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讀懂一幅畫作,是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不斷湧現的過程,而藝術的故事之所以動人,便在於這些常被疏忽的細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細究名畫系列便是這樣一套帶領讀者在細節之中探究藝術的經典書系。該叢書於2009年由英國國家美術館推出,2022年首次授權中文版,是備受全球藝術愛好者追捧的藝術進階讀本。叢書雲集了英國文博界頂級學者的深邃目光,他們在浩若煙海的偉大藝術作品中精心遴選,提煉出技巧、色彩、面孔、畫框、靜物、風景、贗品、構圖、修復九個維度,以釐清和解釋我們對這些藝術品的興趣、激動和沮喪,使讀者得以靠近藝術家的創作,感受他們的情緒,貼近藝術史中那些關鍵的時刻。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也許你是博物館和美術館迷,踏遍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看過無數煊赫名跡,但你見過這些名作深藏在庫房裡滿布龜裂、斑駁殘破的樣子嗎?抑或瞭解過名作背面鮮為人知的資訊嗎?小漢斯?荷爾拜因常被論及的《大使們》最初進入美術館時,因畫板受到溫度和溼度的影響,經歷膨脹和收縮,連線處的顏料受到破壞,斑駁不堪,與現今懸掛於展牆之上的光鮮模樣相去甚遠。細究名畫系列中所收錄的這些畫作,不僅僅是西方美術史的精彩斑斕,也是西方文化與文明的具象展示,是歷史的興衰與交替。凝滯於畫作的歷史與斑駁,可以幫助我們知曉除畫面之外的資訊,還為我們提高藝術鑑賞水平助力和加持,讓我們得以更好地品味畫作的豐富質感。

這套書於2009年由英國國家美術館編輯出版,至今已逾10年。這套書在出版十餘年後仍具前瞻性與新穎度,至今位居該館官網暢銷產品前列,其經典性經全球讀者認證。同時,這套書的作者陣容集合了文博界英國國家代表隊,包括英國國家美術館前館長、阿什莫林博物館前館長等,雖然這些作者皆為位居要職的學術權威,但願意放下學派門戶之別,打破“理論化”的寫作桎梏,基於自身深厚的學術知識和實踐經歷,以藝術史敘述與寫作的新方式,使得這套書真正顧及了專業研究與通俗閱讀雙重需求。

作者團隊用九個隱匿的視角給我們呈現了一份西方經典繪畫的“觀看之道”——技巧、色彩、面孔、畫框、靜物、風景、贗品鑑定、構圖、修復。這幾乎涵蓋了一幅畫作進入美術館後所要“經歷”的全過程:如何鑑定這是不是一幅真跡?如何用現代科學技術解構一幅畫作?如何對經歷歲月洗禮的作品進行修復?如何給這些作品配上一個相得益彰的畫框?同時,也讓我們從不同維度瞭解關於繪畫的諸多細節:如何欣賞它的色彩運用和繪畫技巧?不同題材的繪畫作品,各自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具體到每一幅畫作,我們可以有哪些賞析的角度?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其中的《贗品》,透過一系列真實的案例和清晰的解釋,引領讀者思考藝術史上的一些錯綜複雜的問題。有意思的是,這些問題並沒有完全得到解答,美術館中的專業人士仍在努力尋求答案。透過本書,開啟英國國家美術館的神秘庫房,解密贗品背後的隱秘故事:在大師傑作和贗品之間不知如何分辨,常常困擾普通藝術欣賞者,而實際上,有些贗品之精巧,甚至連頂尖專家都真假難辨。本書展現了英國國家美術館是如何用科學的手段檢測一幅畫的真偽,並揭開隱藏在它們背後的歷史之謎,收錄16個真實而令人尷尬的贗品案例,其中包括被認為是拉斐爾、波提切利、霍爾拜因、倫勃朗、喬爾喬內、雷諾阿等藝術大師的赫赫名跡,而這些作品最終經過專家鑑定均為贗品。書中對這些迷霧重重的鑑定過程一一解讀,抽絲剝繭,精彩程度不亞於偵探故事。同時,該書還是文博界與藝術史研究同行的經典參考書,藝術鑑定技術迷的不二之選。英國國家美術館科研部成立於1934年,已是研究繪畫材料和技法的世界領先者。書中詳述了英國國家美術館的科學家、保護者和藝術史學家之間的非凡合作成果,彷彿走進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鑑定與修復實驗室,近距離觀察專家們的工作方式,包括如何使用紅外線成像、X射線影象、電子顯微鏡、質譜法、木材年輪分析等現代科學鑑定技術確定畫作的物理特性,此外,對繪畫材料、老大師工作室的繪畫實踐以及畫作如何隨時間變化等謎題提出迷人見解,併為未來的畫作保護及展陳提供有力支援。特別收錄畫作鑑定所涉及的專業術語表等,進一步揭示出興味盎然的贗品背後,學術與技術在解開誤解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透過“轉換和修改”“秘密和難題”“救贖與恢復”等六大板塊,展示了館藏的40多幅所謂“贗品”。“細究檢驗:偽造、錯誤和發現”大展於2010年在英國國家美術館展出,本書作者英國國家美術館管理荷蘭繪畫的前任館長馬喬裡·E。威斯曼是該展的重要參與者,跟隨其筆調,如從策展人視角重溫大展,以補錯失之憾。

半個世紀前,《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這幅畫一直被譽為倫勃朗17世紀50年代作品中的精品。於是,英國國家美術館購買了它。以肯尼斯·克拉克爵士為首的幾位知名藝術史學家對其進行了鑑定。他們一致認為這幅畫無論是色彩的純淨度與飽和度,還是釉彩顏料所創造的色調都彰顯了濃郁的威尼斯式風格。此外,克拉克還認為,這幅畫的構圖結構不禁讓人聯想到這是一幅倫勃朗為了“紀念丁託列託而創作的畫像”。然而,實際上,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幅對應的紀念畫。而且,倫勃朗本人很有可能對這位威尼斯大師的作品一無所知。據《贗品》記載:20世紀60年代末,研究人員對《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與倫勃朗的真跡進行了系統性的比對,同時深度參考了與倫勃朗同一個繪畫圈的藝術家所使用的材料與技巧,從而證明它是當時一位畫手的仿品。從表面上看,《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的確很像倫勃朗的作品:首先,“沉思的老人”是倫勃朗常見的繪畫主題之一;其次,這幅畫的右上角還有倫勃朗的簽名與1652年的日期(儘管這也是偽造的)。此外,在繪畫的質量、技術和手法方面,這幅作品也都無法與大師之作相提並論。在人物的鬍鬚、皮毛大衣、左右手及衣袖部分,畫者的處理更是過於粗糙,甚至以一種近乎印象派的方式進行呈現;其顯著的威尼斯式的繪畫效果主要是由於畫者使用了相對純淨的顏料:男子左袖口的鮮紅色來自純粹的硃砂;長袍上的橙黃條紋是天然的土質顏料;深紫色的釉面完全由湖紅色的有機顏料構成。事實上,在同時期的倫勃朗真跡中,人物手部與長袍上的湖紅色釉彩是非常少見的。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修復》一書則清晰呈現前沿繪畫修復案例,帶你走進美術館的修復工作室。儲存至今的名畫大多狀態堪憂,對這些不可復得的作品而言,保護和修復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對關心名作的大眾而言,這項工作是神秘的。繪畫修復曾被認為是枯燥的工作,但它對於儲存人類珍貴的藝術遺產卻是至關重要的。只要是關心繪畫儲存狀況的人,無不期待著儲存名畫的機構能將他們的工作進展公諸於世。本書以簡潔的文字分析了英國國家美術館經典的名作修復案例,帶我們走進修復工作室這一使名畫恢復往日榮光的神奇之地。然而修復工作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平靜,每一次新的嘗試都有潛在的風險和未知的變數。書中對修復技術和保護理唸的演變進行了細緻地解讀,不僅講述了修復工作如何使畫作重煥往日光彩,也分析了以往對畫作造成令人扼腕傷害的失敗案例,透過這個過程告訴人們現代保護觀念是如何誕生的。同時,這本書也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文物保護領域人文觀念與技術應用之間的關係。只有清晰地瞭解一幅畫誕生以後經歷過什麼,才算完全瞭解它。畫作的面貌除了與畫家使用的材料和技術有關,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今人如何保護它們。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儲存狀態是一代代修復者小心守護的結果。本書的三位作者不僅有修復世界名畫的經歷,還在多家世界一流的美術館中擔任重要職務,本書總結了他們在英國國家美術館任職時的工作成果和豐富的保護經驗,可看作是該領域近幾十年工作成就的縮影。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相比起作品,《畫框》一書較少獲得美術館參考者的關注,但畫框古典油畫的展示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在本書中表達了他對畫框歷史、畫框設計和製作技術、畫框在繪畫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在裝飾和室內建築中的作用的興趣。重點是框架的功能變化和用途的變化,以及不同風格的裝飾、材料、飾面和使用的技術。作者尼古拉斯·佩尼為英國國家美術館原館長,也是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在國內藝術理論界有較高知名度。除了運用美術史的知識對畫作與畫框進行分析,同時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對畫框的材質變化、風格演變等進行解析,突出了本系列“細究”這一主題。書中選用的研究材料皆為英國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畫框,帶領讀者從細微之處欣賞館藏作品的新體驗。這是一本同時具有實用參考價值和欣賞價值的藝術圖書,既有紮實的文字講解,也有豐富而清晰的圖片介紹,適合藝術收藏從業者與一般藝術愛好者閱讀。書稿圖文並茂,專業、精確的文字,珍貴、高畫質的圖片,對於專業研究者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對於大眾讀者,也提供了富有知識性和獨到見解的藝術欣賞指引。對於博物館、美術館等館藏機構及工作人員,亦能引起對畫框保護重要性的關注。並介紹了歐洲美術史上各種畫框的主要風格、製作和裝飾的基本方法,以及其他與畫框有關的富有趣味的話題。書中論及的畫框,絕大部分出自英國國家美術館館藏,有的是畫作最原始的畫框,有的是後來更換甚至仿造的畫框,從一個較為少見、較不尋常的角度展示了藝術史的發展及其背後的故事。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15世紀到20世紀初的畫家們一直試圖賦予筆下的物體真實世界中的體積感和空間感,《構圖》書稿揭秘了當時的繪畫大師們是如何創作引人入勝的虛構空間的。書稿中不僅分析了烏切羅與提香,莫奈與凡·高等著名畫家的繪畫空間,還結合透視法、創作背景、作品原本懸掛的位置等因素解讀了名作中的構圖奧秘,是一本解讀名畫細節的佳作。除了研究這些藝術家們經常使用的繪畫技法,也在此過程中介紹了歐洲藝術的一些基本主題。本書的著眼點在畫作構圖,透過對15世紀到20世紀初的部分,對畫家如何進行繪畫空間的設計,如何處理透視,如何創造出獨特的虛構空間等問題,進行了既專業權威又簡明有趣的介紹。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透過對經典繪畫作品進行細緻的賞析、解讀,結合透視法、創作背景、作品原本懸掛的位置等因素解讀了名作中的構圖奧秘,深入瞭解西方名畫背後的故事。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技巧》一書選取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館藏作品,巧妙地透過名畫講解的方式,傳達給讀者經典作品背後不為人知的繪畫技巧。書中選用的作品使讀者不僅能領略英國國家美術館豐富的收藏,還能在其中感受到精緻的創作過程,是一本新穎的藝術讀物。從繪畫需要的一系列裝備如畫架、載體(畫板、畫布、畫紙等製作材料和處理方式)、各種顏料等展開,分為支撐物、設計(預備研究、勾勒底稿、鍍金)、繪畫(關於不同性質的顏料及其對創作方式的影響)、上光四個部分,用現代科技給讀者提供了“細究”的全新視野和有趣的知識。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色彩是繪畫作品中的基本構成要素,卻常常被人們忽視。人們普遍認為色彩在繪畫作品中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所以極少去思考色彩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畫家又是如何利用色彩來表現內心想法的。《色彩》一書向讀者展示了畫家對色彩的運用,詳細介紹了不用型別的顏料,概述了繪畫中主要的光學原理和藝術家關於色彩的經典論著。作者解釋了畫家選擇的媒介劑,如油、水或雞蛋對色彩的影響,以及新興顏料的戲劇性衝擊。從凡·艾克到修拉,英國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繪畫作品生動地說明了這一切。長期以來,材料都是畫家表現畫作最重要的載體,透過殘損的古老畫作,作者利用目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層層深入分析畫作消失的本來色彩。正是畫家們一次次探索顏料與媒介劑的使用方法,使畫作的壽命一次次被延長,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眼福”。本書不僅賞析畫作,“色彩”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在此討論,論點全面,語言精煉,讓我們一覽大膽而前衛的畫家們是如何一步步突破,最後達到對色彩的極致追求。本書的插圖質感細膩,從整體的褪色情況到區域性的裂紋質感完美呈現,幫我們自帶放大鏡,還原博物館級別的名畫細節。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有人創造完美,有人顛覆完美;有人遵從寫實,有人崇尚臉譜。在面孔的方寸之間,《面孔》一書發現畫家的繪畫之道:這些面孔為什麼會畫成這樣?畫家想要傳達什麼?不同的畫家描繪面孔的手法各不相同。我們能夠根據獨具個人特色的“筆法”,精準地判斷出畫中人是波提切利創作的維納斯還是雷諾阿筆下的現實美女。調配膚色的“配方”,臉型畫法的傳承,刺激視覺的醜化手法,從古典藝術中汲取精華創造完美形象……每一張獨特的面孔背後,都有著複雜而流傳有緒的技法傳統,也凝聚了畫家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追求。無論是在敘事畫還是肖像畫中,畫家都會賦予主人公與其身份相符的面貌,我們觀看畫作時可以憑藉人物的面貌型別猜想他(她)的身份,揣測他(她)的性格、心理、情感、處境,等等,並受到他(她)的感染。每一幅畫中的每一張面孔都能與我們進行交流,面孔傳達出來的資訊內容不僅由畫家決定,也取決於看畫的人。畫家用各種手段支配我們對這些面孔的反應。他們或應用了傳統的、有辨識度的公式化臉譜,或把面孔安排在特定的、含義清晰的情景中,或嘗試描繪出各種明確的表情,但他們也會故意利用模稜兩可的人物神態,以及我們下意識想要分析別人表情的本能,引發我們將自己的情緒、感覺和個性投射到畫中人的面孔上。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風景”是繪畫中的一個常見的題材,但鮮為人知的是,如今尋見的以風景成畫之風是17世紀以來才出現的,更早之前,風景更多的是作為宗教畫的背景而存在。《風景》一書以“風景”為小切口,引用大量該館的赫赫名跡,進而勾畫出一部風景畫小史。本書作者為藝術史專業學者,也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的專業研究人員,書稿內容以英國國家美術館收藏繪畫為例,將風景畫的起源追溯到15世紀的威尼斯和16世紀早期的荷蘭,講述了“風景”從被當做背景,發展為一種重要的繪畫主題的漫長曆程。風景畫可能是最受歡迎的一種繪畫型別,本書展示了過去幾個世紀的藝術家們如何將戶外空間和光線轉化為繪畫,以及風景意象如何從單純的裝飾演變為人類處境的視覺隱喻。本書從羅馬壁畫裝飾講起,到文藝復興時期將風景轉變為傳達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再到印象派革命及之後的發展。書中引用作品均為西方藝術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經典作品,滿足讀者對美術館館藏名作的探求慾望。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靜物畫吸引著許多藝術愛好者。這種充滿技巧的繪畫主題被賦予豐富的意義併成為得以延續的傳統。它表現的可能是隨處可見的花卉、蔬菜,也可能是令人愉悅的樂器、書籍。《靜物》一書緊扣“細究”一詞,用對畫作風格的解讀、繪畫技術的分析和背後秘密的探究,對館藏藝術品全圖和細節圖的展示,彌補了不能親到展館觀眾的遺憾,也彌補了現場觀眾忽視的名畫細節。該書透過專業研究學者帶領探尋靜物畫的本質、起源和歷史:每個人都知道靜物畫中表現了什麼樣的事物,但很難準確地解釋靜物畫是什麼,什麼又是靜物畫,它的起源和歷史又是怎樣的。本書由曾擔任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教育主管、著有多本有關英國國家美術館著作的艾麗卡·朗繆爾,結合英國國家美術館館藏作品,帶領讀者探尋靜物畫的本質,並對靜物畫進行探討分類,從而瞭解目前靜物畫的分類及展覽方式;從古代到中世紀,再到1600年以後,結合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及代表性作品,以全圖和細節圖的展示,以簡潔樸實的語言,幫助讀者解決對靜物畫起源的疑惑,走進靜物畫發展的歷史。本書對具體藝術家如委拉斯開茲、卡拉瓦喬、塞尚和畢加索等的畫作的品讀過程中,帶領讀者從隱喻、象徵、錯覺等多元的角度,獲得專業而有趣味的欣賞靜物畫的視角和方法,是一本專業、權威、精到,又不失閱讀趣味的藝術欣賞讀本,既可以滿足專業讀者的研究需求,也可以滿足大眾讀者提高藝術人文素養、培養藝術審美鑑賞力的需求。

讀懂一幅畫作,感受藝術故事的動人之處

這套叢書在9個不同視角的主題之下,每冊體量僅10萬字左右,但卻絕非業餘之作,知識密度和資訊含量極高。它不僅是西方文化與文明的具象展示,言說了歷史的興衰與交替,還展現了英國國家美術館連貫的研究體系和前沿成果,切中當前中國學界藝術與科技相融之熱點,倍顯質諸之用。

(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