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濱州市明初洪洞、棗強大移民疑雲探秘(七)

濱州市明初洪洞、棗強大移民疑雲探秘(七)

——也談移民文化中衍生的的“解手”“跑馬圈地”傳說

邢恩和

在濱州民間,傳說在遷徙的過程中,為防止百姓逃走,官兵將他們用長繩子串聯起來,百姓需要大小便,便大聲喊“解手”,官兵解開手讓他們去大小便,解手一詞慢慢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這就是解手的來歷。

一直以來,我對這個合乎情理的說法深信不疑,直到最近犯了“刨根癖”,這才發現,原來“解手”一詞早在此前就有了。

該詞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隋朝。魏徵的《隋書·麥鐵杖傳》中曾記載:“逆帥李稜遣兵仗三十人衛之,縛送高智慧。行至慶亭,衛者憩食,哀其餒,解手以給其餐。”最後一句的大意就是:解開他的手給他飯吃。此處的解手到是真的解開手,到了元代已經有了俗話所說的“上廁所”的意思了。元代《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說:“敘了些寒溫,魏生起身去解手。”可見“解手”的由來跟明清各地的移民沒什麼關聯。

“解手”一詞中的“解”固然有“解開”的意思,也有“排解”的意思。如《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知“解”是排解的意思。排洩大小便的意義就是從“排解”義引申來的。那麼“手”是咋來的?排解(或排洩)“手”也講不通啊。“溲”本指大小便,特指小便。有的專家認為,“解手”其實是“解溲”的諧音,雖是訛傳,但約定俗成,演化定形。

再回到明初移民史這個話題上,移民既然能在分丁局辦“憑照”領“川資”,還能享受免除三年賦稅的優待,即使帶有強制成分,不太情願,但也沒辦法,不去不行,逃回去說不定還得再次遷走,所以只好“就範”。於官府而言,派官員士兵做好組織看護就行了,再說人家離鄉背井的也不容易,誰還不得手拿肩扛些衣物食物之類的東西?你綁著人家的手咋弄?

民間還傳說移民到達各地後,由於當地荒無人煙,他們可以隨便佔地。有的“跑馬圈地”,騎馬跑一圈,馬蹄所至之處,都屬於他的土地;有的“以犁佔地”,看好哪一片地,就犁上一圈,等等。

“跑馬圈地”是不是真的?這個還得讓歷史自己說話。

遠的不知道,早在元朝就有這種現象,不過這齣戲的主角不是移民,而是“行營軍士”。在元代,濱州有一首民歌:

田野桑麻一倍增,昔無粗麻今纊繒,太守之德如景星。

這個太守姓姜,叫姜彧,可能是濱州歷史上最得民心的太守。據《元史》記載:當時行營軍士中很多人奪佔民田,改為牧地,放縱牛馬弄壞百姓莊稼和桑林。姜彧將這種情況上報給中書省,然後派遣官員劃分界限,逮捕了那些強悍狡猾不守法的人,將他們依法處置了。於是就鼓勵百姓種桑,一年多的時間,那裡就新桑遍野,人們稱之為太守桑。

到了清朝,這種“跑馬圈地”的大戲再次上演,八旗子弟後,就透過在一定的時間內能跑多少就圈定多少土地歸他的方式來確定明朝亡後遺留下的大量的皇室土地,繼而蔓延到強佔平民百姓的土地。後來這種行為被康熙制止了。

轉了一圈,再回到明初移民“跑馬圈地這個話題上,總感覺是張冠李戴了。不妨這樣想一想:移民有馬嗎?還有沒有王法嗎?地方官員會坐視不管?濱州會有如此遼闊的閒置土地?圈了那麼多地能種的過來嗎?人家“跑馬圈地”行啊,你看看人家是誰,要麼是“行營軍士”,要麼是“八旗子弟”,各位看官,你覺的一個普通移民會幹出這事來嗎?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尤其是民間傳說,你當民間文學或者民俗文化來讀都沒有問題,你要是當歷史,就錯了。民間文學的最大特點是想象力豐富,過分誇張。你想啊,一傳十,十傳百,個個添枝加葉,添油加醋,能不走形變樣嗎?

今天談移民文化,好像離移民探秘有點扯遠了,其實不然,大可當做一個旁證,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我的“壓縮水分”說之不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