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據新華社訊息,近日浙江千島湖迎來了久違的豐收時刻,專業捕撈隊駕駛多條漁船實施圍捕,單網產量超過了12萬斤。看到出魚場面,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湖裡的魚真多”!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千島湖的魚類資源遠不止於此,單網最高紀錄曾達到71萬斤,堪稱“超級紅網”,但和總儲量相比還是九牛一毛。據最新調查,

千島湖的魚種多達

114種

,漁業資源蘊藏量達

15萬噸

,以

鰱鱅、密鯝、鯽、鯉

為主,亦不乏鱖魚、鱤魚、黑魚等兇猛魚種,魚群營養結構完善。

新安江上的“魚庫”:千島湖為何有這麼多魚?

千島湖原稱新安江水庫,是新安江源流在建壩後蓄水形成的人工湖。1959年,新安江電站正式封孔蓄水,1960年水庫建成,正常水位下水面為580平方公里,蓄水量高達178億m³。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千島湖能成為新安江上的“魚庫”,是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湖區自然環境優越,水質優良,適宜魚類的生長。

千島湖是在群山環抱中形成的峽谷型水庫,因而岸線曲折蜿蜒,總長度超過900km。湖中島嶼星羅棋佈,共有大小島嶼1078個,創造了豐富的生態多樣性。從地勢上看,湖區自西向東傾斜,大壩附近為深水區,超過100多米,全湖平均水深也有30。44米,為魚類提供了廣闊的棲息空間,自然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好水養好魚”,豐富的魚產離不開千島湖的一湖秀水。千島湖被譽為中國水質最好的水庫之一,也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根據水質監測結果,除西北庫灣外,湖區大部分水面都能達到III類標準,全湖平均水質符合II類標準,潼官峽大壩前斷面可達I類標準,在國內屬於優良水體。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其次,人為投放魚種也是魚多的重要原因。

據資料記載,新安江水庫在1959年就出現了養魚活動,1960年當地放養的青草鰱鱅等魚種共計210萬尾。早期的跟蹤監測顯示,鰱鱅的生長狀況尤其出眾,鰱魚每年平均增重

5斤

,鱅魚每年增重

7斤

,生長效益顯著。

在60~70年代,漁業管理者就認識到了鰱鱅的重要性。根據國內大型水庫的放流經驗,每畝水面放養50尾魚,庫區每年需投放3000萬尾魚種,鱅佔40%~60%,鰱佔60%~40%。經過多年的積累,千島湖的放流總量已達

7.22億尾

,近年來每年放流鰱鱅1000萬尾,重約200萬斤。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為充分利用水資源,千島湖漁民還曾發展過大規模的網箱養殖,從外地引入了諸多新魚種,比如:匙吻鱘、銀魚、鰻魚等等。在多種經營模式的影響下,千島湖的魚種不斷豐富,儲量逐年增多,鰱鱅成群也就成了自然現象。

千島湖的智慧:獨創“聯合捕魚法”

每年千島湖的巨網捕魚都會吸引外界的關注,各地遊客慕名前來觀看,出魚現場令人心潮澎湃。但捕魚的過程並不容易,如何把千島湖裡的魚捕上來,曾是困擾捕撈隊的一大難題。

這只是因為千島湖的水面達86萬畝,庫汊、庫灣不計其數,複雜的地理、地貌導致魚群分散,行蹤隱蔽,給探魚、捕魚帶來了巨大困難。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上世紀60年代初,千島湖的鰱鱅儲量就已經相當可觀,但由於捕撈方法落後,產量並不理想。1962年之前,鰱鱅的總產量只有1萬斤,漁獲佔比還不到2%。湖裡有魚卻捕不上來,這是對當時漁場工作的真實寫照。

為解決這一難題,1962年浙江省淡水研究所和當地漁場共同調研,經過兩年的摸索,終於在全國首創了“

攔、趕、刺、張

”的聯合捕魚法,1978年該技術還獲得了全國科技大會獎。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千島湖早期漁船數量及噸位

第一項準備工作是掌握鰱鱅的活動規律。據觀察,千島湖的鰱鱅一般棲息在1~15m的水層,成魚平時活動分散,獨自覓食,只能透過眼觀、耳聽等手段判斷其活動狀態。但在每年的4~6月份,成魚進入繁殖期後便一反常態,每逢上游漲水,魚群就開始大規模聚集洄游,在上游形成產卵群體,為捕撈創造了絕佳時機。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千島湖上游庫灣:西北庫灣

除了繁殖洄游外,鰱鱅還存在明顯的索餌洄游規律。每年7~8月是鰱鱅的索餌期,此時的水溫達到年內最高,浮游生物豐富,產卵後的親魚急需大量攝食以補充營養。在這兩個月內,鰱鱅進食異常活躍,在表層和淺水層均有分佈,此時捕魚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最困難的捕魚時期是12月至次年3月,此時水溫低,鰱鱅進入深水區域越冬,活動不強烈,捕撈難度最大,產量也最低。

因此,聯合捕魚法圍繞著鰱鱅的繁殖、索餌洄游兩個關鍵期展開。漁場一般事先偵查幾片水域並選擇最有把握的作為作業漁場,然後捕魚隊長向各班組長下達任務,明確放網時間和放網位置。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正式捕魚的第一步是放置數千米的攔網,目的是阻斷鰱鱅的逃逸通道。為做到“密不透風”,網具一般放置在庫底平坦的水域。第二步是趕魚,主要透過三層次網、單層次網配合攔網來完成,魚群被驅趕至目標水域,攔網越收越緊,迫使魚群進入張網。

張網就是最後起水的大網,網口成八字形,寬40m左右。當魚群到來時,八字網口拉開以便魚群湧進,接著再把網口封死,完成出魚。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值得一提的是,“攔、趕、刺、張”的方法最初是針對鰱鱅而設計的,而在此基礎上適當改進,就能解決其他魚類的捕撈問題,比如鯉魚、鯽魚、鱤魚等等。從實際作用上看,聯合漁法也起到了控制魚種比例、調整魚種結構的效果。

鰱鱅放養60年,為何能淨水?

一提到千島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鰱鱅,但千島湖中起初並不是鰱鱅佔優,而是烏鱧佔優。據統計,在1960~61961年間,烏鱧曾佔漁獲量的60%以上,捕撈量高達75噸。但隨著水庫大量蓄水,烏鱧的繁殖條件遭到破壞,自然群體逐漸衰落。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從70年代開始,人工放流的魚種增多,鱤魚、翹嘴鮊、鱖魚也跟著興起,種群不斷擴大。以鱤魚為例,此魚俗稱“水老虎”,是千島湖中對鰱鱅危害最大的兇猛魚種。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1998~1999年,千島湖連續兩年出現藍藻水華,在國內引發高度關注。事實上,此次水華事件和鱤魚的自然種群過大不無關係。根據下行作用原理,鱤魚大量捕食鰱鱅幼魚,導致鰱鱅數量減少,浮游生物因得不到控制而過度繁殖,藻類容易出現異常增殖現象,不利於藍藻的防控。

千島湖的“智慧”:一湖養出15萬噸魚,放捕鰱鱅為何能淨水?

藍藻的失控使人們意識到了水質的重要性,鰱鱅作為“淨水魚”受到了保護。為調控生態,庫區漁民曾多次圍捕鱤魚,所採用的漁法就包括聯合漁法。據漁工反映,捕撈隊曾一次性捕到1550kg的鱤魚,90年代末的捕撈量達9000多尾,總重量超過92噸,有效控制了鱤魚種群。

自2000年以來,鰱鱅已成為千島湖最主要的經濟魚種,“保水漁業”的概念也在全國推廣試行,為湖庫的水質提升交出了一張經典答卷。

總結

千島湖的鰱鱅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綜合效益,生態保水模式堪稱典範。鰱鱅生長速度快,可濾食有害藻類,提高水體透明度,定期捕撈又能降低氮磷水平,兼具生態和經濟效益。

千島湖漁場首創的聯合捕魚法是技術與智慧的結晶,既可捕撈鰱鱅,又能控制兇猛魚類的數量,合理使用漁法對於改善魚種結構、穩定水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對構建生態鏈亦有啟示意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