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悲傷情緒有助於個人心理狀態趨向於成熟化

悲傷是我們所能經歷的最踏實的痛苦情緒,它可以在意外中帶來極大的傷害,也可能緊纏你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

而更糟的是,根據醫生研究指出,它還可能大舉破壞我們的免疫系統,使我們毫無防衛地面對各種身體疾病——包括癌症和關節炎。

但儘管它造成那麼多“悲傷”,但像

羅斯

博士這樣的專家,仍不斷向我們保證,那只是種自然且康的情緒。

《踢掉壓力習慣》一書的作者杜貝辛博士說:“悲傷是從失落的痛苦中痊癒的過程,就像傷口上的疤一樣,自然而且可以預知,同時也像疤長成過程中的癢一樣,是痊癒的過程。”為何這種痊癒過程常被當成傷害?

悲傷情緒有助於個人心理狀態趨向於成熟化

顯然在我們有所失時,心態上有許多關鍵,這裡的兇手是“恐懼”,而不是悲傷。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和心愛人的死亡)使我們僵化到否定悲傷的地步,而這種否定或壓抑,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不幸的是,支持者通常也不贊成情緒完全表達出來。

好意的親戚要我們“堅強些”,“別哭”,神父則確認天堂的存在,使我們更沒有理由悲傷了。醫生則在開始就給你服用鎮定劑或振奮劑-不管有沒有需要。

這都是常見的安慰技巧,就效果上而言,阻礙了自然的悲傷過程,而如此只是傷害多而助益少。尊重你的感受“我們不悲傷的話,就變成麻木不仁。”

南伊利諾大學醫學院末期病人研究權威及心理學教授大衛遜表示:“我們得先認清自己的感受,才可能從失落中復元,向前進。”

大衛遜醫生還出版過《與死同生》和《瞭解悲哀》兩書,他認為悲傷、愧疚、怒氣、沮喪、寂寞、害怕、焦慮和丟臉都是痛苦的正常情緒,需要誠實公開說出來。“別以為自己是個負擔一沒人願意聽你說。

悲傷情緒有助於個人心理狀態趨向於成熟化

只有一再重複我們的事,才能理清事情經過和我們真正的感覺,透過此,我們能接受失落的事實,繼續生活下去。”他還說,哭泣也是健康的發洩管道。

眼淚可將在情緒激動時產生的毒素排出體外,這可能是我們哭過會覺得舒服些的原因。

從悲傷到治癒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當然時間長短因人因環境而不同。

大衛遜博士對1200位服喪者的調查研究顯示,一般的

復原

時間在18到24個月之間。但,他還警告,在事事講求效率的今天,慢慢來一-不管做飯、工作或痊癒都很困難。

大衛遜博士說:“在傳統中有人服喪,他的責任便減輕,因此儀式中鄰人會帶食物到喪家。但現代我們對工作的觀念改變了,價值觀也不同,如果某人在一段時間不事生產或產量減少,社會便令他自覺毫無價值。”

因此,我們身為社會一

分子

,該更體諒些,我們個人則得較有耐心些;悲傷是需要時間的,沒辦法縮短期限,但是你若好好照顧自己,也許可稍減其強度。

杜貝辛醫生如此描述:“放得開的勇氣,肯定能痊癒的信心,以及重新投人生活的意願。”專家們也同意,養成這種健康心態,最好在大難臨頭之前就有這些適應技巧。

悲傷情緒有助於個人心理狀態趨向於成熟化

將每天的生活當作練習悲傷技巧的機會,就較能禁得起嚴重的打擊。本章以下談的均是失落的預備情緒,是由擔任加州學院老師及各醫院、收容所講師的克萊所寫的。

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有死的機會,但卻有許多人視死為禁忌,不敢談論它。

性和死亡是人們最不能自在討論的兩個題目,過去十年來,“如何”的性書已夠豐富了,不僅開啟這主題的大門,也足以使同是禁忌的題材能夠從黑中走出來了。

當然,死亡一向有“髒字眼”之稱並不令人驚訝,從成長初期,這字眼就是我們迷惑的根源,我們聽見爸爸的電池在車裡“快死了”,但明天車子又上路了,我們在電視上看見牛仔被槍殺死亡,但不一會兒又活生生出現在另一個節目中。

隨著我們的成長,對死亡的迷惑依然沒改變。以往真假死亡令我們困惑的電視,現在在每個廣告中強調的是永遠年輕。

而同時,我們的末期病人被送到醫院等死,老年人被送往“安養之家”,我們還嘲笑自己用“安養”的字眼;我們的死者只有喪禮主持人摸他,而我們這些活人則以付錢給花店代為獻上寫了名字的花來表達死者對你有多重要。

悲傷情緒有助於個人心理狀態趨向於成熟化

連“壽險”都是反面的,我們怎麼努力,都不能保證活下去,而終身壽險的是死了才付,難道不該稱為“死亡險”嗎?由於庫伯勒羅絲醫生,我們才開始正視死亡,瞭解走出生命和走入生命一樣重要。

我想我們還沒了解,生活的每一刻都是為死亡做準備。

例如,整個老化過程,就是失去青春和身體上的自己。老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從受孕起,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就經歷生/長/死的過程。

我們只是持續進行的一部分,在中年時才慢慢注意到身體的變化;體力不再如昔,面板開始皺起來,筋骨也不靈活了。中年時,我們開始慢下來,為老年做準備,也為最終的死亡做準備。

也許自然故意強迫我們減速,使我們有機會注意到過去忽略的東西。小失落,大啟示我們有長期老化過程為死亡做預備,也有每天生活中的失落為失去生命做準備,我們日常的大多是小死,但有些是大死。

世界中充斥著發不動的車、破裂的關係、未完成的工作、放錯位置的物品、經濟困境、以及失去獨立,這一切,不管我們知不知道,都是為最終死亡做準備,每件事都讓我們經歷了一點死亡。

悲傷情緒有助於個人心理狀態趨向於成熟化

我們處理怒氣、愧疚、不耐煩,以及接受這些日常死亡,就是預演我們處理身體末日來臨的方法。庫伯勒

羅斯

醫生在《論死亡》一書中,談到著名的死亡五步驟-否認、生氣、討價、沮喪和接受。

這也是生活的五步驟。例如,在約會中放我們的鴿子的人,就使我們經歷了和邁向死亡一樣的步驟。最初我們對別人爽約可能會生氣,接著可能和自己討價還價說,如果昨晚再打次電話提醒她,大概就不會這樣了。

最初我們可能完全否認這項事實,假裝約會不在今天,或者因而沮喪不已,這天就泡湯了。

我們可以被這情況卡住,沉溺於失落感和憤怒之中,或者算了。每一次的“小死”均能幫助我們成長。

我們接受被放鴿子的事實,並從中學

啟示,也許是不再和那人約會,也許瞭解他不可靠。我們不僅注意到的約會常約不成,還注意到桌子一翻,我們就生氣了,也許我們更氣自己,為何定下此約,又為何不早些提醒他一次。

我們可能從此事件中學到:我們愈成長,否定的事愈多,或我們永遠沒辦法圓滿解決,或生活中處處充斥“只要”“只要我先打電話”,“只要我沒和他約”,“只要生活的事實是有人爽我約了,我沒辦法如願以償。

悲傷情緒有助於個人心理狀態趨向於成熟化

我們可以卡在垂死的四階段-否認、生氣、討價、沮喪的任一階段,或是繼續我們的生活。

我們有過機會,如何利用操之在我們,可以看清自己身在何處,找出需要改變之處,讓老方法死去,繼續向前進。

我們可以到達接受的階段,視每一失落,每一死亡,為另一成長,為另一新生的機會、期待在必定死亡之後才有的新生和成長。可以記下生活的形態,在下一次加以變化,進而將新情境視為成長的機會。

被放鴿子之後,可以另外約人,或者自己前往,或是做些原來已被耽擱的事。即使是財務週轉不靈,雖然沒那麼急迫,也可以是死亡的預備。

首先,基金減少,只好削減多餘的慾望,買得少些,消費少些,就有機會注重內在,不去專注於物質世界,也許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

其次,我們接近死亡時,對肉體周遭一切較不在乎,錢少些能改變我們的意識,為即將面對的死亡做準備。財務困難看起來的確像一大負擔,但卻能使我們更靠近自己的生和死。

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就會想起巴哈在《幻象》書中所寫的一段話,他說:“任何麻煩都會附隨禮物給你,你會找麻煩,因為你想要他們帶來的禮物。”

悲傷情緒有助於個人心理狀態趨向於成熟化

我們“日常的死”即是禮物,讓我們有機會探索每天的式及生活的走向。

身體老化的每一改變,雖然常無法立刻察覺,但仍是一種失落。

我們走的路,可能因學會認識每一朵花、每一棵樹和草,而為我們開啟新視野,也許還能使我們成為鄰近建築和歷史的專家。即使性衝動不再,也能使我們體會以無性的方式表達熱情的新驚奇。

每次失落什麼,就有機會獲得新的東西,生活的每次死亡都是一次全新開始的金色機會。失去親密的人或失去關係也提供同樣的機會,一旦能透過悲傷過程和我們的生氣、沮喪、否認及討價階段,我們就能以更完滿的生命感填補失落的空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