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內心強大的人,都戒掉了這兩種“情緒”

內心強大的人,都戒掉了這兩種“情緒”

文/南山

《孫子兵法》中有言:

“將帥有五種致命弱點,其中一條,就是受不得侮辱,急躁暴怒。”

將帥如此,普通人亦然。

倘若

由著

情緒操控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才是最後的結局。

畢竟,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每個人都有自己揹負的壓力,也有不為人知的無奈,以及太多的身不由己。

可是面對這些時,要做的從來都不是紓解情緒,而是解決問題。

若是

由著

情緒發酵,孩子一邊哭鬧,領導一邊催促,意外不斷來臨,而自己只會哭的時候,自己的情緒感受只會越來越差。

戒掉情緒,從來都不是說一個人沒有發洩情緒的資格,只是在說總該學會適時控制情緒,學會治癒自己的負面情緒。

尤其是這兩種“情緒”,內心越是強大的人,越是不會沾染。

內心強大的人,都戒掉了這兩種“情緒”

對未來的焦慮

電影《湮滅》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因為恐懼,很多事人們都不會去嘗試。

好比原始社會里,原始人在沒有火把照明之前,晚上只會把自己封在山洞裡,黑夜對他們而言意味著無盡

危險,呆在洞裡才是在保全自己。

可也因為這一點,他們會失去捕獵的機會,因為很多動物都習慣在夜間行動,所以他們常常會捱餓很久。

而在

如今的生活裡,雖然有了燈光,消除了一些人對黑夜的恐懼,但不少人卻因為內心對未來的恐懼裹足不前,讓自己不斷退後。

就像有些人,在某個崗位上工作了三五年,發現沒有太大的上升空間後,就會因此焦慮,想要跳槽,卻不知道該幹什麼。

內心強大的人,都戒掉了這兩種“情緒”

若是找一份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工作,似乎又得重頭再來;若是持續現在的工作,似乎人生沒有出口;若是找一份和如今工作類似的工作,又覺得沒有意義;去一家同行業的大公司,又擔心別人不要自己。

在這種對未來的焦慮中,一個人只會按照原本的樣子一路前行,最終越來越焦慮,因為他缺的從來都不是機會,而是行動。

一個人只有行動了,才會知道未來會面對什麼,只有做出選擇了,才能知道自己的選擇到底對不對。

倘若只是站在原地焦慮,無非只是一種自我消耗。

等消耗到了最後,當自己一次次告訴自己不可以,一次次提醒自己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認命就成了最終的結果。

可是,有這樣的結果,是命運使然嗎?

其實不是,而是自己太過焦慮卻缺少了行動,這才只能一點點消耗掉自己的精力,讓自己沒有過好生活的能力。

內心強大的人,都戒掉了這兩種“情緒”

對小事的憤怒

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條蛇進入一家木工店,無意間碰到了鋸子,一氣之下它一口咬向鋸子,沒想到卻被鋸子割傷了嘴。

蛇以為這是鋸子在攻擊它,所以立刻用身體纏住了鋸子。

越纏越疼,越疼蛇越是想要征服鋸子,當它用盡了全身力氣的時候,自己被鋸子分成了好幾段。

也許蛇到最後也不知道,

根本不是鋸子弄傷的它,而是它的脾氣,它的不甘,將它引上了一條錯誤的路,這條路叫作自己和自己較勁。

因為這個故事,想起心理學中的“野馬結局效應”。

非洲草原上,經常會有馬匹力竭而亡,生物學家調查時才發現,引起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其實是馬兒自己。

當這些馬被吸血蝙蝠叮咬後,就會為了甩掉蝙蝠而不斷奔跑,直到自己力竭而亡。

內心強大的人,都戒掉了這兩種“情緒”

心理學家用“野馬結局效應”形容那些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都是如此。

當被別人差別對待時,當遇到不公時,當遭遇不順心的事時,總有人會大動肝火,因為這些事十分生氣。

而在生氣的過程中,自己會忘記自己的初心,會無法冷靜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到了最後,生活越來越差,結局也會越來越差。

與之不同的,是那些戒掉了憤怒的人,因為他們知道,憤怒除了讓事情變得更糟糕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沒有誰,真的能過上一帆風順的生活,也沒有誰永遠不會遭遇意外。

但那些能夠管控好自己脾氣,不因為一點小事而憤怒的人,不至於在憤怒中迷失自己,才能越過越好。

內心強大的人,都戒掉了這兩種“情緒”

《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大人們只是故作堅強去承擔重任,他們不是不疼,是在忍。”

第一次看時,覺得這就是成年之後的辛酸。

但當自己逐漸成熟後才明白,這不是辛酸,而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因為

很多事,只有能抗下去,才能熬過去。

反而是放不下,不願面對,總想找人生捷徑的時候,走來走去才會發現,這才是對自己的為難。

所以內心強大的人,早已經戒掉了焦慮和憤怒這兩種情緒。

畢竟,焦慮和憤怒除了會消耗自己的能量,擾亂自己的生活之外,沒有其他價值,人總該學會往前走,而不是呆在原地生悶氣,添憂慮。

—END—

今日話題:

對未來焦慮時,你會如何緩解這種焦慮?

歡迎留言,一起分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