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學習王崧舟老師對新課標核心素養中文化自信的解讀有感

暑期在家學習了新課標,我在通讀整個冊子之後開始在網上查詢資料,希望能幫助我更深刻更有效的理解新課標精神。看到作為語文行家王崧舟老師的一篇解讀新課標的文章分析,讀完之後,理解課標的精神一下子有了落腳點。

文章的前一部分是對文化自信進行的解讀,王老師列舉了文化自信在課標表述中包含的幾個要素做了說明:文化認同、文化積澱、文化理解、文化參與。在這幾個要素的表述中,我捕捉了一些關鍵詞方便自己在教學中實踐運用,比如:做好文化認同需要長期浸潤、對話思辨;文化積澱需要熟讀精思、日積月累並持之以恆;文化理解需要認識本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包容異域文明;文化參與需要關注參與當下當時當地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王老師展示的一段課例,既唯美動心,又古風傳統,而且學生踐行之中理解中華文化之美,這一段課例真的非常精彩,先摘錄於此:

師:夜半時分,這寒山寺的鐘聲穿過楓林,貼著水面,來到了張繼的客船上。你聽,鐘聲悠悠傳來,似乎在對張繼說些什麼。孩子們,展開你的想象,寫一寫鐘聲的訴說。注意,此時此刻,你化身為寒山寺的鐘聲,你就是寒山寺的鐘聲。你來到客船,你想對孤獨的張繼說些什麼。

(螢幕出示:

這鐘聲彷彿在說:張繼啊張繼, )

生:(隨著音樂,想象寫話)

師:好!那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說——

生:(朗讀)張繼啊張繼,不要覺得孤獨,天地間萬物雖若有若無,可現在有鐘聲陪你作伴,有何可愁的呢?放下一切不開心之事,放下人情的冷,放下不應有的愁與仇,心靜自然涼。(掌聲、笑聲)

師:好一個放下!唯有放下,才有快樂;唯有放下,才有自在。(笑聲)

生:(朗讀)張繼啊張繼,你心裡想說的那千言萬語只有我這鐘聲能靜聽;你那孤寂的心情,也許只有我這鐘聲能明白;你那思鄉的情感,也許只有我這鐘聲能體會。那麼,就讓我來陪伴你吧!(掌聲)

師:好一個深情款款的鐘聲。

生:(朗讀)張繼啊張繼,不要憂愁,不要孤寂,這鐘聲能帶給你快樂的心情。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煩躁,不要發愁,拾起快樂和自信,保持好心情,挺過這個難關,快樂的日子就會來到。(掌聲、笑聲)

師:這是激勵的鐘聲,令人振奮,讓人昂首向上!當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老師相信,隨著鐘聲一起消失的一定還會有張繼的——

生:(齊答)愁眠。

師:我們終於明白,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生:(齊答)鐘聲。

師:孩子們,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張繼之後,儘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絃,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

生:(齊讀《楓橋夜泊》)

師:於是,從張繼之後,從《楓橋夜泊》之後,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向我們悠悠傳來。四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迴盪——

(螢幕出示陸游《宿楓橋》詩句)

生:(齊讀)

師: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迴盪——

(螢幕出示高啟《泊楓橋》詩句)

生:(齊讀)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迴盪——

(螢幕出示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詩句)

生:(齊讀)

師:一千兩百多年過去了,到了今天,到了現在,這鐘聲還在陳小奇的筆下悠悠迴盪——

(螢幕出示陳小奇《濤聲依舊》歌詞)

生:(齊讀)

師:孩子們,這就是“經典”!這就是“文化”!

而對這一段課例的評價也是精妙——

“在該教學片段中,筆者圍繞“鐘聲文化”這一核心意蘊,以文化的時間性為縱軸線,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鐘聲在時間維度上的文化意蘊,體悟其中的人生智慧與生命境界。教學實踐證明,要引導學生感悟時間性的文化意蘊,就必須打通文化意象跟學生生活、個體生命之間的管道。從學生對鐘聲的擬人化想象中,我們發現了這種打通的可能,也發現了這種打通的路徑,更發現了這種打通的無限魅力。由該案例出發,我們大體可以提煉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一些基本路徑和策略。“

透過王老師對新課標“文化自信”的解讀,作為教師,我讀完最大的感受是學生的文化自信一定來自於教師教育傳遞出的文化自信,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首先在自身文化素養上就得打鐵還需自身硬。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