪巖得知這家的戶主早已故去,只剩下一個寡婦。多年來派去要賬的夥計都吃了閉門羹,全都無功而返,胡雪巖第一次登門催債也是如此。

可是,胡雪巖並沒有氣餒,而是反思自己哪裡做得不到位,下一次應該怎麼做才能贏得債主的認可。

一番準備之後,胡雪巖再次登門。這次他並沒有急於催債,而是先考慮到寡婦的難處,並在他的能力範圍內給出瞭解決方案,終於打動了債主,成功收回了欠款。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而是遇事先從自身找原因。

只有在靜心反思中才能摒棄浮躁,學會自我反省相當於從內在塑造新的自我,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曾國藩之所以能在三十歲後從平庸走向成功,實現人生逆襲,就得益於他長期堅持自我反省。

他經常在日記中記錄自己一天的言行,以聖人的標準逐一對照,一旦發現有做得不當的地方,便對言行有失偏頗的地方做深刻反省,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長期的自我反省讓曾國藩改掉了心性浮躁、為人傲慢的不良品質,也為他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難怪周國平說:“認識了自己,過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釋,未來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敢於正視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加客觀的對自己做出評判,才能堅守本心。

在人際交往中,不因他人的讚美而迷失,也不因外界的詆譭而失落,那些反躬自省後的頓悟,都是未來成功的路。

人情世故,是人生的一場必修課

知名作家劉墉說:“技能和成績影響了一個人能走多塊,而情商處事能力影響了一個人能走多遠。”

成年人的世界裡,真正持久的關係都是人情世故的積澱,有來有往,相互成就才能走得長遠。

在紛繁複雜的社交中,行事莫張揚,說話留一線,守住本心,以退為進。

願你能沉得住氣,學會因勢而動,不斷調整自己,也能在世俗的修煉中洞察世事,為自己搏一個美好未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