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道林·格雷的畫像》——被美吞噬的人,他在陰溝裡

初識王爾德,是他的那句讓無數在晦暗中徘徊的人依然能堅信未來的名句:

“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再識王爾德,是他墓碑上那滿滿的少女之吻,只因他生前曾說過“少女的紅唇,是最好的墓誌銘”。

《道林·格雷的畫像》——被美吞噬的人,他在陰溝裡

在他的墓碑上,他被譽為“才子和戲劇家”。

觀王爾德的畫像,身材高大,有著一雙漂亮深邃的碧藍色雙眸,他的服飾那般華麗,眉目間充斥著滿滿的柔情與篤定。據說,他身高1米93,即使在白種人當中這個身高也很少見。他很喜歡天鵝絨之類華麗異常的服飾,配色配飾也十分大膽,比如會穿深紅色或紫羅蘭色的襯衫。帶孔雀藍寶石一樣的指環,穿著絲絨西裝和長筒襪,吸著金嘴紙菸,大搖大擺地在大學校園裡招搖過市。

《道林·格雷的畫像》——被美吞噬的人,他在陰溝裡

他說:“只有淺薄的人,才不根據外表來做判斷。”

這一切的一切,無不都在詮釋著他對於“唯美”的執念。

王爾德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取材豐富、涉獵面廣。有評論,有童話,有戲劇。

1881年發表作品《詩集》,被認為是英國唯美主義的代表性文獻。1891年的論文集《意圖》進一步闡述了他自己的美學觀點:追求和捍衛“純藝術”,“為藝術而藝術”,美和道德無關,也沒有功利主義價值,奠定了他唯美主義作家的地位。1895年,上映社會喜劇《認真的重要》獲得巨大成功,被認為是他最大的文學成就。

其他重要作品有童話故事《快樂王子》(1888),法文獨幕劇《莎樂美》(1893)以及散文作品《說謊的墮落》(1889)、《社會主義下的人的靈魂》(1891)、《裡丁監獄之歌》(1898)、《自深深處》(1925)等。

但是他的長篇小說只有一部,這是一部哥特式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1890)。

《道林·格雷的畫像》——被美吞噬的人,他在陰溝裡

如果說任何的藝術“源自生活而高於生活”,那《道林·格雷的畫像》更像是王爾德剖析自我的一部作品,他即是故事裡的某個人,他又不完全是故事裡的那個人。

《道林·格雷的畫像》的主要故事內容:

講述了一位擁有著“絕世容顏”的貴族年輕人“道林·格雷”,他不僅外形出眾,更難能可貴的是擁有著至純質樸的靈魂。

畫家巴茲爾在機緣下為他畫了一副畫像,畫家的朋友亨利勳爵,卻蠱惑道林·格雷向這幅畫許願:縱使年華易逝,就讓格雷自己永葆青春,而他所有因為歲月帶來的衰老、醜陋,以及他所犯的罪惡,通通由這幅畫像來承擔。

這看起來荒誕至極的一次許願,在格雷玩弄了一位年輕女演員的感情,導致女演員自殺身亡之後,一語成讖。畫像上的那個人,開始變得面部扭曲、邪惡。而格雷肉體的容貌卻沒有絲毫的變化。

自此,格雷開始了徹底的自我放縱,他無視道德約束,毫無剋制地放縱感官去享受,他吸食鴉片,無窮無盡尋找感官的刺激,愉悅的享受,不分道德好壞地體驗一切新奇事物。他讓自己成為話題的中心,他對自己說:“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議論更糟糕了,那就是沒有人議論你。”

而畫像上的他則是一天比一天猙獰,一天比一天面目可怖。

十八年之後,畫家巴茲爾找到格雷,不希望他繼續地沉迷於享樂,無所事事。也不希望他空有一副好看的皮囊,卻誤入歧途。

這反而激起了格雷滿心的怨恨,他認為自己變成如今這個樣子的一切原罪,始於畫家所做的那副畫像,盛怒之下,他殺死了畫家,並找來自己做化學家的朋友,讓畫家的屍體從此在世界上消失的無影無蹤。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往昔,格雷依舊在他貴族的圈子裡聲色犬馬,紙醉金迷。可那個自殺女演員的弟弟來複仇了,他巧舌如簧地躲了過去,但他的內心卻開始變得不平靜。

最後,尋仇的弟弟在他們貴族的一次狩獵活動中,死於非命。

這件事,成為了壓倒格格雷的最後一棵稻草,他被泯滅的那一點點良知甦醒了,他在醜陋不堪的自畫像前,回憶,懺悔,最終舉刀刺向了畫像。

第二天,人們在他那個一直藏有格雷畫像的閣樓裡,發現了胸膛插有刀子的,即衰老又醜陋的陌生者,格雷的畫像完好如初,依舊是格雷年少時模樣,只是在那個死去的老人手指上佩戴著一個被人們所熟識的戒指,由此判斷,那個死去的人,很有可能就是格雷。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可帶給人們的卻是無盡的思索。

1、“只有淺薄之人才不以貌取人”

莎士比亞曾說:“沒有德性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可是因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

王爾德所追尋的美,是純粹的美,這種存在於藝術本身的美,無關道德,沒有功利,在他的筆下,畫家巴茲爾只是想要完全的詮釋出道林·格雷的美,他無慾無求,只想要作品的完整與“天人合一”。所以,他一直想要自己的得意之作能夠公佈於眾,他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想要格雷將它的作品展示出來,正是對於“藝術之美”的執著。

而且在看到自己的畫作早已不是了當初的模樣,他的那種痛是最最真實的,他之所以苦苦的哀求道林·格雷不要再歧途裡迷失,更多地也是想要畫作的完整,“畫如其人”,這才是對藝術品最大的尊重。

再者,道林·格雷對於那個年輕女演員的欺騙的愛,也是源自“美”。

他第一次看到她時,她在小小的舞臺上熠熠生輝,他被這種“美”所折服,所吸引。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和她訂了婚,哪怕她連他真實的姓名都不得而知。

最後,又因為她在舞臺上的失誤與不完美,他就馬上拋棄了她,是的,在道林·格雷的世界裡,他不允許任何的不完美,他自己長的這般完美了,怎麼可能容忍與他相伴的人有著任何的瑕疵。

同樣地,這也正是王爾德所要追尋的“唯美”,這種對於“完美”的極致追求,是不應該摻雜其他雜念地,藝術就是藝術,因為純粹所以被很多人所向往,也可能因為它無法真正的存在,所以才更加的難能可貴。

2、“燙痛過的孩子仍然愛火”

道林·格雷的死,其實更像是一場靈魂的救贖與懺悔。他曾經經歷苦難,他雖出生在貴族家庭,可他從小便失去了父親,母親,他孤苦無依。

說到底,他這個人從一開始就是可悲的,即使有著再完美的容顏,那又怎樣,他不曾真正得到過愛。

雖然一開始的他起碼還有著一點點的善良與本真,也最終被世俗所影響的體無完膚。

他的沉淪,又何嘗不是為了躲避那讓人無法親近的真實社會。

他傷過人,可他也被更多地人所傷害,他出生在貴族圈裡,也註定了他不同與其他人的平凡人生。

他很想簡單地去愛,可他的出生,經歷,又不允許他去做這一切。

他是矛盾的,亦是可悲的。拋開他永不變化的完美容顏,他活的這般孤獨,又這般無奈。

他其實沒什麼多的選擇,他更像飛蛾,不斷地撲火,縱使自己遍體鱗傷。

最後,他死在了自己的不容忍之上,也死在了自己所忠於的那一點點良知上。

燙痛過的孩子,仍然愛火。只因心中曾有過這般那般的美好。

而現實中的王爾德也是這般,他曾經那般深情地喜歡著“波西”,縱然這份同性之愛,被當時很多人所不允許,不接受。

他其實完全有機會為自己爭辯,上訴,可他還是選擇了忠於“自己的感情。”

他在法庭上真情訴說,他希望他的愛情觀能被世俗所接受。

可他還是錯了,他面對的當時的社會,當時的價值觀,他當時的隨心與隨意,他說:“做自己生活的旁觀者,能逃離生活的痛苦。”

他並非看客,又怎能離開“業火”的灼燒。

3、“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過去總可以抹去,以悔恨、否認或遺忘,但未來是無法避免的。”

“每一個美好的事物背後總有一段悲劇。”

《道林·格雷的畫像》這部作品,之所以說是王爾德的自我剖析,因為他處處也體現著王爾德的人生,他同樣出身貴族世家,年少成名,在聖三一學院讀書時名聲大噪,可惜在那個年代裡,很多東西並不能遂他之願,一個他一生都為之追求的“美”最後也還是從他的人生中漸行漸遠。

道林·格雷這個人,更像是王爾德靈魂的化身,他始終在縱容慾望與自我約束間搖擺,他的肉體是自我的,可他的靈魂卻分離著,存在於畫像之上。

他的善,不允許他的每一次惡,可他的每一次惡,卻又反應在了他的畫像之上。他的美與他的靈魂無關,他的惡又似乎與他的肉體無關。

這一切就是這般糾結,矛盾,看似分離,卻又彼此間糾葛。

他並非絕對的惡,他也並非善類。

他於是醒悟,他的“善”,他的“道德”,他的“自我剋制”,不過只是他的另一種慾望和享受,用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滿足新鮮感和刺激感,是偽善,邪惡的慾念。

而真正的他,他的靈魂,永遠都會是那副醜陋的令人作嘔的嘴臉,無法改變。

他終於無法接受自己的靈魂,既然無法接受,那就毀滅,讓一切歸零,他刺向了畫像,也刺向了自己的靈魂。

命運,也許總是這般,一切美好稍縱即逝,哪個人的人生,不是充滿了無奈與遺憾。每個人不會有著無緣無故的愛,也絕對不會有著無緣無故的恨。古往今來,有太多的人,亦如道林·格雷,亦如王爾德一般,即使身在“陰溝”,也始終“仰望星空”。因為那片美好,才是每個人靈魂深處,最後的“淨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