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為什麼說人人都有虛偽性?

世界上最難的位置在哪裡?當然是在轉折點的位置。比如從職場精英變為家庭主婦,從放蕩不羈的少年變為了一名父親。角色的轉換是最難的,因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任務。

當你從校園走出來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你已經與青春告別,將迎接很多未知的角色。可能是一名教師,也可能是一名商務人員,也可能是其他的角色。

但是,無論你選擇了哪個職業,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框架中,填充了太多你所不能接受的事實,他是合理存在避無可避的,也是被你昔日嗤之以鼻的:人性的虛偽。

為什麼說人人都有虛偽性?

為什麼虛偽很難界定

虛偽的概念我對於這個詞彙,生怕誤導了讀者,所以特地搜尋了一下。

虛偽,比喻的是他人的行為與內心的不一致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言不由衷。

在我們的意念當中,“虛偽”的第一感覺就是對方的所有行為舉止是以“圓滑”為邏輯起點的。

譬如我們小時候,可以追溯到幼兒園的時候。你可能經常會看到或者做出這樣的事情。

當一個小朋友不喜歡另一位小朋友的時候,你會經常和你喜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吃飯,一起嬉戲。同時你也會私下慫恿他,不要和你討厭的那位小朋友一起玩。

那麼,我們開始反思,為什麼這位小朋友對另一位小朋友存在這樣的“惡意”。或者說這位小朋友是否也存在虛偽的一面呢?

又或者說,一群儒學聖人得知村裡的某位村民有偷盜行為,然後暗中告訴村民:請遠離他。

那麼,我們開始反思,聖人對村民是“善意的警告”,對“偷盜者”是“惡意地迴避”,那麼,聖人的行為是否可以斷定為虛偽呢?

從“辨證論”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極難論證的問題。從“盜賊”的角度來說,“聖人”是陰暗而虛偽的,但是從“村民”的角度來說,“聖人”則是光明的象徵。

當然,這個例子較為極端,且不能真正說明虛偽存在人性的合理性。

但是,我們從這個例子中,可以非常明顯地發現一點,就是由於社會資源有限,在社會競爭體制下,社會角色的立場不同,必然導致我對你錯的的“惡意”評判。

剛才那個極端的案例,已經是超脫了道德範疇。雙方的評判是道德外與道德內的互相指責。那麼,如果所有的社會角色不存在大是大非的道德範疇內,而是正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我們是否也存在虛偽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這種虛偽性不容易被察覺。

為什麼說人人都有虛偽性?

人人都有虛偽性,只是不易察覺

每個人都是月亮,總有一個陰暗面,從來不讓人看見。——馬克·吐溫

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自我,而且在與他們交際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維護此時的自我,或者追求未來的自我。

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都熱衷於自我的“個性化”和“獨特化”。

人類的個性本身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我追求與他人的與眾不同。

就好像你穿了一個流行的服飾,你非常的喜歡,然後攢夠了一個月的工資,終於買到了這件衣服。但是,突然有一天,你走在大街上,發現另一個人與你穿著相同款式的服飾,你便覺得自己不再那麼的與眾不同,進而對這件服飾也不再像之前那麼喜愛了。

其實,你喜歡的並不是這件服飾,而是在眾人眼中的“與眾不同”。

宏觀來說,服飾只是彰顯自我的其中一個“象徵”,對於“自我”的整合,我們追求的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我的民族,我的信仰,我的學術,我的能力,我的外表,我的一切。

在這種“整合自我”的下意識保護下,我們與他人在某種程度下,多多少少都會存在對立的一定成分,可能很深,也可能很淺。

為什麼說人人都有虛偽性?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與他人做比較,在社會學中成為社會化比較。

“比較”的辯證邏輯起點永遠是“相對性”。比如180cm的男性相比170cm的男性就叫做“高”,但是相對於190層面的男性,則稱之為“矮”。同理,富有,聰明,顏值皆是出自於“相對性”。

比如,某人看到比自己漂亮的,表面友好且誇讚漂亮,內心卻極不舒服,更惡劣的人會內心侮辱她為“狐狸精”,這是不是虛偽呢?

某人看到比自己學習好,表面耐心請教,之後誇讚對方,內心卻稱他為“書呆子”,這是不是虛偽呢?

所以,在這種虛偽面下,我們常常可能因為他人的失敗而暗自竊喜,特別是那些被你嫉妒的人尤為明顯。

其實社會比較是煩惱和爭端的來源,猶如佛門三毒的“貪嗔痴”,是一切妄念和雜念的本源。

其實自身攜帶的微小虛偽面的方面很多,而且這些虛偽面不易被自身察覺。因為太微小且不易被察覺,所以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接受並視為常態,並否認自己的虛偽。

就好像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亞健康狀態,不易被察覺,便否認自己有病。虛偽面也是一樣,太多於微小,並極力否認他的存在。

我之前看過一句話,但是不知道是哪位名人寫的,很有哲理性,也涵蓋了本段落的主旨含義:我們都在陰暗的角落裡,渴望被關注,渴望被崇拜,卻在追求這些表面浮華中迷失了自我。

得到關注,我們可能都迷失了自我,所以,絕大部分人都有自己虛偽的一面,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

為什麼說人人都有虛偽性?

不再遮掩的虛偽——陰暗

陰暗中國最開始的民族是漢族,但是,古代中國在不斷地侵略中融合了其他的民族,然後下一步就是文化融合,做到56個民族的相對同一性,清朝也認識到這點,所以倡導了“滿漢一家”的政策,做了“滿漢全席”這道菜。這個政策的初衷就是將社會比較弱化到最小程度,消除因民族歧視而引發的國內矛盾。

反之,為什麼元朝壽命如此之短,不單單是他的侵略縱深太大的問題,主要問題在於民族並沒有

同一性

而融合,反而一度將被侵略的民族劃分等級,擴大社會比較的範圍和程度。

第一等人為蒙古人,稱為“國族”,享有各種特權。

第二等人為色目人,大多數為西域人。

第三等人為漢人,而且是北方漢人,與契丹,女真族。

第四等人為南人,指男方漢人和少數民族。

其實,在我看來清朝政策是虛偽的,滿漢一家的政策,並未真正達到標準。而在清朝時期,“旗人”是更加優待的,並未真正做到滿漢一家親的民族統一。

而反觀元朝,已經真正拋棄了虛偽,明目張膽的以種族歧視的政策明目張膽的彰顯朝廷的陰暗面。

為什麼說人人都有虛偽性?

其實,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第一,人和人之間不可能沒有一點對立成分。哪怕是微弱的觀點之爭,也會在心底侮辱對方,哪怕侮辱之詞

微乎其微

第二,陰暗是虛偽的升級版。面對虛偽還有周旋餘地,而面對陰暗,卻無招架之力。所以,陰暗比虛偽更為可怕。因為實力懸殊面前,對方可以直接拋棄虛偽,以陰暗面直視對手。

對於自身的虛偽性,我們永遠只能接納那些不易被察覺的,如蚊蟲叮咬般的一級疼痛的虛偽性,並否認自身存在這一屬性。但是無法忍受和接受入分娩室痛苦的十級疼痛。所以,我們走出校園之後,無法接受另一個層級的虛偽性,只是可以接受校園的虛偽程度,我們可以接受而已,並不是不存在。

但是,依然不可否認的是,人性虛偽是以“社會比較”為養料

配製而

成的,只要我們心中存在這個概念,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人性的另一面。禪宗開篇有一句話淋漓盡致地囊括的這個現象:命由已造,相由心生,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心若妄動,如身處荊棘。當然,我們是世俗中人,有其自帶的虛偽性也是常理之中。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無知的求道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