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精品】生死之間,只有這樣的感悟,才能讓你感受到生死相依的美好

【精品】生死之間,只有這樣的感悟,才能讓你感受到生死相依的美好

引言

生和死是無法挽回地,唯有享受其間的一段時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對托出生命的光彩。——桑塔亞那

死亡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一個新生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伴隨而來的是他的哭啼聲以及周圍人的歡聲笑語,而在經過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最終帶著遺憾或者滿足離開人世,因為對於人生領悟的不同,所以每個人在臨終之際會有不同的感悟,不過無論哪種情況搬出來的總是自己親朋好友的痛哭之聲,也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會感嘆人類之渺小時間之短暫。

【精品】生死之間,只有這樣的感悟,才能讓你感受到生死相依的美好

許多經歷過生死離別的人會對有些事情十分的好奇,那就是為何人的死後會停屍三天,最後才將其埋葬,停屍三天在入葬並不僅僅只是現在才出現的,這種習俗起源很早,卻不知從何時開始的,很多人認為這是古人的愚昧,因封建思想作祟,才出現了這樣的習俗,只是倘若對歷史以及現代技術有所瞭解的人,便會發現,其中並不僅僅只是古人的迷信作祟,更多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古代的葬禮制度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死者為大是一個傳承了數千年之久的習俗,即便是時至今日,國人對於這個習俗也十分的認同,因此古代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喪禮制度,雖然各個地方有著不一樣的風俗習慣,不過喪禮制度整體上都殊途同歸,而大致基本就分為入殮——殯——奔喪這三個環節入境是嗯,很多人都十分熟悉這個環節,並且很多現在的影視劇當中,也是以這個環節為原型拍攝成影視劇,讓觀眾進行了解,而入殮這個環境當中也有一個專門的職業,叫做入殮師,其簡而言之就是做屍體處理的工作,在入殮之前,入殮師會仔細的檢查一下屍體,最後確定屍體是否真的已經沒有了氣息。

【精品】生死之間,只有這樣的感悟,才能讓你感受到生死相依的美好

只有在確定屍體斷氣之後,才會進行下一步的工作,比如幫死者整理面容,整理衣物,讓死者體體面面地離開這個世界,最後將其放入棺材之中,然後不過入殮師在入殮之時並不僅僅只是幫死者整理面容這些簡單的工作,他們在入殮的時候會在死者的嘴裡放一些米粒之類的東西,古人將這些稱之為“飯含”,若死者家中較為富裕的話,也會在嘴裡放入價值連城的寶貝,比如說慈禧太后入葬之時,嘴裡就放了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也是這顆夜明珠,讓很多盜墓賊都惦記上了她的墓穴,除了在嘴裡放一些米粒之外,還會

在死者的臉上蓋上一層黃布

,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主要還源於民間的一個傳聞。

死後臉上會蓋上黃紙

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已,故以其旗識之。——《禮記·檀弓下》

古代越王勾踐敗於吳王,被囚禁於牢籠之中,而當時越王勾踐在牢籠中表現得忍辱負重,讓吳王認為他沒有了造反之心,因此吳王的一個手下便建議將其放掉,只是吳王的另一個手下伍子胥,卻認為越王是一個心機頗深的人,萬萬不可將其放掉,只是當時吳王沒有聽取此人的意見,反而認為其擾亂軍心將其斬殺,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終於將吳王打敗,也是這時候吳王才明白當時伍子胥的良心用苦,他覺得自己無顏面對伍子胥,於是便告訴手下,在他死後往臉上蓋上一個黃布,這個方法被民間得知之後,紛紛模仿,這個習俗也就這樣被流傳了下來,除了這個傳聞以外,用黃紙將死者的臉蓋住。

【精品】生死之間,只有這樣的感悟,才能讓你感受到生死相依的美好

還有一個好處便是如果死者還有有呼吸的話,因為黃紙極輕的緣故,在呼吸的作用下會出現浮動,這樣親人看到黃紙以後,也能判斷出親人是否已經離去,避免造成一些遺憾之事發生,之後便是葬了,這個環節在不同的地方是存在一定的區別的,不過總歸還是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死者死後可以保佑其後代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最後一個環節奔喪,就是讓一些身處異鄉的親朋好友過來,看死者的最後一眼,不過此刻的死者大部分的臉上都已被黃紙蓋上,許多人很因為害怕的緣故不會揭開黃紙去檢視死者的最後一面,不過還有一些感情深厚的人,會特意掀開臉上的黃紙,檢視死者是否已經安息,而當這三個環節完成之後,便是封棺下葬,讓死者入土為安完成人生的最後一程。

【精品】生死之間,只有這樣的感悟,才能讓你感受到生死相依的美好

停屍三天的原因並不是迷信

瞭解完古代喪禮制度的三個環節之後,許多人或許就能夠明白,其中為何古人會有人死之後停屍3天的習俗,一方面是想讓身在千里之外的親朋好友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看到死者的最後一面,在滿足嗯,我親親的心願之時,也能讓死者安心地做最後的一程,除此以外,停食三天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便是為了,防止出現假死的情況,在古代判斷死者是否真的斷氣,更多的是以肉眼和經驗去判斷,而這樣就會導致很大的誤差,尤其是古代醫療科技水平並不是特別發達,

如果僅僅用肉眼去判斷死者是否死去,在很多情況下,會讓人遺憾終生。

【精品】生死之間,只有這樣的感悟,才能讓你感受到生死相依的美好

古時有一個秀才因為家中母雞丟失,老母親因此昏倒在樹下,他的幾個孩子發現母親昏倒之時,便誤以為此時老人已經沒了氣息,並將其進行了埋葬,老人之後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處在了棺材之中,就這樣老人被活活悶死,兒子也是悔不當初,這個傳聞在後世流傳甚廣,也讓古人認識到僅僅透過肉眼,是無法判斷出人是否真的死亡,於是便有了

停屍三天這個習俗,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另一方面還是希望出現奇蹟,讓逝去之人起死回生。

尊重文化,尊重習俗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這項習俗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更多的還是人們希望死者在三天之後可以奇蹟般地復活,繼續與親人共享這個美好的世界,在當下醫療技術如此發達的現在,相比於古代對死亡的判斷,如今的醫療水平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很少會出現判斷失誤的情況,只是即便如此這些習俗一樣保留了下來並且傳承至今,諸如這樣的習俗,在各個民族之間還有許多被傳承到了現在。

【精品】生死之間,只有這樣的感悟,才能讓你感受到生死相依的美好

這些習俗有很多不被外人所不理解,於是他們將其稱之為迷信,然而如果真的是一個愚昧的習俗,在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之後,依然能夠傳承下來,本身就說明這個習俗是有一定的研究性的,那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古代醫療技術水平如此落後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想到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當時所遇到的諸多問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十分強大。

引用文獻:

《師說》

《禮記·檀弓下》

《桑塔亞那語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