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從“真假熟人”談拒絕與受惠背後的虧欠心

哲學的世界裡,事物都伴隨正反兩面一起出現。虧欠心理之下也是同理,若它的積極意義裡面看到的是知恩、付出償還,那麼消極意義裡用“物極必反”這個詞,我覺得尤為恰當。

01

拒絕背後的虧欠心理

談到虧欠心理,那就不得不要說一下“拒絕”,拒絕他人所帶來的虧欠感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已極度攀升。此處的他人又可分為“真假熟人”,“真假熟人”之分是一個相對新奇的概念,但在《圓桌派》中談中國式人際關係當中就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剖析,“真假熟人”並不牽強,我們對於二者是不盡相同的情感波動。

(1)若是要是給“真熟人”加上一個概念,大許就是與你的日常息息相關的同時與你的情感相接的人,可能是與你血緣相關的親人、交好甚深的朋友亦或是與你共事的夥伴。

在“真熟人”這樣的概念下,拒絕後的虧欠心理會尤為強烈。

一是基於你們所處的這層關係的特殊,二是基於我們本身對於這層關係的重視度。

有些關係是天生攜帶的,例如親戚之間的血緣關係;有些則是自己選擇的,比如侃侃而談的好友關係、互幫互助的同事關係。無論是本身攜帶還是後期選擇,特殊關係的存在都要求我們比與他們相關的常人相比,要做得更多、更好——或者可以說是更“仗義”。

這也是雙方認定的,所以拒絕背後的虧欠心理也就暗含我們的愧疚感。

重視的程度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對血緣的重視、對知己的重視。也可以說是珍惜,因為珍惜,所以會維護,我們會盡力避開影響彼此關係的不良因素。

這也是雙方認定的,所以拒絕背後的虧欠心理也就暗含我們的愧疚感。

(2)“假熟人”的存在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假熟人”更多是作為禮貌的存在,例如我們每天見面相視一笑、互相問候的鄰居,從前並不要好的同學,又或者是並無交集的同事。“假熟人”假就假在我們本身對這些關係的不確定性。

然而拒絕的虧欠心理在這些關係中也同樣受用,但是當你從前關係凡凡的老同學再度聯絡你,尋求幫助時;當你平時並不交際的同事,來找你幫他完成某項工作時。我們的第一感覺是:意外。

當我們拒絕時,依舊會產生虧欠心理。少了特殊關係的連線,自身的重視程度更談不上。

然而當偏差出現時——拒絕的出現,我們清楚它勢必會帶來弊端,卻又不知如何補救這是拒絕背後的虧欠心理也就暗含我們的無力感與懼怕。

然而當偏差出現時——拒絕的出現,我們清楚它勢必會帶來弊端,卻又不知如何補救這是拒絕背後的虧欠心理也就暗含我們的無力感與懼怕。

從“真假熟人”談拒絕與受惠背後的虧欠心

02

受惠背後的虧欠心理

“受惠”為何又會出現虧欠心理呢?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了。

(1) 同樣還是圍繞著“真假熟人”,假若按照前面的“真熟人”的劃分,那麼關於受惠產生的虧欠心理,一般認知應該是不會存在的。但其實若是一定放鬆這個範圍,除去至親,就是最大的限度了。

“真熟人”可以說是一種平衡,我們應當清楚,很多時候維繫這種關係的,是我們的等“價”交換獲得的平衡,這種“價”,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利益。這樣的說法似乎將本高尚的關係顯得低俗又功利了,

但是約翰·杜威曾經說過:“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讚美。”

只是我們一直都被“老好人效應”羈絆,我們太考慮別人的感受我,希望給人留下好的印象,而始終自我掙扎,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討好型人格”。

如此一來,我們不計較細節且維繫著大平衡,或許在特殊的關係下用受會並不恰當,但是一旦那種情況出現,虧欠心理自然隨著而來,心裡就會失衡。

(2) 我反倒覺得“假熟人”下受惠的虧欠心理相對簡單。單關係層面,在“假熟人”處的受惠,並不會涉及關係重大的事情,這樣所受的虧欠也不會覺得過大。再有因為關係並不特殊,對於自身虧欠心的彌補大多隻需走尋常禮數,無需考慮不到對方的諸多喜好。互幫互助、禮尚往來。

與拒絕不同,受惠在一定程度上帶給人的虧欠心理是更強烈的,畢竟我們很明顯地處於被動的一方。這個時候,無論是“真假熟人”我們都要注重“度”這個問題了,

曾經有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施惠給丈夫的朋友來到家中做客,丈夫和妻子說明當時受人恩惠難以回報,妻子指示種種方法給丈夫問是否足夠報恩,丈夫都說不能夠,最後妻子說:‘那你只能把他給殺了’。朋友聽到這後,落荒而逃。

“物極必反”,虧欠心理若是得當,那可以說是此人知恩善良;若是過激,那便極其容易催發各種消極情緒,適得其反。

從“真假熟人”談拒絕與受惠背後的虧欠心

03

虧欠心理使不得,我們應當如何正視?

只是我們一直都被“老好人效應”羈絆,我們太考慮別人的感受我,希望給人留下好的印象,而始終自我掙扎,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討好型人格”。

若是因為拒絕他人而感到虧欠,我們應當明白,首先拒絕是我們擁有的權利,倘若是理所不能及、甚是覺得不合理的請求,那麼拒絕也是理所當然。你很好,你在做自己。

若是因為受惠於別人而感到虧欠,那首先我應當恭喜你——你在別人眼中肯定是個很不錯的人,別人願意給予你幫助。你的良好作風與真誠品質值得你感受善意。

說我們害怕拒絕別人,不如說是我們本身更畏懼拒絕本身。在我們還未拒絕他人之前,我們就已經在腦海中將拒絕的惡果演變了種種可能,這是以自己的主觀為參照去看別人的心理投射。

無論我們如何壓制不住虧欠心,也不要太急於回報,那樣會顯得我們刻意又討好,反而會令對方反感。因為你的過於激烈的反應,會讓對方產生自己的行為只是為了你的報答,誤會你對他們人格有質疑。從而影響你們之間的交往。

說我們害怕拒絕別人,不如說是我們本身更畏懼拒絕本身。

從“真假熟人”談拒絕與受惠背後的虧欠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