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中西方繪畫色彩體系的差異,就是一場錯位的轉換和輪迴。”

" 《藝術穿越日記》第五問"

“中西方繪畫色彩體系的差異、轉換和輪迴”

中國繪畫主觀的色彩體系,是哲學孕育的孩子,象徵功能大於視覺功能。

“中西方繪畫色彩體系的差異,就是一場錯位的轉換和輪迴。”

在中國古代,色彩是禮儀等級和宗教制度的象徵。

西周時期的“五色體系”,由“赤、黃、青、白、黑”五個正色組成(類似於我們現在繪畫理論中的色彩三原色以及黑白兩色),是政治地位的象徵(大清朝的正黃旗、鑲黃旗也是按政治地位來設計的)。

從周朝開始,開始嚴格界定色彩的使用規則,以五正色為尊,間色為卑。歷朝歷代服飾雖然崇尚的顏色不同,但都是正色。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漢尚赤,唐尚黃,宗教祭祀也要嚴格選配相應的色彩。

“五色”同時對應著中國“五行”觀念,“金、木、水、火、土”對應“東、西、北、南、中”,顏色為東青(青龍)、西白(白虎)、南紅(朱雀)、北黑(玄武)、中黃(中央正色),一個與哲學聯絡的完美的中國色彩模式。

“以色貌色”,儒家思想主導下的“五彩彰施”

從魏晉到唐朝,是“筆“”彩”並重時期,和諧共贏的狀態。

“筆進彩退”,道家思想主導下的“墨分五色”

唐末之後,國力衰退,儒家入世的享樂主義思想被道家無為的出世哲學替代,加上草書的出現,水墨畫開始衝擊工筆重彩,從而直接促進了寫意畫的誕生。“墨分五色”取代了“五彩正色”,畫家的心態由開放轉為內省,色彩的政治象徵性轉向色彩的內在精神指向。

“中西方繪畫色彩體系的差異,就是一場錯位的轉換和輪迴。”

西方繪畫客觀的色彩體系,是科學技術的產物,模仿現實是為了掌控自然。

古典主義時期的“室內自然光色階段"

“中西方繪畫色彩體系的差異,就是一場錯位的轉換和輪迴。”

在古希臘時期,“藝術模仿自然”的理論已經出現。從線條到明暗,從外部輪廓到內部解剖,從明暗層次到空間透視,西方繪畫以素描為基點,創造了以“文藝復興”為代表的的藝術傳奇。

印象主義時期的“室外自然光色階段"

“中西方繪畫色彩體系的差異,就是一場錯位的轉換和輪迴。”

印象派時期對外光的繪畫實踐,得益於光學的發展和材料學的進步,補色的冷暖應用取代了固有色的明暗應用,畫家們也能夠方便攜大量的錫管顏料,走進自然進行即興的繪畫寫生,從而將明亮的外光系統帶入到繪畫創作。

現當代繪畫時期的“主觀表現階段"

因為照相機的發明,同時不滿足於印象派對短暫光影追求,畫家們開始追求繪畫的主觀表現。加上工業社會的矛盾和負面效應,導致社會開始出現空虛和不滿的情緒。也直接導致了近代哲學和思潮的誕生。薩特的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伯格森的直覺理論等。。。西方的客觀色彩理論逐漸走向主觀和多樣性。

中國繪畫的發展過程是從傳統走向現代,從主觀走向客觀。而西方繪畫正好反過來,是從外部客觀世界向內在精神世界迴歸的一個過程。

人類世界大不同,卻是殊途同歸。

中西方色彩體系的差別和變化,同人類其他方面的規律一樣,既是發展和轉換,也是迴圈和輪迴。

《我與一堵牆。。》面壁第81天

藝術·生活·行為

“中西方繪畫色彩體系的差異,就是一場錯位的轉換和輪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