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才發現,你有很多知識但沒文化

天降大任於“斯人”,還是“是人”也,被網友吵上了熱搜第一,緊接著一場文化考古運動開始了。各路專家聞聲紛沓而來。

其實這不過是一個人,利用回憶偏差,做了一個局,引導大家入局了。

這可難為了有些人開始較真,開始抖機靈了。

有人提出這是“曼德拉效應”,這是由於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造成的。

緊接著有人去翻閱了很多刊物,發現大部分是“是人”,僅有一小部分是“斯人”,提出這是當時印刷錯誤導致的。

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才發現,你有很多知識但沒文化

更有人提出,這是一種串詞現象。和“微斯人,吾誰與歸”混淆了。

其實這都對。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對每個人,根據學習的不同志趣、資質來進行不同的教育。

然後,各個教育機構,各自出版了自己認可的教材。

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才發現,你有很多知識但沒文化

各種書刊出的不同版本。在眾人的印象中,這句話的完整版,應該就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是在最新的教材中,卻變成了“是人也”。

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才發現,你有很多知識但沒文化

老師也是依據教科書,上面寫的什麼內容,就教學生這些內容。

然後考試,學生再考這些知識。

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加深這些印象,直到深深刻進你的腦海裡。

再然後,你就憑藉著這些記憶,自信滿滿地固守自己的觀點。

你就是一個標準的試題能手了。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這導致了一個問題,造成文化割裂。

學習不同版本的人,一直堅持認為自己看到的是對的,別人的不對,還要試圖證明自己是對的,用各種證據來證明對方是錯的。

有個人可不高興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理想打造一個“大同社會”,讓天下人,都用一個標準。可奈何,歷史是前進的,文化是發展的,文字是可以篡改的。

那麼你說這“斯人”,那“是人”,到底哪一個是對的?

其實都對,也都不對。

爭論這個是沒有意義的

你能看到的往往不是真相,只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表象而已。

底層人看不透,自然就說不透。

文化的傳承,不過是強者文化,控制了弱勢文化的走向。

以前說的“8年抗戰”,現在為何改成“14年抗戰”?

以前說的亞馬遜雨林,還是亞馬遜雨林?

這樣的例子還有更多,

文字是可以被控制的。

誰的權力大,誰就說了算。

頂層人,更不願意說透。

對這個不同聲音,人教社迴應,歷套教材文章都是“是人”,從未有過“斯人”。

一錘定音。

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才發現,你有很多知識但沒文化

怎麼樣跳出這個局?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誰看得更明白?

那一定是佛祖。

在《金剛經》中,佛祖就開示我們,不要被眾生相所迷惑,他才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文字好比通往智慧彼岸的渡筏,渡過河就要舍筏。不要太執著,不斷前行,才能獲得自己的智慧。

不要再糾結,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還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了。

因為你可能是:“斯人”,也可能是“是人”。

自命不凡的認可天降大任給自己的人,你都要“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在艱難生活中,面對困境,給自己一點鼓勵。

底層人為了獲取廉價的存在感更容易為沒有多少利益的事情進行爭吵。

趕緊出局,如果:

你是上班的,就要好好上班,唯命是從,兢兢業業,努力工作,養家餬口。

你是上學的,記住教科書的解釋,爭取在考試中寫對,因為標準答案只有這一個。

不要再困於心,衡於慮。

前進中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