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戰爭與和平》出版後,托爾斯泰成了文化界最亮的一顆星,他的天才讓無數人傾倒,正當所有人都在期待他的下一本書的時候,托爾斯泰卻以最狂熱的態度投身到辦學校和搞教育中去了。

他的夫人覺得,他搞這些,就是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他的生命不應該浪費在這些事情上,而是應該用來寫作,為此,她操碎了心。

直到1873年3月,他的夫人才鬆了一口氣,因為托爾斯泰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了。

可是還沒寫完,托爾斯泰就遭遇了他人生最嚴重的精神危機,他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了!

那時候,托爾斯泰想自殺,想擺脫生的痛苦,奔向死之虛無。有一次,他瘋了似的衝進屋子,只是為了將所有繩子收起來,將自己的獵槍鎖起來,因為他怕自己忍不住上吊,怕自己忍不住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時候的托爾斯泰,功成名就,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可他突然感到,在死亡面前,一切都顯得虛無,因為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幾十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在他看來毫無價值,無法抵抗死亡的虛無感,他不斷探索和尋找,最終才找到生命的平靜,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1

托爾斯泰是貴族,有顯赫的家世,家裡有過將軍,有過名垂青史的官員,還有文學家和藝術家,就連他的父親,也是一箇中校。

再說托爾斯泰的母親,也是家世顯赫,繼承有一萬五千多畝土地,是妥妥的地主。

所以托爾斯泰一生下來,就是“富二代”和“貴5公子”,家裡有數百農奴替他勞動掙錢,有著一般人幾輩子都掙不到的財富和地位。

兩歲時,母親去世,但托爾斯泰的生活並沒有多大改變,依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子。

他性格開朗,是典型的樂天派,活潑可愛,總是微笑著突然跳到房間,逗得一家人歡笑不斷,被欺負了,就躲起來哭,哭完了繼續快樂地生活。

托爾斯泰的童年,除了母愛的確實,其他的都無可挑剔,可是他越長越醜,每次照鏡子,他都感到絕望,一個又大又扁的鼻子,一雙小眼睛簡直像縮進了骨頭縫裡一樣,嘴唇又厚得像兩根香腸。

他想:

像我這樣醜的人,幸福之神一定不會降臨到我身上,除非神能賜予奇蹟,讓我變成美男子,否則別無他法。

總而言之,設計托爾斯泰這張臉的,絕對不是希臘藝術之神,而是一個平凡的木匠,甚至還偷工減料了。

人生來這個世界上,皮囊是天給的,只有那顆心,可以自我完成,你要是給他裝上知識,那他就閃閃發光,要是裝上無知,那他就寫滿愚蠢。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2

八歲時,托爾斯泰跟隨家人一起,前往莫斯科,他親切地和路人打招呼,可是卻沒幾個人理他,很多人都表情冷漠,寫滿隔閡。看見衣衫襤褸的乞丐,他全身發抖,卻什麼也做不了,只能畫十字給他們祈禱。

城裡人雖然多,可是大多數人,都是陌生的,相互之間不會熱情地打招呼,哪怕是鄰居,看起來也冷冰冰的。

1837年,托爾斯泰還不到十歲,父親去世,次年,祖母去世,又一年,一直照顧他們的保姆又去世了。

接連不斷的死亡,讓托爾斯泰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他臉上的笑容也沒以前那麼多了,反而常常對著天空個發呆。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在家裡,托爾斯泰看起來既不聰明,又不努力,他沒有兄長的想象力和口才,也沒有哥哥那麼努力。

除了長得最醜,沒啥特別的。

15歲考大學,好幾門都不及格,只能補考,可補考還是一塌糊塗,沒能考上。

後來終於考上了,可他不喜歡去學校,不喜歡努力學課本上的知識,經常逃課,去看課外書。

他喜歡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他全都讀過。他還把盧梭的肖像做成飾品掛在脖子上,帶著“盧梭”去上學。

課外書是看了很多,可是學校規定的科目,往往一塌糊塗,到了考試的時候,又是很多不及格,被勒令轉專業,從頭開始讀。

看書多了,煩惱也漸漸多了起來,他有時候不得不去懺悔,可是一想到書裡說的,他對“上帝”又充滿懷疑。

等兄長畢業時,托爾斯泰對學校的教育已經不感興趣了,他對兄長說:

“我不讀了,我也要回去。”

回去幹啥?回去做一個令人尊敬的領主,改造家裡的700個農奴,讓他們都能幸福地生活。

這是他的新理想,他對姑姑說:

我要在田園實行我的新理想,我想我是天生適合田園的。

沒有人能阻礙我對使命的自覺,我也不希望有人阻礙我行善和愛善的理想。

這理想真好,但姑母給他潑了一點冷水:

一個人要了解自己天職的意義,不是心血來潮或一天兩天就能悟出來的,這必須要經過幾次失敗。

你說要使農奴們得到幸福,可是要使自己幸福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是讓別人幸福呢?

確實,在這個世間,人生破破碎碎,活著的人都在縫縫補補,使自己幸福尚且很難,使別人幸福就更難。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3

1847年,托爾斯泰19歲,他回到故鄉,開始了自己的農奴改造計劃。

他信心滿滿地制定了一些計劃,準備緊鑼密鼓地實行,其中一條就是,每星期和農奴們一起開一次“吐槽大會”,專門吐槽農莊不合理的規矩。

說幹就幹,托爾斯泰深入田間,和農奴一起幹活,可農奴們不信,覺得他這個公子爺,只不過是做做樣子。

“吐槽大會”當然也沒人敢吐槽,在農奴看來,還不是主人怎麼說就怎麼幹,其他人怎敢反對。

托爾斯泰想到一個貧病交加的老婆婆,他說:“您應該躺下來休息休息,否則您的病是不會好的。”

可老婆婆覺得,休息了生活怎麼辦?扯淡吧,她覺得這小子是罵她不中用了,“雖然您是領主,但請您客氣點!”

托爾斯泰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勸老人去療養院休息,沒想到老人大發雷霆,“你如果再叫我去療養院,我今晚就去自殺。”

在老人看來,這公子哥就是瞎搞,亂彈琴,托爾斯泰被趕出去拉,還被罵成是惡魔。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托爾斯泰很憂鬱,連續幾天都食不下咽,寢不安眠。

農奴為什麼不能理解他的好意呢?他不知道,其實大環境就是如此。

可他不想放棄,他覺得,這些人不理解他,是因為他們沒文化,所以應該辦教育,讓他們學習知識。

於是,他建了一所學校,自己為孩子們上課,當起了老師,可是有農奴又請求他關閉學校,停止授課,為啥?因為孩子們讀了書,就不能安心種地了,農奴的兒子只有當農奴的份兒,書讀得再多也成不了貴族,而且讀了書,就不願做農事了。

又失敗了,托爾斯泰有些悲傷,有些絕望,他開始“擺爛”,喝酒、打獵、賭博、打牌,開始用娛樂的方式忘記人生的痛苦。

他對哥哥說:“我已經完全沒有興趣當領主了。”

不當領主,就去當兵,鎮壓少數民族的起義,維護當地的和平,爭取榮耀。

在戰鬥中,托爾斯泰很英勇,空閒的時間,他也喝酒,賭博,還輸了錢負了債。

可是他和其他人不一樣,很多人一旦進去,就很難出來,托爾斯泰卻沒有沉迷其中,他還是抽時間看書,寫小說。

這一寫,又成了名作家。

人是自己造就的自己,你今天的行為,會造就明天的自己,今天的努力,會成為明天的幸運。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4

在寫作方面,托爾斯泰真的是天才。

處女作《童年》發表後,就連已經成名的大作家屠格涅夫看了,都讚歎不已。

托爾斯泰的妹妹和屠格涅夫是鄰居,有一天,這位大作家拿著一本雜誌,一臉高興地談論正在連載的《童年》,對作者十分讚賞,還當中朗誦了一些段落。

得到成名作家的讚賞,這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後生晚輩來說,實在是不小的榮耀。

隨後,托爾斯泰不急不緩地完成了《少年》和《青年》,他還寫了一系列的戰紀。

經歷了太多死亡,托爾斯泰開始思考戰爭和人性,他感覺,戰爭不像對外宣傳的那樣正義。

一個熱愛思考的人,總不會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而是對一切充滿懷疑。

他說:

這是非常可怕的,人類從來就沒有過,也不可能會有不以愛國為藉口的戰爭。

越是思考,越覺得戰爭毫無意義。

人沒法做自己覺得沒意義的事情,托爾斯泰離開了戰場,以作家的身份前往彼得堡,受到了作家的熱烈歡迎,他就像一顆閃亮的星星,耀眼奪目。

屠格涅夫說:

“俄國出現這樣一位偉大的作家,是一種奇蹟。”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5

作家是什麼?

作家是社會的良心和人類思想的燈光,在各種祝賀和酒會之中,托爾斯泰卻感到痛苦。

他想到那些底層人民的苦難,想到那些戰士對和平的呼籲,而眼前,本該是社會良心的作家們,卻在歌舞昇平中享受這一切。

這樣一群人,憑什麼覺得自己能教導他人?憑什麼覺得自己寫的東西能指導別人的人生?

他對屠格涅夫說:

人是平等的,為了增進人類的幸福,思想家必須擔任重責,應該以領導世人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為使命,可是現在的藝術家和詩人,大多數都是不道德也沒有人格的人云亦云的人。

這話遭到了屠格涅夫的反對,他對周圍的人說:“托爾斯泰和我們不是一條路上的人,他在監視我們,如果我們稍微做錯事,他就會把我們送進地獄。”

人這一生,都在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尋找能讓自己活得充實的東西,可是這樣的東西,實在太難找到了。

托爾斯泰決定出去看看,這一看,看了兩年,1859年,托爾斯泰結束了旅行,回到家鄉,重新開辦教育,繼續改造農奴。

他對大家說:“讓喜愛玩耍的孩子到學校來吧。”

這次,學校很成功,學生很多,他也開了各種課程,作文、書法、文法、歷史、繪畫等,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學習。

托爾斯泰做了校長,又找了幾個大學生來當老師。

他還研究教育理論,參觀了其他國家的教育方式,可他發現,在強制性教育下,學生都戰戰兢兢,像呆頭鵝,不管喜不喜歡,都一股腦塞進腦子。

他發現,在這種充滿束縛的教育中,大多數學生根本沒有快樂可言,也沒有什麼前途遠大的跡象。

所以,他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辦學校,自由,沒有太多規矩,讓學生自由成長,老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

為了吸引更多人來上學,托爾斯泰還將自己的土地給學生耕種,收穫歸學生所有。

舉世皆醉的時候,醒著的人就是瘋子,舉世皆濁的時候,清白的人就是骯髒。

托爾斯泰的做法,引起了其他貴族的不滿,有人誣告托爾斯泰違反正常,學校遭遇大搜捕,托爾斯泰的農奴改造,再一次失敗了。

對於黑暗來說,第一束照進來的光,就是罪。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6

想幹一番事業的托爾斯泰曾對自己說過:

“不要老想著結婚,你應該有自己神聖的使命。”

可現在他已經三十多歲了,作家的名聲有了,出入各種場合,溜鬚拍馬的人也很多,可是唯有真理,難以辨明。

他開始渴望婚姻了。

1862年,34歲的托爾斯泰和十八歲的女孩索菲亞結婚了,婚姻讓他的生活得到安穩,他萌生了創作長篇小說的想法。

第二年,托爾斯泰開始創作《戰爭與和平》,幾年後,當這部小說面世,托爾斯泰也藉此走向了文壇的巔峰。

最初發表的時候,《戰爭與和平》的反響很不好,遭到了很多批評,新潮的人覺得小說思想太保守,而在保守派看來,小說思想又太激進。

兩面不討好,可托爾斯泰並不太在意這些聲音,他埋頭苦幹,到第四捲髮表的時候,人們意識到這部作品的偉大,曾經批評聲音很大的屠格涅夫,更是感嘆:

“真是無話可說,這確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俄國沒有比這更優秀的作品了。”

他還稱讚:

“除了托爾斯泰,全歐洲沒有一個人能寫出如此優秀的作品。”

小說成功了,托爾斯泰的名聲越來越大,可是他又開始鬧妖了,又打算去搞教育,不管太太怎麼反對,他都要搞教育。

為了教育,他把身體都累垮了,他還投身慈善,登文募集善款,為饑荒中的人民東奔西走。

有寫作靈感的時候,他也寫作,但不強求,1873年,他開始創作《安娜·卡列尼娜》。

人這一生,就是一件事接著一件事,一個麻煩接著另一個麻煩,有人被推著走,有人自己走。

但不管怎麼走,都只能自己為自己負責,你的人生,就是你的。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7

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托爾斯泰不到50歲,家庭幸福,有錢有名,身體健康,能像農人一樣割草,能連續工作10個小時都不疲憊。

就是這樣的狀態下,托爾斯泰卻陷入一場差點要了他命的精神危機,他突然之間不想活了,也不想追求真理了。

總之,他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活著的慾望了,就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著了。

他看到人生的路,除了死亡,一無所有。

為了避免自殺,他得把繩子藏起來,也不敢拿著獵槍去打獵,就是怕自己先把自己殺死。

為了能活著,他到處尋找人生的意義,他透過文學來尋找,卻發現作家連自己的人生都沒法瞭解,很多作家對自己都不誠實,只是麻木地活著浪費生命,製造一些沒意義的東西。

他也透過宗教來尋找,可是他16歲起就停止了禱告。

他透過科學來尋找,卻發現科學只是解釋了一些現象,只能解釋物質世界。

所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堪一擊,死亡一旦降臨,一切都會變得虛無。

可是,為何還要活著?要怎麼活著?

他發現,大多數人對抗死亡和虛無的方法,就是四種:

一、無知;

二、享樂;

三、毀滅;

四、苟延殘喘;

他就是第四種,明知生命沒有意義,卻沒有能力去結束這生命的騙局,也不敢結束自己的生命,似乎還在期待什麼,苟延殘喘地活著,該乾的事情一樣幹。

後來,他像那些農民一樣,耕作勞動,衣食簡樸,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拒絕做社會的寄生蟲,他卻感到了某種充實。

“我明白了,如果我想認知生命,參透生命的意義,我就不應該像寄生蟲一樣生活,而應該過真正意義上的生活,真正人類賦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融合,從而來闡述和驗證生命。”

有了這個答案,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帶著問題活下去,去思考,去體驗。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8

貴族托爾斯泰開始自己幹活了,他自己耕地,鋸木頭,和一個普通人一樣,參加勞動。

可是,他的妻子卻覺得他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他應該去寫作,應該去為人類的精神做奉獻。

她說:

看到這樣聰明的靈智力量用在鋸木頭、煮湯、縫靴子上,我不能不感到憂鬱。

屠格涅夫也寫信請求他重回文學方面去。

總之,無論是作為文豪,還是作為知識分子,似乎都不應該幹這樣的活,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托爾斯泰是在浪費生命。

托爾斯泰也沒有放棄寫作,他一直在寫。

1899年,代表他思想的巔峰之作《復活》也完成了。羅曼羅蘭說:

“透過這部作品,能夠見到托爾斯泰閃耀的眼睛,他那雙灰色而銳利的眼睛,能夠立刻看穿人心,並且能找到人性的精神所在。”

但他從不“專業”寫作,而是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宣揚反戰,宣揚和平。

他的生活和他宣揚的東西雖然沒有完全一致,但他一直在努力靠近,靠近他所宣揚的那種美好。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9

托爾斯泰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而日記,是私人的東西,是一個人最靠近神明的證明。

他說:

要是不單獨自己一個人,就無法接近神明。

可是他的妻子,全方位地監視著他的生活,連他的日記,她都想看,這讓托爾斯泰痛苦不已。

他想離家出走,可是走到半路又回來,因為放心不下妻兒。

可是,他們依舊爭吵不斷,因為生活觀念不同,托爾斯泰希望人透過自己的努力照顧自己的生活,而他的夫人卻覺得,那是在浪費生命。

1910年10月28日,托爾斯泰終於無法忍受了,他給妻子留下一封遺囑,真的離家出走了。

現在我已經80多歲了,費盡精神想要獲得心靈的平和,想要盡力調和橫亙在我的信仰或良心與生活之間的隔閡。

在離家出走的路上,托爾斯泰覺得:

我已經不是托爾斯泰了,我可以把隱藏在內心的東西發洩出來了。

由於身體原因,他幾乎不能吃喝,也無法睡眠,很快就倒下了,他對女兒說:

“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日子近了,我要你記住的事只有一件,世界上還有無數人在受苦受難,然而你現在卻只擔心我,你不要只照顧托爾斯泰一個人啊。”

在死前,他重複說:

這是一個可憐的生物,但他是真誠的,他一直想要而且也一直誠心誠意地希望成為一個好人,成為上帝的忠僕。

1910年11月20日,托爾斯泰病逝。

他曾在遺書當中明確寫過,他的葬禮要和乞丐的葬禮一樣,用最便宜的棺木,就葬在他死去的地方或某個最廉價的公墓裡。

不用舉行追悼演講,也不用請教士來誦經,不希望在報紙刊登訃告,更不要披露自己的經歷。

可是他死後,他的遺體被帶回故鄉,報紙最顯眼的位置就寫著“托爾斯泰的死是世界的不幸”,還有無數新聞記者在“迎接”他。

他想活成一個普通人,可是他的一生註定是不普通的。

如今,托爾斯泰逝世已經一百多年了,可是他的那些小說,依舊是文學的巔峰之作,凡是熱愛文學的人,都一定聽過(或讀過)托爾斯泰。

正如他說:

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別人的思想生活和行動的,他們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別人的思想,這就構成了人與人之間最主要的差別。

他努力依照自己的思想活,去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

世界文豪托爾斯泰傳:生命是一場空虛,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10

死亡,是所有生命的終結,這是上天對生命的仁慈。

因為死亡,我們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會更加熱愛自己的生命,因為他終究會失去,所以我們才會抓緊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托爾斯泰在死亡面前,看到一切都那麼脆弱,於是他努力尋找生命的意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一輩子,不管我們做什麼,成了什麼,死亡都橫亙在前方,虎視眈眈地看著我們,隨時都可能會降臨在我們身上,於是我們做什麼,才會追究有沒有意義。

把死亡當成一面鏡子,去反省自己的人生,活得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活得是否有意義,活得是否問心無愧?

這就是向死而生!

文|不有趣靈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