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敬、文二朝的平藩戰爭(1)

敬宗寶曆二年(826年)三月,橫海節度使

李全略

死,

“其子(李)同捷欲效河朔事,求代父任”。

他不待朝廷任命,便自立為節度留後。

橫海何鎮

橫海鎮(義昌軍),為中晚唐河北藩鎮之一,治所常置滄州,轄境屢有變動,但較長時期領有滄、景、德、棣四州。

它並不是平定安史之亂後所設定的河朔四鎮,而是與義武鎮一樣,是朝廷打進河北的釘子。它與著名的河朔三鎮

盧龍

魏博

成德

相比,面積小,兵力弱,但是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又與中央長期保持著順從關係,橫海鎮在當時河朔政局中有著特別的意義。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敬、文二朝的平藩戰爭(1)

橫海鎮是於開元年間設於滄州的橫海軍基礎上發展而來,當時的橫海軍僅是范陽節度下的一支普通的軍事力量。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成德

李惟嶽

、淄青

李納

求襲節度之位,不被朝廷批准,於是聯合魏博

田悅

共同反叛,此後

朱滔

王武俊

相繼叛亂,即所謂的

“四王二帝”

之亂。(見中晚唐的藩鎮割據——德宗朝(中))

滄州處於叛鎮的包圍之中,而其刺史

程日華

拒絕與叛鎮合作,堅決抵抗叛軍的進攻,鑑於該地地理位置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程日華聽從參軍事

李宇

的建議,向朝廷請求滄州自立一鎮,朝廷遂復置橫海軍,以程日華為使,此時為建中三年(782)。

程日華去世後,其子

程懷直

擅知留後事,朝廷以其為滄州刺史。李宇入朝,並分東光、景城二縣置景州,請朝廷任命刺史,一改河朔刺史不由朝廷任命的傳統。

德宗貞元二年(786),升橫海軍為節度,至此作為獨立藩鎮的橫海鎮建立,至貞元三年(787)朝廷始以程懷直為節度使,領滄、景二州,治滄州。

由於自身土地、兵力和經濟等條件有限,橫海鎮沒有能力像三鎮一樣與中央政府相抗衡,反而更多時候乃依附於朝廷而得以存在。

自貞元二年建立後,橫海鎮幾經廢立,轄區多次變動,但仍長期存續,除了其地理上的優勢,更多的是因為它是唐朝廷牽制河北藩鎮的一枚重要棋子,而且河北諸藩鎮與它的關係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出兵橫海

敬宗被弒,文宗即位,唐廷忙於內部事務,無暇顧及橫海之事。

李同捷

也寄希望於天子易代,朝廷加恩赦宥天下,或許能承認橫海擅自立帥的既成事實。

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三月,李同捷遣掌書記

崔從長

奉表與其弟

李同志

李同巽

一同赴長安,請求朝廷予以任命。

文宗雖不欲這一地區出現類此事件,但因即位不久,國庫空虛,不想大動干戈,又不想使河朔諸鎮相互仿效,重現父子相襲的局面。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敬、文二朝的平藩戰爭(1)

於是在當年五月,下令移李同捷為兗海節度使,以天平節度使

烏重胤

為橫海節度使。又顧慮到河朔諸鎮可能會支援李同捷抗拒朝命,下令給魏博節度使

史憲誠

、盧龍節度使

李載義

、平盧節度使

康志睦

、成德節度使

王廷湊

等人,晉升官爵,以固結其心。

李同捷接到朝廷詔令後,藉口將士挽留,拒不受詔赴任移鎮。八月,唐廷下令削去李同捷官爵,命烏重胤、康志睦、史憲誠、李載義及義成(治滑州)節度使

李聽

、義武(治定州)節度使

張璠

等,各率本軍進討。

武寧(治徐州)節度使

王智興

上表請求自率本軍,自備五個月的糧食,討伐李同捷,文宗遂命武寧軍也參加討叛。

成德王廷湊助叛

王廷湊是殺掉

田弘正

後自立為成德節度留後的,當時穆宗下令諸道出兵討伐,王廷湊聯合盧龍

朱克融

(殺朝廷任命節帥自立,見中晚唐的藩鎮割據——穆宗朝)共同抗擊唐軍。

由於唐朝自憲宗削藩以來,帑藏虛竭,穆宗又賞賜過當,諸道軍缺乏糧餉,互相觀望,進攻不力,唐廷只好赦免王廷湊之罪,任命其為成德節度使。

王廷湊得逞後,氣焰更加囂張。李同捷自立為橫海留後,王廷湊曾出面上奏唐廷為其求節鉞,沒有得到批准,心中對朝廷非常不滿。

李同捷見朝廷下出兵討伐,遭其子弟攜帶大批珍玩、女妓贈送河北諸鎮,妄圖分化瓦解唐廷攻勢。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敬、文二朝的平藩戰爭(1)

盧龍節度使李載義因為剛剛取代朱克融獲得節鉞,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忠心,扣押李同捷之使連同所贈禮物全部獻於唐廷。而王廷湊得到李同捷所贈物品後,乃出兵相助,進攻魏博北境以牽制唐軍攻勢。

同時,還派使厚賂沙陀酋長

朱邪執宜

,謀圖與之連兵,解救李同捷,遭到朱邪執宜的拒絕。

天平、橫海節度使烏重胤自出兵以來,屢次獲勝,不久,烏重胤病死,唐廷遂以保義節度使

李寰

為橫海節度使,後又以左金吾大將軍

李祐

為橫海節度使,率兵繼續進攻。

魏博節度使史憲誠本來打算助李同捷拒命,其子

史唐

泣諫,並請遵朝命發兵討伐,史憲誠只好遣史唐與都知兵馬使

元志紹

率兵兩萬五千人圍攻李同捷下轄的德州。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敬、文二朝的平藩戰爭(1)

太和二年(828年)十月,魏博軍攻下平原。武寧節度使王智興戰果最大,攻下棣州。李同捷大懼。諸道兵見王智興建功,遂向前推進,積極進取。

十一月,易定節度使

柳公濟

攻下滄州西面堅固寨,並在寨東擊敗叛軍。十二月,王智興的部將

李君謀

率兵渡過黃河,攻下無棣。當時,諸軍

“每有小勝,則虛張首虜以邀厚賞,朝廷竭力奉之,江淮為之耗弊”。

元志紹叛亂及其覆滅

王廷湊不僅以兵援助李同捷,還以鹽糧支助。文宗大怒,欲下詔討伐,召百官商議出兵之事。

宰相以下沒有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唯有衛尉卿

殷侑

反對用兵,說:“廷湊雖附兇徒,事未甚露,宜且含容,專討同捷。”

殷侑認為王廷湊助叛之事未甚露是託詞,其本意是反對兩役並興,主張集中力量專討李同捷之叛。文宗聽取了這個意見,命令與成德鎮相鄰諸道嚴兵守備,“聽其自新”。

王廷湊不思悔過,依然與朝廷對抗,文宗只好下詔削去其官爵,並命諸軍四面進討。

由於李同捷之軍屢次大敗,棣州、平原、無棣等城相繼被攻破,已呈敗亡之勢。王廷湊也遭到唐軍圍攻,無力解救,於是遣人遊說魏博大將

元志紹

,勸他率領在前線的魏博軍隊回戈攻擊史憲誠,以奪取魏博之地,許以代為魏博節度,以破壞唐廷討叛大計。

元志紹為王廷湊所誘,率所部軍隊二萬人回兵向魏州進逼。文宗聽到這個訊息後,急派諫議大夫

柏耆

往魏博宣慰,同時命義成、河陽兩道軍隊討伐元志紹叛軍。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敬、文二朝的平藩戰爭(1)

太和二年(828年)十二月,元志紹軍進至永濟,逼進魏州。史憲誠告急求救,唐廷命義成節度使李聽率滄州行營諸軍疾速馳援。太和三年(829年)正月,元志紹軍與王廷湊派來支援的軍隊合兵,攻掠貝州。

義成鎮先前屯駐在齊州的三千人,接到討伐元志紹的命令,向禹城進發途中,不願作戰,叛逃潰散。橫海節度使李祐出兵討平。

李聽率軍到達永濟前線,與史憲誠之子史唐所率之軍會合後,隨即向志紹軍發動攻擊,大敗其軍。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敬、文二朝的平藩戰爭(1)

元志紹率敗軍五千人逃向鎮州,投奔王廷湊,其餘人向魏博鎮投降,被唐廷安置於洛州。元志紹投靠王廷湊僅五個月,隨著唐廷平定李同捷的勝利,王廷湊心中恐懼,上表歸順朝廷,元志紹失去庇護,於太和三年(829年)六月自縊而死。

唐軍殲滅李同捷

元志紹叛軍被擊潰後,李同捷更加危急。太和三年(829年)二月,李祐率諸道兵大敗李同捷軍,圍攻德州。

四月,李祐攻破德州,城中殘餘將率三千餘人逃出城後,投奔王廷湊。同月,盧龍節度使李載義率軍圍攻李同捷所在的滄州,並攻破其羅城(即外城)。

李同捷大勢已去,不得已遣人向李祐接洽投降。李祐一面派人上奏此事,一面派部下大將

萬洪

入滄州,接替李同捷代守州城。

當時,諫議大夫柏耆奉詔在前線宣慰,得知李同捷投降的訊息,懷疑他詐降,自率騎兵數百馳入滄州,藉故殺死萬洪,取李同捷及其家屬送往長安。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敬、文二朝的平藩戰爭(1)

走至將陵時,有傳言說王廷湊派兵於半途欲奪李同捷,柏耆乃斬殺李同捷,傳其首於長安。

柏宣慰前線諸軍時,自作威勢,壓制諸將,故人人厭惡。諸道兵討伐李同捷,苦戰三年,才得以平定,而柏耆擅入滄州取李同捷以為己功,又無故殺死李祐愛將萬洪,引起前線諸將憤怒,爭上表論列其罪。

文宗不得已,貶柏為循州司戶參軍,不久賜死。

李同捷平定後,魏博節度使史憲誠恐懼,遣其子史唐入朝,表示願意服從朝廷命令。文宗即調史憲誠任河中節度使,以義成節度使李聽兼任魏博節度使。

王廷湊此時也上表請罪,願意歸還所佔的景州,聽命於朝廷。文宗赦其罪,恢復其官爵,仍任成德節度使。

七月,魏博牙將

何進滔

發動兵變,殺死史憲誠,自立為留後。李聽率軍到達魏州後,不能入城,被何進滔襲擊,大敗潰走,輜重兵械喪失殆盡。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敬、文二朝的平藩戰爭(1)

唐廷因連年用兵,財政困難,饋運不給,無力再繼續討伐,只好承認現狀,任命何進滔為魏博節度使。河北藩鎮跋扈割據的問題仍沒有得到解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