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不良資產處置越來越難?因為明白人多了

導讀

2020魔幻之年總算快要過去,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靈魂拷問的時候。幾天前朋友聊天,被問到現在不良資產處置難度更大是什麼原因,開玩笑的回答一句“難道不是因為明白的人多了嗎?”

雖然是玩笑話,答案可能也不完全對,不過也可以說上幾分道理。

越來越專業的從業者

第一個是明白不良資產業務是什麼的人多了。

不良資產處置,換個詞叫要債,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話。這一波不良資產的參與者,一定還會記得“新貴亂炒”的2017年,大量新進入市場的投資者,把不良資產當 “房子”或“股票”炒作了一波,將不良資產的市場價格炒到了歷史高位。那時候的不良資產處置,特別是有感覺的銀行與AMC輕輕鬆鬆將存貨大規模的出到了市場,AMC搶銀行包,市場搶AMC包。

不良資產處置中,低買高賣,一轉了之,無疑是容易的處置方式。從2018年開始,從AMC到社會投資者,持有的資產價格越來越高,逐漸到一二級市場的價格倒掛,低買高賣的機會越來越少。現在市場上各級參與者逐漸明白資產處置需要終端處置能力,不僅要有“三打”,還要有領導們已經說了很多年的“三重”。習慣了“轉讓”,現在的“三打”不好乾,不怎麼常玩的“三重”更不好乾。

第二個是掌握資訊、知識經驗與人脈的人多了。

換句話,掙資訊不對稱的錢更難了。不良資產野蠻生長的時代,資訊差、知識優勢、人脈網路都可能是先入行的不良資產從業者掙錢的方式。隨著這些年市場越透明、知識更普及,收智商稅、割韭菜的難度更高、機會更少。

這一點,自媒體、網路平臺、行業教育功不可沒。我印象中曾有老的從業者致電我,說我們不要做行業教育與資訊釋出,教會了市場影響了他們掙錢。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擋不住時代前進的滾滾車輪,不改變,早晚將被時代拍死在沙灘上。再說,一個專業投資領域,割韭菜必然不是常態。

第三個是更多機構開始明確定位,專注細分市場。

市場最火的那幾年,大部分人都盯著銀行打包出來的資產包市場,盯著低買高賣倒騰轉讓的處置機會。隨著從業者專業能力與經營者的認知水平的提升,無論資產方、資金方還是服務商,持牌機構還是社會投資者,都開始重新定位與分割市場。

比如地方AMC,有的專注於傳統資產包,也有專注於地方資產盤活,有的專注於房地產單體不良,有的專注於上市公司違約債券、破產重整投資、有的轉型為“大服務商”,有的轉型為資金服務。社會投資者與服務商開始走專業化路線,有的專注於某一類資產(如損失類資產、消費金融不良、房抵貸不良等),有的藉助地緣優勢專注於某一特定地區,有的踏踏實實做服務,有的專攻某一領域等等。

當然,市場細分的結果必然導致專業的人、懂行的人越來越集中,透明度越來越高,市場競爭加劇,好的業務機會分攤下來越少,難度高的專案也不得不做。

第四個是更多行業外的機構看到了不良資產市場與產業結合的機會,更多產業的專業玩家進入市場。

以房地產為例,我們曾看到恆大的某個資料中,提到200多個專案來源於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融創、碧桂園等早就成立了不良資產專案團隊,在不良資產市場淘寶;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房企與AMC合作,甚至入股參股地方AMC。

在具體行業與產業,不管是銀行、AMC還是社會投資機構,財務投資者真心幹不過產業投資者。未來產業投資者持續進入不良資產市場也是大勢所趨,競爭與合作也將常態化。曾看到有人總結得挺好,投資不良資產要掙錢要麼是低買高賣,要麼是賦能增值。賦能增值這件事,好聽不好乾。

不良資產處置難的四大客觀因素

說了四點明白人多了,實際總結起來是兩點,一個是割韭菜的機會少了,一個是市場競爭加劇了。除此之外,個人覺得這幾年市場客觀的幾個變化趨勢,且在未來幾年的一種常態,加劇了處置難。

1、房地產普漲、大漲的長期趨勢大機率不會再出現了

從不良資產處置緊密相關的司法拍賣來看,近一年來的成交率、拍賣折扣率都很平穩,價格也越來越透明,資產流動性普遍不高。因此,從事不良資產投資,指望透過抵押資產,特別是房產的價格上漲獲取高額利潤的機會應該不存在普遍性的機會。至於目前市場很熱火的“房抵貸”不良的投資,實際是資金在追求投資安全性,看重的是一線城市與強二線城市房產的價格穩定;只是銀行給的折扣有限,收益也就有限。

2、不良資產中大專案越來越多。

我印象中在2014-2016年的資產包中,多數是貸款本金千萬級的專案,到後來包中出現億元級的專案逐漸增加,以及這幾年資產包主要是大專案(小專案往往是添頭,AMC往往組包搭風險專案)。

處置專案從中小企業到大型企業,從債券違約中也可看到端倪,2018年以前是個別債券違約,2018-2019年主要是民營企業違約,但到今年華晨、永煤等國企。2020年央行金融穩定報告專門就此做了《大型企業風險監測》專題研究,指出截至2019年末,全國共有575家大型企業出險,460家企業出現嚴重流動性困難、120家企業未兌付已發行債券、27家企業股權被凍結、67家企業申請破產重整。今年上市公司債券違約共計1344億元,其中央企國企佔了804億元,穩穩的C位。

出不良的企業越來越大,涉及到的金融機構幾十家甚至數百家。大型企業遭遇困境,牽扯到地方政府、人員安置、金融機構、涉及社會穩定等諸多因素,這一類的專案的處置方式往往更復雜。債務重組、紓困基金、破產重整等都不是小投資機構扛得動的,處置週期可能長達數年。

3、上游供應的專案情況在變差。

2020年商業銀行不良餘額近3萬億,銀保監表示要處置3萬億,但轉讓市場又說只有4000億,結論只能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專業能力增加處置渠道增加,很多銀行從“處置資產到經營資產”,市場將面臨專案來源少且專案難度更大(好處置的專案吃肉的機會銀行自己吃了,給市場的都是難啃的骨頭);AMC手上的資產多數是處置難的剩餘資產或者前兩年收購的高價資產,拿到這些資產好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4、資訊豐富悖論。

一方面是資訊的高度發達,各網際網路平臺上億的流量覆蓋了數千萬的人。藉助微信群、網際網路平臺,大家好像有了豐富的專案、資金供應、說誰都好像認識,可做起業務來這些又不太用得上。各大銀行與AMC的“行雲流水”、“乘風破浪”資產推介會一輪接一輪,從現場到直播,從單幹到組團推介,有限的時間內想要直達終端的處置方或投資人是個小機率事件。多參加幾次推介會或多加幾個推介群直播群,會發現一大半都是老面孔。一個專案,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就那麼幾個人可能是終端處置方或投資人,目前行業的網際網路平臺還是沒有解決資產、資金與處置服務的精準匹配。

資訊透明的悖論,還體現在投資者買資產時希望知道的越少越好,減少競爭,但現實是買資產包的投資者因資訊透明導致收資產不可控;處置專案不管是轉讓還是招募產業投資者,又期待專案能夠儘可能多的曝光,現實又是現在的網際網路並沒辦法給出確切的答案。我的個人觀點,網際網路的優勢是成本足夠低,既然是機率事件就可以用加大量、增加覆蓋的方式、在較長時期內持續曝光,如此大機率能輸出想要的結果。

有幸在AMC分公司與總部從事了幾年傳統業務,近幾年又從自媒體做了些市場觀察,可以說真切體會了這個行當的這幾年的大起大落。我很慶幸處在這個變化的年代,在增量市場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存量市場中的不良資產給了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更多的想象。不良資產處置難是常態,更多的明白人處置難這件事情是行業走向成熟的體現。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