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站在《聊齋志異》背後的神秘文壇大佬“王阮亭”到底是誰?

作者:劉永

站在《聊齋志異》背後的神秘文壇大佬“王阮亭”到底是誰?

(蒲松林)

閒時翻閱《聊齋志異》,偶然間讀到《蔣太史》一篇,說的是一位叫蔣超的官員,多次做夢,回憶起自己的前生是來自峨眉山的僧人。於是他幡然醒悟,決心跳出紅塵,官也不當了,毅然拋家棄子,真的跑到四川峨眉山去出家為僧。蔣超臨死之前,還題詩一首:“翛然猿鶴自來親,老衲無端墮業塵。”云云。

有趣的是,在這則故事的末尾,錄有王阮亭先生的點評,說他在朝廷為官時就認識這位蔣太史;後來自己入蜀典試公幹,也聽說了關於蔣超在四川出家為僧的傳聞。而且當時蔣太史還曾經從峨眉山親筆寫信告訴王阮亭,說他的前世就是這裡的僧人。評論後面,王阮亭還抄錄了一首自己悼念蔣太史的詩歌。查資料得知,這位“王阮亭”原來就是在清初政壇和文壇都赫赫有名的大學問家、詩人王士禛。

王士禛的評點不但證實了蒲松齡聊齋故事的真實性,更增添了聊齋故事的神秘感。由此可見《聊齋志異》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鬼話連篇,它同樣反映了真實的社會生活,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正如魯迅先生評論《聊齋志異》所說:“以傳奇法,而以志怪”、“出於幻域,頓入人間”。蒲松齡用精妙的小說筆法記述了眾多狐鬼神怪的故事,神奇瑰麗,膾炙人口,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王。

細想當時,蒲松齡不過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鄉村教師,而王士禛是朝廷顯貴、文壇領袖,二人身份地位懸殊,他們又是如何相識相知、交匯到一起的呢?

站在《聊齋志異》背後的神秘文壇大佬“王阮亭”到底是誰?

一、蒲松齡和王士禛的友誼

蒲松齡和王士禛年齡相仿,都是山東人。蒲松齡的生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王士禛老家在山東新城(今淄博市桓臺縣),兩地相隔不過百里。王士禛出生名門望族,先祖王象乾是明朝的布政使,萬曆皇帝下旨在王象乾的家鄉為他修建了“四世宮保坊”,以示表彰。

明清之際近百年間,王氏家族人才輩出,世代為官,在齊魯地區聲名顯赫。王士禛於順治十五年(1658)中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從一品。在文學詩歌領域,他更是創立了“神韻說”,門徒眾多,成為當時的文壇盟主。真可謂是順風順水,人生贏家。

相比之下,蒲松齡的人生歷程就沒有王士禛那麼幸運了。順治十五年(1658),十九歲的蒲松齡參加科考,連奪縣、府、道第一名,獲取了秀才的身份。然而,自此以後,命運似乎在故意和蒲松齡開玩笑。

他接連多次參加科考,竟然次次都名落孫山。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冬天,已經72歲高齡的蒲松齡,還在冒著嚴寒,走進了青州試院的大門,參加貢生的選拔考試。最終他只獲得了個“歲貢生”的虛名,這還是朝廷按例贈與安慰他的。說起蒲松齡的科舉之路,實在令人心酸。

站在《聊齋志異》背後的神秘文壇大佬“王阮亭”到底是誰?

科考連連失意,窮困潦倒的蒲松齡只能靠替人“坐館”,當家庭教師為生。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齡已經年逾不惑。他來到退休官員畢際有的家中擔任“西賓”(私塾教師),這才結束了長期四處漂泊不定的生活。

畢際有對蒲松齡十分尊重、信賴,除教書之外,還委託蒲松齡代筆書信,迎來送往,辦理了不少家務事。蒲松齡儼然成為了畢家的家臣。因為這層關係,蒲松齡才得以結識了朝廷高官、“一代詩宗”王士禛。

畢、王兩家在山東當地都是豪門望族,門當戶對,兩家有三、四世姻親之好,相互之間走動頻繁。康熙二十六年(1687)王士禛利用公務之便,順道前往西鋪村,看望親友畢際有、畢世持等人。作為畢家西賓的蒲松齡自然是全程陪同,二人一見如故,成為了詩文好友。

站在《聊齋志異》背後的神秘文壇大佬“王阮亭”到底是誰?

二、王士禛對《聊齋志異》的點評

蒲松齡科場失意,辛辛苦苦地在鄉間當著家庭教師。雖說功名無望,卻改不了文人喜愛舞文弄墨的本性,長年累月筆耕不止。他把自己的一腔憂憤發於筆端,對黑暗的現實發出了淒厲的控訴。當然,直書胸臆是要有所顧忌的,蒲松齡也只能藉助書寫鬼神亂語以消胸中塊壘,這就是《聊齋志異》的起源。

傳說,業餘時間,蒲松齡常常在瓜棚柳下,擺茶迎客,與過往行人擺談閒聊,然後把他們講述的神仙鬼怪故事記錄下來,集結成冊。這些小說故事文章,漸漸在他的朋友圈中,傳抄流傳,也得到了一些文友們的高度評價。

王士禛雖是正統的文人士大夫,一本正經,不過他也有蒐集野史逸聞、撰寫筆記小說的愛好,他和蒲松齡可謂志趣相投,難怪會一見如故了。王士禛撰寫有筆記《池北偶談》,記錄了許多逸聞趣事。我們對比閱讀《池北偶談》、《聊齋志異》,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條內容相似的記載,例如《林四娘》《蔣太史》等篇目。

站在《聊齋志異》背後的神秘文壇大佬“王阮亭”到底是誰?

王士禛還直接把《聊齋志異》中的《五羖大夫》《妾擊賊》《張貢士》《赤字》《小獵犬》等5篇文章稍加改動,放到《池北偶談》中。在《小獵犬》文末,他還寫道:“事見蒲秀才《聊齋志異》”。可見他對《聊齋志異》的喜愛。

實際上,

王士禛是評點《聊齋志異》的第一人

。他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前後和康熙四十年(1701)兩次為蒲松齡的文章作評。王士禛對《聊齋志異》書中大約36處題寫了批註。這些批註原來寫在王士禛與蒲松齡往來的信箋上,並註明了篇目。現在出版的《聊齋志異》中的“王阮亭先生曰”,是蒲松齡自己重新謄寫稿件時新增到文章篇後的。

根據王培荀的《鄉園憶舊錄》記載:“《誌異》未盡脫稿時,王漁洋先生(王士禛)按篇索閱。每閱一篇寄還,按名再索,來往書札,餘俱見之”。可見王士禛時常與蒲松齡書信往來,交流創作心得,相互鼓勵,對《聊齋志異》的完稿起到了促進作用。

站在《聊齋志異》背後的神秘文壇大佬“王阮亭”到底是誰?

三、蒲松齡撰寫《聊齋志異》留下的遺憾

《聊齋志異》起初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蒲松齡生前沒有能夠看到自己的著作《聊齋志異》出版發行,這無疑是他撰寫《聊齋志異》之後留下的最大遺憾。蒲松齡將《聊齋》稿本寄給王士禛,並附信《與王司寇阮亭先生》,委婉地表示,希望王士禛能為《聊齋》作序,幫助書籍出版發行。然而,王士禛卻回信婉拒了蒲松齡的請求。

在王士禛的著作《蠶尾集》中,有《戲書蒲生聊齋志異卷後》詩一首,雲:“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王士禛對《聊齋志異》給予了高度評價。他之所以沒有答應為《聊齋》作序,大概是為了避嫌,害怕因此影響了自己的聲譽。因為當時的朝廷明令禁止傳播小說之類傷風敗俗的浮豔文章,社會輿論也瞧不起那些離經叛道的小說作家。

蒲松齡收到王士禛的題詩後,以《次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見贈》回贈王士禛,詩云:“誌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他感謝王士禛對自己的理解、支援。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官黃州時,曾經藉助擺談鬼故事來放鬆心情,排遣政治遭遇帶來的苦悶,即所謂“姑妄言之”。

站在《聊齋志異》背後的神秘文壇大佬“王阮亭”到底是誰?

蒲松齡也是因為不得志,只能藉助描繪鬼故事來排遣心中的憤悶。他埋頭勤奮著述,自稱“異史氏”,立志要為鬼神立傳,進而譜寫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並自作點評。真是“十年辛苦不尋常”,蒲松齡終於撰寫出《聊齋志異》一書,可惜他就是熬白了頭,也還是得不到社會的肯定、承認。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記載了許多以家鄉山東青州、益都、臨淄、博興、安丘、新城、諸城等地為背景的鬼怪傳說,有幾篇還記敘了發生在王士禛家族中的一些傳聞軼事,如《齕石》《廟鬼》《四十千》《王司馬》等小說。其中的人物有王士禛的父親王欽文,有王士禛的先祖王象乾,有王士禛家的管家僕人。

這些真名實姓,有板有眼,更加增加了聊齋故事的真實感。好在王士禛理解蒲松齡的良苦用心,並不認為這些實名記載侵犯了自己家族的名譽權,“姑妄言之妄聽之”。知音相逢,會心一笑,由此也可以證實二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乾隆三十一年(1766)《聊齋志異》終於得以刻印出版,一時間風行天下。《聊齋志異》得到了中國廣大老百姓的喜愛,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後來《聊齋志異》還走出國門,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發行,讓蒲松齡贏得了世界聲譽。蒲松齡生前曾經感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他如果知道自己生後獲得的巨大榮譽成就,應該可以含笑於九泉了。

站在《聊齋志異》背後的神秘文壇大佬“王阮亭”到底是誰?

【作者簡介】劉永,四川綿陽人,現為公務員,愛好文史寫作,有《文同評傳》等書籍出版。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無情最是帝王家:談皇子們的悲哀

聊聊晚清四大名臣:只是將一生報國的四人,並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