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凡是用犧牲換來的關係,都註定成為悲劇

中國人向來具有犧牲精神,並且以此作為一份義務、甚至一種榮耀。“人不能只為自己活”,這樣一句話,聽來是不是非常合情合理?因為大家都在那樣活著。誰若自私,便是可恥。

而諾大的世界,最難定位的是關係,最難把控的是付出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付出者會有一種偉大感,他們會覺得更有權利向別人索取點什麼。心理不平衡的付出者,為了討要公平,會慢慢變成索取者”。

不在乎當事人的感受,不考慮對方真正想要什麼,所有付出感強烈的人,在親密關係中都不幸福。

盲目的自我犧牲,其實是一種低層次的成全。

真正的利他不應有付出感,不應對他人有期待,更不應自以為高尚。

凡是用犧牲換來的關係,都註定成為悲劇

01

背離真相的成全,才是最大的傷害

有人說:家庭教育中,有兩種極可怕的東西,叫做付出感與犧牲感。

中國式的父母,很多都有一種苦情的情結,認為自己的為孩子犧牲足夠多,才算得上好父母。

電影《狗十三》中,多數時候,李玩都是個乖乖女的樣子。

但倔起來就喝酒,和爺爺奶奶、爸爸大吵大鬧,大晚上也不回家,鬧了脾氣就把音樂調到最大音量,讓人不得安寧。而她的訴求很簡單,她要大人說話算話,要坦白,要尊重她的意見。

站在父親的立場上,他好像也盡力了。

遇到這類大大小小的家事,大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給個甜棗,瞞住孩子。

大人有一套高效的、權衡利弊的處事原則,他們不自覺地把這些也用在了孩子身上,矛盾就產生了。

這是太典型的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好像誰都在努力遷就和付出,誰站在自己的立場都沒有錯,但搭在一起就漏洞百出,電影裡充滿了類似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的不可調和。

李玩如爸爸要的那樣地“懂事了”。她喝掉了牛奶,恭恭敬敬地給長輩敬酒,毫無反抗地接受了弟弟,吃下了特意為她點的狗肉……直到最後,李玩和姐姐終於在大街上遇到了真正的愛因斯坦,但她也拒絕相認。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與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每一個母親,都願意為了孩子的未來,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可如果不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一味地盲目犧牲自我,不僅不能助力孩子前行,還可能直接毀掉孩子的人生。

一切背離真相的自我犧牲,不過是假“為你好”之名,行主宰和干涉你人生的罪惡而已,這樣廉價的自我犧牲,不是愛,而是不能承受的負擔和傷害。

凡是用犧牲換來的關係,都註定成為悲劇

02

放棄原則的付出,是一種變相的自私

《比悲傷更悲傷》影片裡有這樣一個讓人咋舌的情節:男主在生命的盡頭,為了給女主找到所謂的幸福,居然去找事業小有成就的牙醫未婚妻談判,讓她離開相愛多年的男友,讓女主跟牙醫在一起。

都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男生這樣的做法,顯然侵犯了他人的底線,有悖於做人的原則,與其說他犧牲自己的愛情,換取女生的幸福,不如說是一種為了達到自己目的,不惜踐踏他人利益的變相的自私。

很多時候,我們本著為他人好的初衷,而這背後犧牲的,卻是無辜的第三方,只是很多人都不自知而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