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晚上睡不著覺的王安石,醒來寫了這麼一首詩,貼近生活,千古流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於熙寧二年(1069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晚上睡不著覺的王安石,醒來寫了這麼一首詩,貼近生活,千古流傳

有這樣一個故事:王安石年輕時赴京趕考,半路上遇見一富戶人家在對詩選婿,難住了許多人。他細一打聽,這上聯是小姐出的:“天連碧樹春滋雨,雨滋春樹碧連天。”求對下聯。王安石略一思索,對出下聯:“地滿紅香花連風,風連花香紅滿地。”眾人齊聲稱好。於是,王安石約定科考後完婚。巧的是,考場上收畢試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題:“地滿紅香花連風,風連花香紅滿地。”求對上聯。王安石靈機一動,對道:“天連碧樹春滋雨,雨滋春樹碧連天。”主考官聞言大喜,十分讚賞。不久,王安石與小姐舉行婚禮,正進行時,傳來王安石高中狀元的訊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興奮,親自下廚房烹飪菜餚,招待賀喜的四親八鄰。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別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塊肉上都刻著個喜喜字。眾人越吃越愛吃,邊吃邊誇新郎精湛的烹飪技藝。

晚上睡不著覺的王安石,醒來寫了這麼一首詩,貼近生活,千古流傳

王安石有這樣出色的成績,一來是自己“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二來是自己長期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使他的文章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色彩,可當時宋代的文風十分浮華不實,王安石十分不贊同這種浮華的文風,“始有移風易俗之志。”正是有了這樣遠大的志向,才奠定了王安石在文壇上的卓越地位,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積極倡導變法,可惜最終因為觸及保守派的利益,這場變法失敗了。

晚上睡不著覺的王安石,醒來寫了這麼一首詩,貼近生活,千古流傳

好了,今天我們來讀一讀這首詩:

《葛溪驛》

宋代: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譯文:一鉤殘月掛在天空,使得夜色昏暗,漫長黑夜中,漏聲正在滴答;油燈忽明忽暗地照著我的床。

體弱多病總是最早感覺到風霜的寒意,夢中回到了家鄉,不覺遠隔千山萬水,道路漫漫。

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只覺一片孤寂淒涼。

那悽切的鳴蟬聲傳入耳中,讓人心煩意亂;它緊抱著蕭疏的梧桐樹,樹上的葉子已經半黃。

晚上睡不著覺的王安石,醒來寫了這麼一首詩,貼近生活,千古流傳

註釋:王安石是個愛國主義者。他自涉足仕途以後,對人民的貧困,國力的虛耗,政治上的種種積弊步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希望透過改革來解決社會危機,可是改革步履維艱,保守派的極力反對加上改革派內部的分裂,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失敗了。在這種背景下,王安石寫了這首詩。

王安石傳

梁啟超

歷史傳記

免費閱讀

這首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淒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加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晚上睡不著覺的王安石,醒來寫了這麼一首詩,貼近生活,千古流傳

詩人選擇缺月、孤燈、風露、鳴蟬、疏桐等衰殘的景象構成淒涼的秋景和孤寂的旅況,襯托出抱病的行人羈旅獨苦的處境和心情,抒寫了詩人強烈的憂國憂家的感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