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教育視角】在得失之間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豁達,你知道嗎?

【教育視角】在得失之間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豁達,你知道嗎?

在得失之間,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豁達。

有一次子路問怎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慾,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過了一會他又說:“現在的完人又何必這樣呢,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長期處於貧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志。”這樣也算是完美的人。

禮記上有段話: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遇上好事,得想想這意外之財該不該得,很多人往往看到好事,就爭著搶著去拿。看到困難,想一想自己該不該逃避,逃避和勇於承擔之間,也是有一定原則的。

也就是說,豁達也是有原則的,不是隨隨便便就是豁達,如果豁達只是放下,變成逃避的話,也就沒有了價值。

【教育視角】在得失之間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豁達,你知道嗎?

慎言慎行,孔子說過很多次。有一次孔子對顏回說: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只有我和你,從這點來說,他是在誇顏回。

子路聽到就不高興了,動不動你就誇大徒弟,把我放在哪裡啊,如果有一天,“子行三軍”,你要帶領軍隊打仗,“則誰與”你跟著誰啊?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讓我赤手空拳和老虎打架,讓我去冒險,讓我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願意與其共事的。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孔子也是靈活的做事,在謹慎的同時運用靈活。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孔子贊成有條件的人入世,反對無目的的行動,多思慎行。孔子對“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向來是看不起的,從這點看,孔子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社會帶來好處。

《中庸》有一段:子路問強,子路問孔子怎樣算是勇敢強大?孔子就問他,你問的是什麼樣的強?是南方的強,還是北方的強?還是你自己認為的強?如果是南方的強,就是以柔克剛,比較從容大度,能夠以寬容別人為強大。而北方就不一樣,北方是不畏強權,遇上什麼事了以後,死而後矣,可以勇敢地和別人拼殺,這是北方的強大,而君子不一樣,這兩方面都有,因為他受過真正的文化教養,所以君子能夠做到合而不流,合而不流是最強的。這個跟老子的觀念差不多。老子說和其光而同其塵,一個人能夠適應環境,能夠適應一切人,適應也是一種強大,適應歸適應,他有自己的原則,有他自己的氣節,有他自己的立場,不是隨隨便便,隨波逐流,這就是合而不流,能夠稱得上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他說啊,還有幾種人比這更強大,哪些人呢?

保持中立,不偏不倚,這是一種強大。

【教育視角】在得失之間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豁達,你知道嗎?

當一個國家政治非常清明的時候,不改變自己的志向,能夠堅持到底,這也是一種強大。

還有一種,在政治非常黑暗時,能夠堅持自己操守,寧死不變,這也是一種強大。

從子路問強,我們看出來一種精神,歷史的精神,一個人想做大事,想做強人,必定要有堅強的意志,意志從哪裡來?就從我們的心上來,所以,慎行,還有用之在心,沒有心的慎行只是膽小鬼而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