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心理學:缺愛的你不要害怕,治癒自己,你將會無比的幸福和優秀

心理學:缺愛的你不要害怕,治癒自己,你將會無比的幸福和優秀

01

作家王朔曾在《致女兒書》裡寫到對父母的不滿: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

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成年後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對他們好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這段原生家庭的自我剖析,赤裸裸指出中國式親子關係的痛——缺愛。

即便是長大成名後收穫無數讚譽的王朔,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談起父母時,依舊忘不了自己遭受過的傷害。

“我父親打我時,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動。”

“我媽字典裡沒有愛這個字,那是她理解範圍之外的事,要一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

“母親老了,最怕的是我不管她,但我最需要她對我好時 ,她在哪裡?”

這些話,從“痞子文學”鼻祖王朔嘴裡說出來,可見一個人從小缺愛是多麼致命的頑疾。

你再成功,賺了再多的名與利,人到中年之際,念念不忘的是你從小受過的心理創傷,是你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你與父母之間只有義務和責任,沒有親密與愛。

如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陰影,就像一顆潛藏的毒瘤,若不從根部拔掉它,我們一輩子都沒辦法站在陽光下。

心理學:缺愛的你不要害怕,治癒自己,你將會無比的幸福和優秀

02

缺愛的人,較容易形成付出型人格,因在他們看來,只有透過不斷地滿足對方,才能把對方留在身邊,從深層理解,更具有控制慾。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即兩極分化現象。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裡有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如何治癒缺愛的人?你須明白愛的“馬太效應”,人們往往不會珍惜那些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包括愛。

所以,把那些對別人付出的關愛換成關愛自己,想想有多久沒鼓勵、安慰、擁抱過自己,有沒真正的瞭解、關心過最真實的自己。

去掌握一門專業技能,獲得一份行業榮耀,培養愉悅身心的興趣愛好,開始一項有趣的運動,甚至養一隻寵物,這些都能使你的快樂來源更多樣化。

更全面彌補過去愛的缺失,最好的辦法是燃起自己心中對愛的熱情。這像是一個在寒夜中久久獨坐的人,最好的驅寒辦法,是自己在原地升起一團火焰,而不是去祈禱,等待有一個路過的好心人,可以把火焰施捨給他。

心理學:缺愛的你不要害怕,治癒自己,你將會無比的幸福和優秀

03

呈現在大眾面前的董卿是滿腹經綸、知書達理、博學多才等標籤的人。但董卿背後的成長故事卻十分的辛酸,讓很多人心疼。

不讓女兒照鏡子、不讓媽媽給買新衣服、不能參加任何的社交活動。這是父親定下的標準。

一次放寒假,父親和自己說的三個字讓她印象深刻,那就是:對不起。在那一天董卿和自己的父親和解。

隨著自己的成長,董卿慢慢地理解父親的做法,但不代表父親對自己童年產生的負面影響就此消失。

董卿談起父親的嚴格教育對自己的性格產生的影響:“雖然我現在取得不錯的成就,但在很多時候自己還是常感到自卑。”

因從小就沒得到過他人的肯定,所以董卿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拼命地把每件事情做好,去贏得父親的誇獎。

董卿常說: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成長影響是不可估量。

我父親對我的嚴厲和苛刻超出了很多常人的想象。每當說道刺痛自己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時,不禁讓這個優雅淡定的女主持人落下眼淚。

心理學:缺愛的你不要害怕,治癒自己,你將會無比的幸福和優秀

04

從小缺愛的人怎麼治癒自己?

承認過去,直面陰影。

正視過去的傷害,能有效地增強未來抵抗潛在感情風險的“免疫力”。對那些曾經給你帶來傷害的過去,不要再逃避,和他們握手言和,再一一告別。

嘗試心理學的脫敏療法

系統脫敏療法又稱互動抑制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普創立和發展。這種方法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導致神經症焦慮、恐懼的情境,並透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

其中的真實生活脫敏法,主要特點是用造成恐懼反應的實際刺激物代替對它的想象;治療者陪伴著病人透過一系列令病人感到恐懼的情景,直到抵達原先最害怕的情景不再緊張為止。

同理,當你越是覺得和人相處總帶著一種莫名的緊張與抗拒,越是需要多多和人接觸,這是一種能幫助你快速接受、適應、消除負面感受的方法。

原諒傷害過你的人,放過你自己。

對那些鬱結於心的事,試著去探尋和理解背後的原因,如父母之間的對比,是希望能激勵你內心的衝勁,讓你飛得更高;父母對你的嚴厲,是對你更高的期待,希望你能有個更好的未來;因工作而疏忽的陪伴,是父母希望能給你更好的物質環境,在人生岔路時,你能有更多的底氣與選擇。

多給自己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

你和他人一樣,都有關注自身,追求美好事物的權力和能力。不要時刻提醒自己有個不幸的童年,也不要把自己的軟弱或逃避都歸結為“缺愛”。

不要刻意放大缺愛帶來的負面情緒,有時缺愛並不是一件壞事。

缺愛的人理性,在處理事物時比較冷靜、客觀。適當的缺愛能帶給你一定的緊張與鞭策,推動你不斷保持清醒,作出準確的判斷。

心理學:缺愛的你不要害怕,治癒自己,你將會無比的幸福和優秀

明白人生的主角是你自己。

不要對他人給予的救贖抱有過高的期待與幻想,從外在與內在提升自己,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強大,達到自我滿足。

自己給自己想要的,他人的填補應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不要過於依賴他人的施善。

在接受別人善意的同時提醒自己,沒有什麼付出是理所應當。這是他人的情分,不是本分,隨時能給,也隨時會被拿走,保持平常心。

在社交中掌握分寸感。

學著分辨他人對你的好,哪些只是社交場合的表面客套,哪些是朋友之間的真心。思考哪些“好”是你真正需要,不要別人一對你好,就立馬掏心掏肺地對別人。

很多事情必須你一個人親身經歷,別人只是過客。人生本是一段孤獨的旅程,能真正救贖你的只有你自己。

與其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留住一個人或一段感情上,不如更好的投資自己。

在日記本或手機備忘錄上記錄自己的成長與變化。大部分缺愛者的內心是自卑,長期的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為伴。

記錄自己的目標或變化。這種具有儀式感的行為,能讓你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每次改變、成長與突破,從而快速地增強自信,走出自卑的陰影。

給自己制定小目標,每次完成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提升自信。 用主觀自我價值的提升,去獲得安全感,這時的你,像一盞明燈,閃耀明亮,核心穩定,也就不會著急從外界尋求鼓勵。

心理學:缺愛的你不要害怕,治癒自己,你將會無比的幸福和優秀

05

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不易上手的藝術,一份獨立成熟而自足的愛,需經過思考和實踐的洗練。水到渠成的感情和不勞而獲而從容一生,是幾乎不能實現的神話。

重視伴侶的選擇,讓健康的愛,治癒傷痛。

和諧美好的親密關係是有治癒能力。對缺愛的人,若有一份健康美好的親密關係,無疑會治癒很多童年時的傷痛。

而對從小缺愛的人,本身就因缺愛而容易在關係中受傷,所以,缺愛的人更要在開始親密關係之前選擇好你的伴侶。

心理學:缺愛的你不要害怕,治癒自己,你將會無比的幸福和優秀

圖為網上下載,不妥聯刪。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煙雨懿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