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如何運用玄之又玄的《道德經》(九)抱元守一,心如止水

書接上文,《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段的後面五句為什麼打個括號呢?根據馬敘倫的《老子校詁》一書中,此五句和上下文義考證不太搭,於是懷疑和第五十一章中的五句弄混了。此處從其說。

那麼剩下前面的6個問題。我們來一一看看。

形體和靈魂身處一處,能不分離?

保持專心一致,元氣不散的狀態,能像嬰兒一樣嗎?

將心中的那面明鏡一掃而淨,能沒有塵垢嗎?

仁愛百姓,管理天下,能做到不隨便干預嗎?

在外界紛擾,五官感受之下,能保持純淨柔順嗎?

通曉事理,明察秋毫,能做到不要那麼聰明嗎?

如何運用玄之又玄的《道德經》(九)抱元守一,心如止水

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第五個都是幾乎一個意思,為什麼?我們來看看

形體和靈魂,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這倆兄弟肯定是在一起的,如果分開了,那人就不在了!但是如果把形體作為身體也就是實際的行動,而把靈魂看做是內在的指令,也就是大腦或者心。身心能不能不分離?腦子和行動能不能不分離?這樣來看,那麼在我們活著的時候,這哥倆的分離狀態是存在的,不僅存在而且很多。打個比方就是開小差,或者心不在焉。老子要求人們做事的時候專心一致,用心全方位的去指揮行動,不要想七想八,這不是為了要效率,或者KPI,而是為了要長生。

專心還能和長生有關?那是自然的,給大家舉個很淺顯的道理,當你勞動或者運動的時候,如果專心一致,那麼在做這些的過程中,是不會感到太累的,因為,心裡被勞動本身佔據了,沒有更多的空間去體會累,就像我們的戰士在受傷以後依然能堅持戰鬥,疼痛感會降低一樣。所以當你心體合一的時候是那麼累的,這個狀態在第二個提問中又有進一步的闡述。

我們知道,道家的養身功夫裡,非常注重吐納和龜息,強調丹田的作用,主張以丹田氣來收發,而如果神散,則氣散,氣散則命危。從人的一生來看,在嬰幼兒時期,由於先天元氣的作用不散亂,嬰兒也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連耳目這樣的五官尚未發育完全,腦子也不記事,無論是喜是悲,是怒是懼,睡一覺全忘了。正是因為嬰兒這樣的無慾,專心才保持先天元氣不渙散。短短的一兩年內,嬰兒能夠學會,語言,站立,行走,身體器官迅速成熟,牙齒,毛髮,指甲的迅速生長。而這樣的生命力在之後所有的階段都不可能複製。所以老子讓大家儘量模仿嬰兒專氣致柔的狀態來獲取其旺盛的生命力。多多的採用丹田呼吸來達到生命裡的持久旺盛。所以道家說,返老還童,鶴髮童顏!

如何運用玄之又玄的《道德經》(九)抱元守一,心如止水

講了形神合一,講了抱元守一如嬰兒,那麼老子就很仁慈地為我們揭示瞭如何做到這些的辦法,是什麼呢?六祖慧能的那首過於有名的菩提偈,大家都知道,但是在慧能大師留下這首偈語之前,還有他的師兄神秀和尚留下的另一首,我們知道,禪宗是講究慧根的,也就是悟性。可是佛並沒有聰愚之別,不僅僅想引導那些有慧根的頓悟者成佛。所以神秀和尚便是那引導普通人登上佛殿的引路人,他也同樣有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不就很明白了嗎?

與六祖的明心見性不同,神秀是實幹家,心如明鏡一般,需要常常的打掃,不要讓它蒙上塵埃,讓自己的心不再澄明。就像伍佰的歌中唱到,“

那裡

湖面總是澄清,

那裡空氣充滿寧靜

”,第三問,心如明鏡,不要有塵埃!所謂塵埃,就是雜念,所謂心如明鏡和很多人說的俗語,心裡和明鏡似的恰恰相反,心如明鏡是讓你更單純,更單一,不要帶那麼多的功名利祿,別那麼多心眼。

所以從表象看,心如明鏡之人,心裡一定不像明鏡似的!越是明白,便越是不明白!越是糊塗點,就越是心如明鏡,不染塵埃!

如何運用玄之又玄的《道德經》(九)抱元守一,心如止水

六祖半夜留下佛偈

接著是第五句,天門是什麼?南懷瑾老先生說天門是百會穴的囟門,也就是嬰兒剛出生在兩歲前大致閉合的那個腦袋上的骨裂縫,現代醫學說,這個東西如果關的有點慢,是缺鈣,要補鈣,如果關的過快,那完了,那孩子可能智力方面有問題。按照老先生的說法,這個天門還是開著好,開天門,便是與天相接,這孩子是大能是能與天地萬物做交流的,那叫神異。

根據嶽麓書院的《老子評註》講,這個天門就是五感。不管是囟門還是五感,總之,天門天門,就是老天的門,門分內外,外是天,內是我!通俗一點就是我與外界的交流,外界給我的影響,人在和外界做交流的同時會得到很多的感受和反饋。

比如,吃美食,做美事,看美女,都會給自己的內心帶來一些波動,老子的意思很明確,波動,不波動就不是人了!但是不要主動去追求,而要為雌,什麼叫為雌?不知道大家觀察過沒有,自然界中的雄性都一般是主動的而雌性是被動的,很少有雌性主動,叉著大腿在那主動迎接的。看老子又lsp了不是?但這裡不是講這檔子事,事實上,雄性在很多方面都過於激進以至於,無論是什麼物種,雄比雌都短命的機率大。

這裡的為雌有個上文,“天門開闔”,與外界的交流也好,反饋也好,應該讓它儘量的平靜一些,不要主動去追,而是被動接受,接受完了,便如大海揚波,清風拂崗,起而止已。不是收到了爽的刺激就去追,追來追去,心神散了,氣息亂了,形體衰了,也不是收到了惡的刺激就去排斥,越排斥就會把這種討厭感在加深刻畫。最後落下心結!

好了輕鬆一下,看看美女,你能做到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嗎?

如何運用玄之又玄的《道德經》(九)抱元守一,心如止水

如何運用玄之又玄的《道德經》(九)抱元守一,心如止水

至於第四問,和第六問,治國理民好像離生活比較遙遠,我就不展開了,而重點講講這第六問,明白四達,明白還不行,還得四達。明白四達的要求是,無知!矛盾嗎,又要人聰明,明白,然後最高境界就是不知道,不明白,無知。要搞清這個問題就要知道什麼是四達呢?

四達

根據《爾雅

·釋宮》:“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

禮記

·樂禮》:“ 周 道四達,禮樂交通。” 孔穎達 疏:“ 周 之道德,四方通達。”《

隋書

·音樂志下》:“皇道四達,禮樂成。” 明

張居正

禮樂記

》:“愛敬之施,必始於家邦,然後舉而措之天下,能四達而不悖也。

這四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通達,能明事理的人不代表能通達,為什麼呢?因為世間的事總是那麼紛繁複雜,就是你瞭解了也明白道理,也不一定能做到。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開車上路,明知道大家都插隊就都不能動,所以但凡遇到高峰時段,就越不能插隊,否則越堵。

但是就有那麼一撮人,他總覺得他很明白,你都不會插隊,看看我,換條道不就插你沒商量了嗎?如果沒遇上和你一樣“聰明的”。讓也就讓了,但是假如碰上個比你還聰明的,我就不讓你插,把你別在另一個車道過不來,於是大堵車就這樣開始了!或者發生碰撞,全責,沒商量!時間不見得少個幾分鐘,還得賠錢,即便什麼事沒有,你超車和正常開車,那神經緊張程度肯定是不同的。所以聰明人不見得能通達。

如何運用玄之又玄的《道德經》(九)抱元守一,心如止水

足夠聰明而做到通達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要那麼聰明,為什麼呢?制定交規的人比你比我,比所有人都聰明,否則不可能傳遍全世界!如果您有什麼點子也能傳遍全世界,那您就太厲害了!如果所有人都看出來不合理的地方,那一般來說也早就改了。楊修恃才傲物,明白通達到揣測上意的故事已經被講爛了,所以咱們講講上古三王。

堯舜禹用的是禪讓,禪讓好像是最傻的方式,為啥呢?辛苦治理然後把天下交給別人,不傻嗎?但是和後續君王那些雞飛狗跳還有國祚超不過300年來看,貌似,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方式反倒是最好的,不是嗎?堯舜在禪讓之後,心不操了,該吃吃該喝喝,好像依舊過著好日子。為什麼要把自己和自己的子孫都放在一個刀光劍影的環境下呢?後世的哪一任接班人不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呢?到了近現代,採用君主立憲的英國女王,日本天皇,不是活得好好的?難道他們不比你過得愜意嗎?他們比死不放權的路易十六和沙皇要好多了!所以這就是聰明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聰明,要承認別人比你更聰明,這樣才能通達!

如何運用玄之又玄的《道德經》(九)抱元守一,心如止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