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宸寰/作者

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似的經歷,在自己成人離家後,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近來,我的母親常常控訴我不給家裡打電話,每次都要他們給我打電話,在那一瞬間我感覺我的母親好像小孩似的。

從前是我需要寸步不離地呆在父母身邊,生活需要父母照顧,但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我越來越獨立,也不再需要父母的照顧時,

我發現從我對父母的依戀轉變成為了父母對我的依戀。

可能會有人說父母記掛自己的小孩,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確實,但是我母親是一個沒有什麼邊界意識的人,同樣也是控制慾很強的,從我上高中寄宿起我母親每天都有打電話到我們宿舍找我。

也許是因為母親曾經過度地管控,導致了

現在的我只想逃避,造成了“我逃,她追”的局面,同時我也能夠感受到她的無所適從和焦慮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2

成年人也會出現分離焦慮

提到分離焦慮,我們往往會想到襁褓中離開父母就哇哇大哭的嬰兒或是不願意上幼兒園而嚎啕大哭的小朋友。

但其實不只是孩子,許多成年人也會出現分離焦慮,在面對家人朋友的離開,不僅僅是生離死別,也許只是一次旅行、也許只是一次出差,他們都會表現出恐懼不安,依戀焦慮使他們害怕分離。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往往是兒時內心深處對分離的對映,他們的父母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就沒能處理好依戀關係,導致了成年後也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打破在一段關係中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局面,因為每經歷一次分離就意味著要重溫兒時面對分離的恐懼。

他們的需求依附於他人,唯有得到他人的愛與支援才能夠獲得安全感,而他人作為一個不穩定因素,有分離焦慮的往往需要不斷地要求他人向自己表忠心、給承諾。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相較於小孩面對分離的大哭大鬧,成年人對分離的焦慮往往表現得更加隱晦。

他們不會直接表達自己需要陪伴,卻會不斷討好身邊的人,希望自己被關注;他們害怕獨處,即使很難融入集體也不會一個人待著,不希望自己被拋棄被遺忘;他們會不斷試探身邊的人,來證明自己是被需要的。

他們看似很“作”,其實都是源自對分離的恐懼。

分離焦慮不僅會對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在工作學習中也會努力維持現狀而不敢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往往表現得缺乏挑戰精神,不敢冒險。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3

巨嬰式父母往往難以接受分離

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都表現出很強烈的控制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他們也很難真正放手,他們無法面對孩子越來越獨立,有自己的思想這個現實。

孩子一旦脫離控制,就覺得孩子叛逆了,就開始驚慌開始著急,這其實就是父母不願意接受分離不願意成長的表現。

分離和喪失有利於構建和認識自我,是每個人成長的必修課程。

在孩子開始忤逆父母時,父母最常說的是“你翅膀硬了,是嗎!”,這句話的憤怒之下充滿了壓迫、緊張、焦慮、恐慌的話,一方面父母一點也不希望孩子的翅膀硬了,他們不願意承認曾經那個處處需要自己照顧的孩子開始脫離自己;另一方面,他們不得不面對孩子終將長大終將離開自己的現實,所以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拴在自己身邊。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家長在心智的成長上是不如孩子快的,甚至會影響孩子心智的成熟。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對很多父母來說,自己的價值是來自於被孩子需要,所以他們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的那一天,這樣就相當於否定了自我價值,他們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全世界,這其實是不正確的。

中國的父母身上存在一個矛盾又怪異的現象,在孩子十八歲以前他們希望孩子不要長大,在自己規劃好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從對孩子的庇護中找到家長,而在孩子成年以後又迫不及待地把孩子推出去,好像孩子能在一夜之間就長大到足以面對人生的一切困難。

其實我認為父母的這一推極有可能是一次“試探”,當孩子想要縮回父母的羽翼下時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沒錯,孩子沒有自己就是不行,從而獲得對自我的認可,而當他們發現孩子自己能夠面對社會的考驗時,他們又開始惶惶不安害怕自己是不是不再被需要了。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4

如何解除過度依賴

不只是孩子需要學會分離,成年人同樣需要知道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分離,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不只有分離,還有喪失。

如果我們一直因為分離和失去而感到焦慮、恐懼,不僅會對生活帶來影響,還會給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創傷。

那麼我們要如何解除對一個人、一個事物、一個狀態的過度依賴呢?

行為上,在分離之初我們可以利用心理學中的中合效應去緩解自己的痛苦。

也就是說一個好朋友離開,那我們就去發展一個新的好朋友;從原來的行業中離開,那我們就去發展一個新的技能;低落的情緒能使我們逃避現實,但是我們必須要走出來,那我們就去找一個讓自己開心的狀態,不管是什麼樣的焦慮,動起來就是解決焦慮最好的辦法之一。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心理上,直面與正視自己害怕恐懼分離,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沒關係,分離就是成長”。

習慣獨處,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沉浸當中感受心流體驗,從而提升自我價值感,重新建立起基於自己的自信,而不是依附於他人認可的自信。

但是我也並不是說讓父母獨處去吧,不需要給他們關心和陪伴,只是由於曾經和父母的相處模式讓我覺得和他們太親近讓我非常不舒服不知所措,他們的轉變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而我也在透過自己的方式達到折中的結果。

同時由於兒時的經歷,我在處理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也經常會有分離焦慮,甚至表現得比我母親更加過分。

從這篇文章起,讓我們都好好在生活中去學習關於分離的人生課程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