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人生劇本

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人生劇本

《原生家庭》這本書是蘇珊·福沃德與克雷格·巴克共同撰寫的一本心理學範疇的書。 近幾年來,原生家庭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詞彙。所謂原生家庭,是指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結婚、建立一個新家之前的這段家庭生活,通俗的說就是父母的家。

1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會持續一生的。因為孩子在未成年之前,由於沒有自主生活能力,外界認知還不完善,處於生存的本能,必須依靠父母,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長久以往就會把家長的生活模式不自覺的帶到了自己成年後的生活中,並且自己還完全感知不到,也不會改正,而會覺得理所當然,容易給自己今後的小家庭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某些變故改變一些,但效果甚微,而想要徹底的改變,則需要及其強大的意志力。

有句話說過:

好的童年可以治癒一個人的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一個人的一生來治癒。

但是很多人並不能意識到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到底如何。

2

有幾種模式的有毒原生家庭,是會給孩子帶來終身傷害的。

第一種,過度神化的父母。

中國人老話說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是真的嗎?

在中國,有的家庭封建思想很重,極其重男輕女。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就是一個典型,因為是個女孩兒,媽媽特別不喜歡她,儘管她學習特別好,還是被媽媽嫌棄,各個方面都和哥哥有差異,尤其在教育方面,遭遇到了不平等待遇。這給了蘇明玉一個非常大的創傷,她認為父母不愛她,導致她從小就倔犟而叛逆。幸虧明玉努力,不斷學習,終於原諒了她的父母,進行了自我救贖。

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人生劇本

蘇明玉

第二種,過度掌控型父母。這種父母做什麼事都要說了算,小到吃什麼,穿什麼,大到上什麼大學,找什麼物件。他們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子女,恨不得代替孩子生活,彷彿孩子的人生是他們人生的延續,根本不在意孩子自己的想法。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媽媽就是這樣型別的父母,似乎每次會問齊明月的意見,但實際實施過程中卻已經替她做主。就連吃飯點菜這樣的小事,明月也沒辦法做主。結果齊明月為了反抗她媽媽,高考時故意少塗一張答題卡,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人生劇本

齊明月

我媽其實也是掌控型的,小時候我活潑開朗,媽媽不喜歡。媽媽認為女孩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準跑跳。老媽對我要求也高,學習必須好,但是我想學的文學和哲學專業一概不允許學,因為她覺得我喜歡的都是無用的,我想做老師,老媽也不同意,最後報了會計專業。現在看來,我還是喜歡文學和哲學,而且學數字後,發現自己有很多講師碼,我是可以做老師的。但我媽那會兒不同意,以前我也曾經因為這些事有了芥蒂。但年過中年,我學習療愈,已經慢慢理解了老媽。他們那個年代,經歷過太多,所以存在特別多的恐懼,所以她覺得還是有一門技術傍身比較安全。我的孩子也馬上面臨高考,我已經和孩子說了,專業一定要選他喜歡的,因為只有喜歡,才會專注,因為熱愛,才最持久。尊重孩子的選擇,也是安撫了自己的心,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尊重,對我而言,也是一種療愈。

第三種,虐待型父母,虐待型別的父母一般分為言語虐待、性虐待、身體虐待等三個方面。

在我們的生活中,性虐待和身體虐待畢竟只是少數現象。這樣的父母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從未想過,孩子其實是世間的一個獨立的個體。

而言語虐待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常見的父母型別。好多人都記憶猶新的不是落在身上的棍棒,而是父母罵你的那些狠話。什麼“你怎麼不笨死”,“你太讓我丟臉了”之類的。

我小時候最怕我媽罵我。我媽的口頭禪就是“你怎麼長這麼醜。”“怎麼老是嘚嘚嗖嗖的”以至於我好久以來都自卑,認為自己不好看,不漂亮,也不敢快樂。我讀書的時候感覺自己特別擰巴。後來長大了,工作了,被人誇好看,總覺得對方說假話,不敢相信。這都是原生家庭的語言傷害造成的。

我以前在很多方面不夠自信,但自從學習心理學後,慢慢地開始懂得父母,原諒父母,給自己療愈後,我覺得那個心結已經不知道什麼時候放下了,我也開始發現自己越來越自信了,也慢慢恢復了我的快樂活潑的天性,我的朋友們也非常喜歡我的性格,我終於不再擰巴,而是做了自己。

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人生劇本

3

不管原生家庭怎樣給我們的心田種下傷痛,生命是一定要向前走的。當我們成人以後,我們要學習心理學,努力去療愈自己,按照自己的意志力過出自己的人生。具體做法,博士都做了說明。

第一步,走出原諒陷阱的誤區,重拾內心憤怒,釋放自己的情緒。心理學有句話,“看到即是療愈”,就是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要允許自己,看到自己的悲傷、憤怒或是痛苦,不要壓抑它。及時的找到情緒的發洩口,可以透過聊天、唱歌、運動等等來解決。只有情緒正常流動,才不會出現更多的心理問題。

第二步,重拾自己的自由選擇,明白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可以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很多中毒的孩子,即便是成年,也依舊需要獲得父母的認可,而這種需要已經使他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力生活。

在書中,蘇珊提到,我們和父母之間的角力是正常的。在一個健康的家庭裡,孩子與父母建立一定程度的情感聯絡是有益的,會讓孩子有歸屬感,也利於家人間交流溝通。但是如果過頭,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第三步,與父母保持情感獨立,也就是界限感。情感獨立並不是要同父母徹底斷絕關係,而是如果撇開父母的灌注和影響,你仍可以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面對父母不喜歡自己想法和做法的時候,你不必為了遷就他們而義無反顧地改變自己,而是要有選擇的權利和質疑他們的自由。

第四步,不再進行自我懲罰,不要有負罪感。

在書中,蘇珊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就是,“

你不需要負責,你必須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第五步,面對父母暴怒、譴責、威脅和狡辯時,要堅守住自己的立場,可以透過寫信面談方式,不管對峙期間發生什麼,只要你有勇氣付諸行動,就是勝利者。

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人生劇本

比如前幾天,和父母一起吃飯。說起我畫畫,我媽又是隨意的打壓我,說你能行嗎?你小時候那麼笨,哪有什麼藝術細胞?我就說,媽你怎麼老打擊我啊?就不能鼓勵鼓勵我?我媽就惱了,我這就是打擊了?我這是提醒你。你看,強勢的父母,怎麼說都是他們說得對。不過我沒有發火,而是溫柔但很堅定地跟我媽說,我會努力學習的,但是能不能成名成家,我是不在意的,我只在意自己是否努力過。我終於可以和媽媽清晰堅定的表達自己了,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所以你看,合理的溝通永遠是必須的。

4

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體系中走出來。

無論我們是否有幸擁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們都沒有理由將人生的劇本放在對他人的期望中,而是應該多學習,努力寫出自己的人生劇本

。我們要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儘量完美的原生家庭。所以,《原生家庭》這本書應該多學習一下,勇敢地和不開心的過去告別,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