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儒家心理學之十四:2個月的孝道實踐課,讓“壞孩子”成了好孩子

前文提及的 “親教尊師,師教孝親”的這種教法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也符合現代心理學的科學規律。

現代教育心理學

研究發現心理發展是一個連續和統一的歷程,任何心理品質和特徵的出現與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心理發展都有不同的特徵,教育心理學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1、幼兒期(3—6歲)。思維處於前運算階段,已經開始擺脫具體的動作而藉助表象進行思維。個性心理特徵初步形成,對父母依戀和崇敬,易受成人的暗示,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幼兒透過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很多社會規範和人際交往的規則。

2、小學階段(7—12歲)。小學生處於具體運算的思維階段,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小學生情緒情感仍比較外露,其情感的內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突出的特點是十分崇敬老師。在教育上應培養好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態度,利用教師的權威作用培養好兒童的個性品質和道德行為。

3、中學生(12—17歲)階段。中學生所處的青春期是身體發育的第二加速期,第二性徵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中學生開始進入形式運算的階段,思維已從“經驗型”上升為“理論型”。推理、問題解決的能力得到極大發展,但命題間的邏輯發展還不成熟,有待於更多更廣泛的演練。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具體表現為“成就感”和“獨立感”的產生,使得他們力求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反抗成人的干涉,進入所謂的“心理性斷乳”期。隨著反思能力的獲得,他們開始將視線轉向內部世界,更多地思考關於自身內部屬性的問題。中學生對他人的評價相當敏感,自我評價還不太客觀。他們的道德行為更加自覺,興趣和求知慾也更加強烈。這階段著重培養他們獨立思維、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4、大學生階段。大學生在身體和認知方面都已基本成熟,情緒、個性和社會化方面都步入正常軌道,此階段個體自我調節機能也已經相當完善。在教育上應更多地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透過理想教育等途徑,使他們認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建立更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社會心理學

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不能離開社會而孤立地生活,從一個“自然人”到一個“社會人”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社會化的定義:社會化時個體透過與社會的互動作用,適應並吸收社會的文化,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社會心理學家們在研究人的社會化時發現,個體的社會化時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根據人的發展週期以及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將這一歷程分為兒童期、青春期、青年期、成人期。

1、兒童期的社會化。從父母最初懷抱嬰兒的那一刻起,社會化就開始了。兒童期是人一生社會化的關鍵期。幼兒期兒童的智力水平、個性特徵、社會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對後來的社會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兒童時期在生理與心理上對父母及家庭的依賴是一生中最強烈的時期。父母對兒童有著足夠的權威和支配作用。有學者就家長的四種教養方式對兒童的人格、行為發展進行了研究。

(1)寵愛型(又稱縱容型)。

家庭主要的特點是:低要求、高反應。父母對孩子通常要求很低,但是對孩子的需求卻是高度反應。這樣的結果就是溺愛,溺愛不是愛,溺愛是父母情緒和情感的自我放任。

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唯恐子女受到任何挫折。研究發現,幼時受父母溺愛者,長大後人格上多表現為依賴性強,遇事退縮,缺乏同情心,情緒不穩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別人意見左右。

(2)忽視型。父母的態度與寵愛型的相反,

忽視型的家庭主要的特點是:低要求、低反應。 父母對孩子通常要求很低甚至沒要求,當然對孩子的需求也看不見。四種教養方式中,疏忽型家庭中孩子受到的傷害是最大的。

對子女的行為完全放任,很少管教約束。採取這種方式不能使子女養成是非觀念,子女缺乏教養,因而以後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3)專制型(又稱控制型)。專制型的家庭主要的特點是:高要求、低反應。父母對孩子通常要求很高,但是對孩子的需求卻是低反應的。父母對子女管教非常嚴格,他們多是幼年受過艱難後來又有成就,因而對子女的前途甚為關心的人。他們望子成龍心切,教育有長期計劃,但對子女的能力、興趣缺乏充分了解,常用命令、指責等手段強迫孩子服從。這類家庭出身的兒童在性格上多表現為誠實、禮貌、細心、負責任,但在其他方面卻表現羞怯、自卑、敏感、對人屈從的性格。

(4)民主型。

民主型的家庭主要的特點是:高要求、高反應。也就是我們說的愛和規則一個都不能少,是我們常說的智慧型父母和理想家庭。

父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要求和興趣,尊重其意見,適度滿足其要求,並引導孩子獨立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這類家庭出身的孩子表現為自立、自信,能主動解決自己的困難,情緒穩定,易理解他人。

對於兒童除了原生家庭對其的影響外,到了學齡初期,兒童社會化發生了質的轉變,學校使得兒童社會化更加有目的、有系統,兒童的心理向更加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學校使兒童的身心得到了家庭之外的集體鍛鍊。

2、青春期的社會化。青春期是一個敏感的時期,這個時期青少年更多地受到學校和同輩群體的影響,能在更大程度上採納別人的意見,逐漸學會自覺地評價自己的人格,自我意識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青春期是世界觀形成的萌芽時期,青少年經常過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容易在唯我主義與自卑之間徘徊。

3、青年期的社會化。青年期是青春期與成年期之間一個不明朗的過渡時期,但此階段的個體生理上已經成熟,世界觀初步形成,人格發展也接近定型,個體生活範圍更加擴大。

4、成年期的社會化。個體的初級社會化已經完成。成人的自我已經發展起來,他們不斷地選擇、學習與嘗試各種社會角色,對現行角色進行重新定義與再創造,生活與事業趨於穩定,心理上也更加成熟。

成年期個體的人格依然在成長變化,這就是繼續社會化和再社會化。

為了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文化環境,個體要繼續學習社會知識、價值觀念與行為規範,這一過程就是

繼續社會化。

再社會化

是指有意改變原有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建立新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的過程。

很多父母不懂得心理學,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他們也希望子女孝敬自己,於是天天嘮叨“爸爸媽媽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長大了要孝敬爸爸媽媽”。孩子在小的時候還能聽你的,因為那時你在他們心目裡是權威,可是上學後心目中的權威從父母變為老師,父母的話就降低了力度,再到青春期逆反期時父母的話就成了嘮叨,理都不理了。

根據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來看古人的“易子而教”,古人給適齡學童啟蒙時就是運用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當孩子看到自己崇拜的父母向老師行禮,對老師特別尊重,並非常儀式感地將自己交託給老師,讓老師代父母管教自己,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特別權威,甚至超越了父母,自此孩子的口頭禪會從“我爸爸(媽媽)說的”逐步變成“我老師說的”。當每天老師諄諄教導孩子“孝敬父母”,佈置孝親作業時,孩子就會將其印刻到大腦裡,並認真地去做,根本就不要父母在孩子面前嘮叨。父母這時要做的就是不斷正強化孩子這種行為,正強化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肯定,3000次的肯定才能形成腦神經行為模式。同時父母也要在孩子面前說老師的好,老師德行高尚的事蹟,能跟這樣品行高尚的老師學習是孩子的福氣,是我們家族的福氣,要好好聽老師話,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就是“親教尊師,師教孝親”一個完美的教育閉環。中國有句古話“花花轎子人抬人”,父母抬舉老師,老師抬舉父母,這次是中國古人的智慧,也是孔子提倡孝道的智慧。

而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是沒有智慧的父母,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擔心學校伙食差,擔心老師虐待孩子,孩子回到家就問孩子學校各種事情,一旦聽到孩子受了一點點委屈立刻大發雷霆,指責學校和老師,甚至到處投訴。這些都是非常愚蠢的家長,親手毀了孩子的一生。

2013年上海市文明辦、教育局、團委等多個部門計劃開展“暑託班”,當時我所創辦的上海巴學園成為試點單位之一,我由教育局、文明辦和街道相關部門的協調下在徐彙區某街道租借了一所小學校舍招收了100名小學生進行試點工作。因為我們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我們在跟學校校長交流時就宣告儘量招收“問題學生”,透過我們的2個月的干預來做比較實驗。

只用了3天不到的時間我們招收了100名學生,其中絕大部分3年級以上的學生是問題學生。學生入學時我們採用的是《弟子規》行為量表做了前測,整2個月後再做一次後測,比對兩次的資料變化。

每天課程設定是早值日,國學心理課,檢查作業,分享心得,禮儀訓練,音樂課,暑假作業,影片課,小組討論,晚值日,孝親作業等等;每週最少一次的家長會,召開家長會的目的就是和家長統一思想,配合我們完成每天的孝親作業,實現我們最終的教學目標。孝親作業主要是:每天做一件家務;給父母按摩;讀誦《弟子規》;給父母洗腳等等。

每天早值日是挑選表現優秀的和進步最大的孩子在校門口迎接同學和家長,行鞠躬禮並一起說“早上好”。

儒家心理學之十四:2個月的孝道實踐課,讓“壞孩子”成了好孩子

不要小看這樣的設定,學齡兒童學都有一個內在的向上的驅力,即便是被定義為“壞孩子”的只要在青春期以前,這種向上的內驅力都是非常強烈的。當有同學完成當天很簡單的任務就可以作為優秀學員代表大家在校門做迎接,榜樣的力量就會驅使平時後進的孩子做出努力的嘗試,而我們的老師則會肯定他們的努力,並告訴所有的學生他將會成為每天的早值日代表。一個後進孩子成功,會帶動更多的後進孩子,於是看似非常辛苦的早值日成了孩子們心目中最好的獎勵。

類似這樣的別有用心的設計還有很多,比如我講課時最喜歡用“孔子曰”,於是如果有學生在回答問題是回答得非常好,非常有哲理,我就將其命名為“李小明說”,“王小丫說”,然後將他們的這句話昇華一下寫在黑板上,並讓所有同學記錄下來。於是整個班級的孩子都會跟著我的節奏聽課思考,並積極舉手發言把自己絞盡腦汁地總結提煉出來的話彙報給我,希望能成為“某某說”被記錄到黑板上。非常可惜的是我讓同學們記錄了,自己卻沒有將這些“某某說”記錄下來,否則編輯一下也是《巴學園論語》了。

音樂課是教孩子們唱歌,曲目有《跪羊圖》、《人間有愛》、《孝親歌》、《爸媽謝謝你》、《愛的奉獻》等等。孔子提出禮樂治國,抨擊春秋時是禮崩樂壞,我們今天的社會存在禮崩樂壞的問題,作為一個心理工作者我改變不了社會大環境,但是可以改變小環境。在整個暑假,我們的這些學生就生活在善音善樂裡,我們一起聽,一起唱。心理治療方法裡有一個《音樂療法》,我雖然連五線譜都不認識,但也學習過一些,我們設定的這個音樂課就是音樂治療。這裡我拿一首歌舉例,這首歌也是上海巴學園的校歌《人間有愛》。

感謝你給了我溫暖的擁抱,

讓我擺度過生命低潮。

一顆心裝滿愛,風再大不飄搖,

學會把肩膀借別人依靠。

用真心給了你瞭解的微笑,

陪著你解開心事困擾。

看著你抬起頭,淚停了那一秒,

感動在胸口圍繞。

我相信人間有愛值得去期待,

長久封閉的心終究會開啟,

體諒會化解傷害,

關懷會化解疑猜,

最動人的愛是信賴。

感謝你給了我溫暖的擁抱,

讓我擺度過 生命低潮。

一顆心裝滿愛,風再大不飄搖,

學會把肩膀借別人依靠。

用真心給了你 瞭解的微笑,

陪著你解開心事困擾,

看著你抬起頭,淚停了那一秒,

感動在胸口圍繞。

我相信人間有愛值得去期待,

長久封閉的心終究會開啟,

體諒會化解傷害,

關懷會化解疑猜,

最動人的愛是信賴。

每次跟孩子們唱這首歌的時候,很多孩子會邊流著眼淚,邊一起唱,我往往會帶著大家一邊一邊地唱,因為音樂就是治療,不需要你去做什麼個案治療,只要一起唱,心裡的傷痛就會被化解。因為從政府決定我們機構作為試點單位到招生僅僅一週的時間,所以這個暑託班從一開始就只能設計成團體心理輔導,我沒有經費和人力資源安排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做家訪和家庭背景調查,只能用最大的能力做好團體輔導,並針對性地安排一些學生完成適合他們的作業,比如學會《人間有愛》的手語歌,組建手語表演隊在演出日進行表演等等。

看影片我們選的是《德育動畫》、《水知道答案》和《感動中國》等等,看完影片還要進行小組討論,上臺分享等等。

隨著我們教學計劃的進行,很多家長也來跟我們反饋,“我的孩子第一天回來給我鞠躬,第三天表示要幫我洗碗,暑託班上了一週,就常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媽媽的事情幫著做’。”一位李阿婆說:“現在我家孩子脾氣小了,即使有要求也會禮貌提出,還會關照媽媽讓她多關心外婆。”

有的孩子說:“我晚上上廁所的時候,聽到爸爸媽媽在房間裡說我這段時間怎麼變了,暑託班裡都教了啥?怎麼變成好孩子了。”還有很多家長感到孩子的變化,跑來做義工的,寫來感謝信。

在整個課程後期我們還設定了《給xx的一封信》,孩子寫給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寫《給孩子的一封信》,然後在班會課上讓孩子讀給大家聽。每封信都是非常感人的,孩子們一邊哭,一邊讀著爸爸或者媽媽寫給自己的信,很多同學們也被感動得跟著哭。當這2個月的時間過去後,我們進行了一次後測,實驗資料明顯發生了變化,品行、心理等各方面都比前測高很多。事後很多家長都希望繼續送到巴學園來,只可惜當時我還沒有能力開辦學校來長期幫助這些孩子。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讓孩子人品端正,孝親尊師,學有所成,可是有很多的父母因為各種限制的確沒有那個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於是一些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偏差,被定義為“壞孩子”。對於我這個兒童心理學家來說只要孩子在小學階段,父母願意配合的都是可以轉變的,而且成本是很低的,只要用孔子的“親教尊師,師教孝親”這個方法就可以實現。但如果進入初中階段,對我來說改變他也是非常吃力的,需要投入的成本就太高了,但也不是不可能,這需要脫離原生家庭,像孔子弟子那樣跟著孔子周遊列國遊學才行。

事實證明2500年孔子的教育方式仍然有效,原始儒家的教育是最符合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繼續研究和運用,將它發揚光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