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前言:夏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它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相傳是由包括夏在內的十多個部落聯合發展而來的,與古代其他部落交錯分佈於中國境內。到唐堯、虞舜時期,夏族的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然而,西方歷史界並不承認我國這一段歷史,認為夏朝並不存在。

我翻開《史記》,把那段時間的歷史讀了又讀,看了又看。說實在的,大禹在十三年裡所做的事情即便是放到現在,也是一項世界級的浩大工程。大禹這個人確實匪夷所思,甚至會讓人胡思亂想地認為他是從當代穿越回去的。也難怪西方歷史學家不願意承認這段歷史,到底是他們認識太過淺薄,還是大禹真的是子虛烏有?

《史記》關於大禹的文字並不多,我仔細品讀,發現司馬遷雖然只用了不大篇幅的這段文字,其實資訊量巨大,展開來,完全就是一部史詩大片。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大禹治水動畫

大禹是人不是神

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主持了改秦漢以來的顓頊歷為夏曆的工作後,就開始了繼承《春秋》的著作事業,即正式寫作《史記》,實踐他父親“論載天下之文”的遺志。這年他已經四十二歲了。

司馬遷動筆寫《史記》之前,已經花了四、五年的時間整理史籍。他主持換夏曆,說明他是承認夏王朝存在的。在他筆下的大禹,跟前面的五帝,有明顯的不同。因為大禹是人而非神。

大禹,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裡面的第二個“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他之前的五帝,前面四個都是帶有“神性”的半人半神。到舜這一代,已經完全從神過度到人。然而,直到大禹,才具備了“完人”的特徵。

我們先來看看司馬遷筆下的五帝,他們各有特點,很有意思:

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黃帝擁有通曉天下的神性

顓頊帝高陽“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

高辛帝“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他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澤於眾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瞭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

前面三個帝王,黃帝跟高辛帝明顯是有神靈附體的。而高陽,雖然沒有直接寫“神靈”,但他“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也應該是屬於神靈級別的。

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硃紅色的車子駕著白馬。

堯帝,也是神靈級別,但開始有“人”性了。在他之前的三帝,都沒有出現私有財產,因為他們是神靈,不需要有自己的財產,也不以寶物而炫耀。但堯帝明顯已經有了人的“貪性”。開始標榜“富、貴”了。

舜,是冀州人。舜在歷山耕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家用器物,在負夏跑過買賣。舜的父親瞽叟愚昧,母親頑固,弟弟象桀驁不馴,他們都想殺掉舜。舜卻恭順地行事,從不違背為子之道,友愛兄弟,孝順父母。他們想殺掉他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著。

從舜開始,天下的管理者,已經完全由傳說中的神過度到人了。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2021年10月15日晚,由甘肅省隴劇院新創排的大型原創古裝隴劇《大禹治水》在蘭州首演

大禹,是超越了舜的第一個完人。

首先,他“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就是說他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在他之前,只有堯是有“仁”這個特點的。司馬遷在這裡著重提出來說,意思還是比較明顯的:禹雖然是人,但已經從堯的“富貴”裡脫離了出來。所以,《史記》後面會說他節衣縮食,盡力孝敬鬼神。居室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

其次,大禹“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亶亶穆穆,為綱為紀”: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

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在中國歷史上,應該沒有比大禹更完美的人了。

但無論他多麼完美,他畢竟是人不是神了,所以,他做的事情才會讓我們感慨:

這不是人能做得好的事情!

我們來看看他做了些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事吧。

大禹做的事情

大禹在接到舜帝的命令後,做了很多事情。

他帶著益和后稷,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然後開始了他“定九州”的浩大工程。

1、堪定中國,劃分九州

我們現在的中國,最早的版圖就是由大禹劃定的。

在十三年裡,他邊疏通河道,邊開山路,還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種植在低窪潮溼的土地上。又讓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考還考察了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他以山川河流為天然邊界,將當時的中國劃分成了九個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九州雖然在如今整個中國的版圖裡,只是一部分(詳見下面九州位置圖),但面積也不小了。大禹在治理山川的十三年裡,把這些地方全部走完並把邊界劃定,著實不簡單。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日本繪製的《禹貢九州圖》

2、既修太原,至於岳陽

修:治理;太原:帝都汾河平原;岳陽:今霍州。

當時舜帝的都城在蒲坂。這個地方長期以來為黃河洪水災患。大禹考察了水患的原因,總結了他父親鯀治水“只堵不疏”的失敗教訓。在尋找水患的根源上,花了不少心思。

經過勘察,大禹終於發現,患及都城的雖然是汾河之洪,但汾水流洩不出、積聚逆行成為水災的根本原因是黃河水急勢大,本應注洩入黃的汾河之水,被勢強湍急的黃河壅塞流洩不出,形成瀦留。久而久之,瀦留之汾水,返而向北逆行,導致了都城平陽之災。

舜的都城在冀州。《穀梁傳》說“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舜及夏殷皆都焉”。關於舜都是哪座城,兩種不同觀點:一是認為舜都在蒲坂,唐代李泰《括地誌᛫蒲州᛫河東縣》“河東縣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還有一種認為舜的都城有潘城,就是河北涿鹿。《水經注》“漯水經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關於蒲坂也有不同認識,有的認為是平陽,有的認為是永濟。

於是他率眾疏導從壺口至龍門的黃河河道,將狹窄部分拓寬,把逆流的河水捋順,清除淤滯在汾河與黃河交界處的泥沙,使原先黃河堵塞汾河的洪壅,改變為引順宣洩汾水的洪水,從根源上解決了汾河下游壅塞、瀦留、逆行等造成帝都水患的問題。

從都城到岳陽(今霍州)的水患就這樣被大禹解決了。汾河水患解決之後,整個汾河平原得到了大片的優質土地(所以稱為“太原”)。史載:“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致功,致於衡漳。其土白壤。”

這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是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的開始。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河南三門峽大美黃河生態崤函

3、滌原九川,陂九澤

滌原:疏通水源。原,同“源”。陂:指築堤防。

有了汾河的治理經驗,大禹開始對全國的水域進行治理。

他在治理汾河的時候,就順便把常水、衛水疏通了。然後是雍水、沮水、淮水、淄水、沂水、沱水、涔水、伊水、洛水、瀍水、澗水、弱水、漆水、灃水。

把這些支流疏通完畢,大禹就著手疏導九條大河,

相當於把中國的水系全部整理了一遍

,也就是史書上說的“道九川”:

疏導弱水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

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

疏導漾水,從嶓冢山開始,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shì,誓)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疏導長江,從汶山開始,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

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疏導淮水,從桐柏山開始,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

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

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疏導江河的同時,大禹還根據農時需要以及各水系特點,開挖和整理了九個大湖(陂九澤),作用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水庫:大陸澤、雷夏澤、大野澤、彭蠡(lǐ)澤、雲夢澤、滎播澤、荷澤、震澤、都野澤。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中國七大水系圖

4、九山刊旅

大禹時代,水路是交通重點。比如:冀州東北鳥夷部族的進貢路線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沇(兗)州的進貢路線是由濟水進入漯(tà)水,然後進入黃河;青州是由汶水轉入濟水;徐州是走水路透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揚州是經由大海、長江進入淮河、泗水;豫州是經洛水進入黃河;雍州是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裡。

但並不是所有水路都相通的。比如:荊州進貢時,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轉行一段陸路再進入洛水,然後轉入南河;梁州織皮族的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從潛水船運,進入沔(miǎn,免)水,然後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渡黃河到達京城。

過去因為洪水患濫,很多陸地難以形成交通。大禹治水之後,比江河方便的陸地交通也日益重要起來,於是,大禹在治水的同時,開闢了九條山脈道路:

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

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嶽山。

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

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

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

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

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

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

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

當然,大禹所做的事情,遠遠不止這些。這些只是跟自然打交道。接下去,就要治理人了。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大禹刊旅九山圖

4、眾土交正,致慎財賦

眾土交正,就是給每一個地方的土地進行登記劃分。劃分的目的,是為了“致慎財賦”,也就是謹慎地確定地方該繳納的貢品等級與數量。

這種沒有標準的事情,大禹最後也把他做的妥妥的:

冀州的土質色白而鬆軟,這裡的賦稅屬上上,即第一等,有時也雜有第二等,田地屬於中中,即第五等。

沇州的土質發黑而且肥美,草長得茂盛,樹木高大。這裡田地屬第六等,賦稅屬第九等。

青州的土質色白而且肥美,海濱一頻寬廣含鹼,田地多是鹽鹼地。田地屬第三等,賦稅屬第四等。

徐州的土質呈紅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叢生,漸漸繁茂。田地屬第二等,賦稅屬第五等。

揚州的土質溼潤。田地屬第九等,賦稅屬第七等,有時可到第六等。

荊州的土質溼潤,田地屬第八等,賦稅屬第三等。

豫州的土質鬆軟肥沃,低地則是肥沃堅實的黑土。田地屬第四等,賦稅居第二等,有時可到第一等。

梁州的土質是青黑色的,田地第七等,賦稅屬第七等或第九等。

雍州的土質色黃而且鬆軟肥沃,田地屬第一等,賦稅第六等。

這裡賦稅分等級的標準,歷史學家一直以來難以推測清楚。但可以肯定,跟田地的等級沒有關係。象雍州,田地是一等,但賦稅只是六等。很有可能,是根據人口數量來界定的。

5、定五服,確名份

從都城開始,根據與都城距離的遠近,來確定各地區的名稱(名)和該做的事情(份)。

甸服:都城以外五百里的地區,這裡的人要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緊靠王城百里以內要交納收割的整棵莊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內要交納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內要交納穀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內要交納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內要交納精米。

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這是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區。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再往外二百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

綏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這裡是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內視情況來推行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內要振興武威,保衛天子。

要服: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這裡還是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靠近綏服三百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往外二百里以內要遵守王法。

荒服: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這是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荒涼落後,那裡的人來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內可以隨意居處,不受約束。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大禹的妻子塗山女嬌九尾狐

對大禹的思考

大禹做的這些事情,在《史記》原文裡大概只用了一頁的篇幅就寫完了。以至於我們常常很快就讀過去了。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些事情,我們就會發現,假設現在的中國地理跟當年一樣,即使用現在的科學技術,在十三年裡要完成這些事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畢竟,

這相當於把中國大地用箅子梳了一遍。

而大禹是人不是神。

1、手挖肩挑是如何疏通河道的?

河道疏透過程是這樣的:勘察河底淤積情況——填築圍堰——把水放幹——清理淤泥。

這個過程,即使是現代人,也需要大量的工程裝置才能高效完成。

大禹在沒有任何機械裝置的情況下(我們假設),他是如何在十三年將包括黃河長江在內的基本上全國(九州)的河流(包括支流)進行疏通的?即使完全靠人,那時有那麼多人口足夠到完成這一壯舉嗎?看看大禹之後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治理河道動用的人數,我們就知道了。

2、開山闢路單靠毅力就能完成?

大禹開山,是從隴山(就是六盤山,因為像壟田埂一樣橫亙於關中平原西部,壟古時通隴,所以叫做隴山)開始的。它是陝北黃土高原和隴西黃土高原的界山,也是渭河與涇河的分水嶺。

隴山平均海拔2500米,相對高度超過400米。大禹開的路,在隴山的南段,古稱隴坂,南北長約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山勢陡峭。在沒有大型機械裝置的輔助下,僅僅靠人手,很難想象如何能把這條路挖通。

再看看其它山路中的部分大山:

第一條山路里的汧山,在隴西隴縣西南,隴山支脈,又稱吳山,南北長約13公里,東西寬約9公里,最高海拔2096米;岐山,在陝西省寶雞市,境內有渭河,雍河,橫水河,海拔960~1651米;荊山,在陝西省富平縣西南,平均海拔900米,最低380米,最高1439米。

第七條山路的荊山,在湖北,長約150公里,寬約20~30公里,海拔為1200~1800米。

其它山就不一一列舉了。即使不開鑿山洞,要挖開如此多的大山,山路全長超過1000公里,而且全部依靠人手,他是如何做到的?

通河開山,讓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大禹使用工具的能力。

3、大禹的工具,似乎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大禹是一個擅於利用工具的人。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檋)。他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

他所用的車、船和木撬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現在不知道。能在洪水肆虐的大地上高效行走,一定很不簡單。它們的結構、大小、承載量、動力等如果還是象我們教科書裡所畫的那麼原始的話,我相信大禹十三年根本不可能把九州走完。

還有那些測量工具,準,是取平的工具;繩,是取直的工具;規,是劃圓的工具;矩,是劃方的工具(這裡“規矩”指測量高低遠近的工具) 。四時,是指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

這些儀器,要測量大山大河,一定不是可以裝進書包那麼大小。

他是從哪裡得到這些工具的?怎麼知道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的?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大禹的妻子最後成了望夫石

再看看他的登山鞋(檋)。

因為李白的“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歷史上一直認為謝靈運是“登山鞋”的首創者,說他設計的鞋子鞋底帶前後齒釘、可裝卸的木底登山鞋,上山時,取下前齒,下山時取下後齒。後人稱他發明的這種鞋,叫“謝公屐”或“靈運屐”。

但事實上,謝靈運是從禹那裡借鑑來的。大禹用的檋(jú)就是這樣一種鞋子。

至於他疏通河道,開挖山路所用的是什麼工具,我們現在也不得而知,只能說,

如果他沒有使用工具,那樣難度和強度的工作,應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關於大禹的幾種猜想

大禹,以一介凡人,只用了十三年,做了那麼多現代看起來也是艱鉅無比的事情,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1、他真的有神靈幫助嗎?

有人根據“愚公移山”最後的結局,也猜想大禹得到了神靈的幫助。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解釋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雖然東西方都有很多關於“神”的傳說,但信奉科學的人類,目前是無法接受冥冥之中的神會去幫助大禹通水開山的。

當然,我們無法接受的事情、無法理解的事情不一定就不存在。但無亂如何,它總不會是最好的解釋。

那麼,我們就只好進行第二種猜想。

2、他得到了外星人的幫助?

或許這個世界有跟我們平行的文明,早在大禹那個年代就已經來過地球了。他們為大禹帶來了高科技的工具,可是,這種猜想跟“有神靈幫助”也沒有什麼區別,反正都是得到非當時人類的其它文明的幫助,我們依然很難接受。

3、他是穿越回去的嗎?

還有人腦洞大開,認為大禹是穿越回去的。

我們目前的科技,是不可能穿越的。但不排除未來不可以。但如果他真的是從未來穿越回去的,那麼他幹嘛要回去做哪些艱苦卓絕的事?既然這個世界都已經平穩發展到了未來,回去幹哪些原始的事有意義嗎?

不過,人類最難搞懂的就是“意義”了,或許我們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情,到了未來就變得有意義了。但我們還是接受不了。

畢竟,人類能接受的只能是人類能理解的事物,即使我們的理解是錯誤的。

如果以上猜想都不能讓我們信服,那麼我們只能繼續猜想了:

4、大禹真的不存在?

不存在有兩種涵義:

一是大禹以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子虛烏有的,是後面的統治階級為了管理國家而杜撰出來的。這種說法,頗受某些政治歷史學家的推崇。認為是周王朝為了說明自己是順應上天而奪取商王朝的天下,正如當初商王朝奪取了夏王朝的天下一樣,所以,才杜撰一個“夏”出來。

這種說法,我覺得頗為不周。江河山川就擺在那裡,即使沒有大禹這個人和夏王朝,那也總得有人去做那些事情。如果禹夏不存在,那些工程是誰做的呢?難道真的是神仙、是外星人?

我私以為,疏通河道、開山闢路這些事情一定是有人做過的。而且確實是“禹”帶領眾人去做的。

只不過這個“禹”很有可能不是一個人,他代表的是一“夏”這個部落。或許“夏”在五帝時代就專門做疏通河道、開闢山路的工作。他們所花的時間很有可能很長,只不過最後這十三年,是由我們課本里說的這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禹”完成。

以我們目前的認知水平,恐怕這才是最“科學”的解釋吧。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呢?

大禹是一個人嗎?《史記》中關於大禹的記載,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

本文參考資料:《《尚書·禹貢》》《史記》《穀梁傳》《水經注》《山海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