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追逐幸福+堅定地做自己”,這才是“雞娃”真正的成功

每每看到雞娃界熱血沸騰,就想著雞娃的標準是什麼,琢磨來琢磨去,答案無非是分數,是名校,是各種頭銜、獎盃。但是,如果生養的孩子是普娃呢,難道失去了成長的機會與權利?難道就天生低人一等,無所作為啦?難道孩子的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就這麼無趣無味地度過?

美國心理學家瑪德琳·萊文在《給孩子軟實力》一書中說,真正的成功有二個標準,一是幸福。注意,作者在這裡用的是“幸福”一詞而不是“快樂”。而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把孔子主張“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作為衡量標準,到孟子有“三樂”,到現在有寓教於樂,快樂教育等。然而,我們也知道,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這個不如意也包括小孩子在內,怎麼可能把追求僅有10%的快樂作為奮鬥目標呢?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瑪德琳·萊文說,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試圖保護孩子們不受傷害,生活卻會給我們的孩子製造難題。

感情上的、心理上的、認知上的和精神上的成長,需要從充滿挑戰的生活中殺出一條血路

,而現實生活中的挑戰會帶來失望、憤怒和挫敗感。如果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樂”,那有點兒傻。這隻會讓他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難面前,目瞪口呆,束手地策。

我們真正想讓孩子們擁有的是幸福,這包括孩子們的天性所允許的最大比率的樂觀、處理問題的技巧,還有從可能的挑戰中形成的自我修復能力,——正如身體上的傷害需要癒合,而心靈和精神上的傷害同樣需要修復。而最可能鼓勵我們的孩子擁有情感幸福的特性,和讓他們在學校教室獲得成功的特性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樂觀、積極投入和自我修復能力強的孩子,他們擁有的快樂更多一些,在生活中也更積極陽光一些。錢鍾書曾說,“永遠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追求幸福是我們可以把握的,而快樂只是這種追求的副產品。

“追逐幸福+堅定地做自己”,這才是“雞娃”真正的成功

在瑪德琳·萊文看來,

真正的成功是成為“我所能成為的最好的人”

,並不是離群索居,而是成為社群或社會的一部分,盡力、儘量、盡心、盡力地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同他人建立密切的聯絡。孩子的成功首先來自自我意識的形成,讓他自己感覺強大而真實,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特長班、輔導班,這種雞娃的方式並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成長,相反地,如果雞娃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只能讓孩子走向美好願望的反面,成為一個讓我們擔憂的、缺乏自控能力的、自戀的孩子。

孩子成長的理想圖景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強大的自我,透過一個過程發展起來了,包括基因的組合,家庭、同伴、導師的影響,遇到的機會,以及我們所生活的文化環境。由此,“幸福+做最好的自己”,這才是“雞娃”真正的成功,而不是“分數+獎盃”。

教育是長跑而不短跑,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要走出“雞娃”的迷思,重要的是樹立長期主義理念,不要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

瑪德琳·萊文認為,我們應該開始思考什麼是成功,不是今天通俗意義上的成功,不是下一個階段的成功,也不是明年的成功,而是以未來的10~20年,當孩子離開家,走進自己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是什麼樣子為主線。

以這麼長遠的眼光養育孩子,需要勇氣和想象,因為你要讓孩子迴歸成長,放棄誘人的頭銜;把幸福作為人生追求,在痛苦中磨練意志,錘鍊品格;堅定地做自己,而不是追逐潮流,忍受暫時的落後。但是,這樣做是保證你的孩子將來擁有一個滿意而富有意義的人生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