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心理學:當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時候,好人隨時能變壞人

這個社會上有好人存在就有壞人存在,但是大部分壞人,都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壞人,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甚至還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他人。

這樣的現象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也從側面體現出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問題:

“你認為自己是壞人嗎?你覺得自己不是壞人,那你就真的不是壞人嗎?”

在大多數情況之下,社會當中的灰色地帶遠遠大於白色地帶和黑色地帶,而好人壞人的界限也只在一念之間。

心理學:當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時候,好人隨時能變壞人

心理學家指出,只要能夠滿足以下這三個條件,好人就會隨時變成壞人。

當一個人的善良不足以自保的時候

從我國的社會結構上來說,作為社會這個集體當中的一個個體,每個人在原則上都具有全能性,也就是說,每個人在一出生的時候,就會被放置在社會結構當中的某一個

未知之

上。

在生活當中,經常有人會抱怨:

“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的努力,卻還是得不到一個好的結果?”

“為什麼我願意為了愛的人付出一切,卻依然會遭到拒絕?”

“為什麼我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卻還是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

心理學:當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時候,好人隨時能變壞人

心理學家指出,大多數人在生活當中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原則,而個體在現實生活當中的道德感與羞恥感都是極其強烈的,一部分來源於自身原因,另外一部分則來自成長環境以及外界因素所傳達的一種道德觀。

當一個人的善良無法做到自保的時候,或者說當社會當中的主流價值觀發生變化的時候,在他人的心目當中,這些所謂的好人可能會瞬間覺醒,並認為自己應該為了迎合當下的社會環境而作出一定的改變。

並且,大多數接受這個世界非黑即白教育的人,要麼在以後將會成為一個純粹的好,要麼會成為一個純粹的壞人。

心理學:當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時候,好人隨時能變壞人

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之下,這類人在嚐到做壞事所帶來的甜頭之後,便會持續作惡,徹底地成為一個壞人。

在既有的規則當中逐漸失去希望

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

·津巴多早在

1971

年就曾經進行了一場慘無人道“斯坦福監獄實驗”,之所以說這項實驗慘無人道,是因為在這項實驗當中人性被不斷地考驗和踐踏。但是,也正是這項實驗讓菲利普得到了一個重要的結論。

心理學:當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時候,好人隨時能變壞人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實驗參與者共

24

人,這些人都是菲利普隨即在學校當中

僱用

的學生,在普通人格測試當中,這些學生均屬於正常水平。

實驗開始之後,菲利普將

24

名學生隨機分配為

16

名囚犯,以及

8

名看守,並且給這個監獄制定了一些基本規則。

囚犯們在星期天的早晨被捕,而

8

名看守早就在監獄之中等候他們了。實驗剛剛開始的時候,囚犯與看守之間並沒有產生多麼大的差別。

心理學:當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時候,好人隨時能變壞人

但是當實驗進行到第五天的時候,一切情況逐漸失控,菲利普宣告了這個實驗的結束,因為他務必保證所有人的人身安全。

在這個未能完成的實驗當中,菲利普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那就是人的性情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穩定,在一定情況的影響之下,善與惡是可以相互轉化,社會環境的壓力也會讓好人幹出很多可怕的事情。

由此可見,在環境的影響之下,好人與壞人之間的界限會逐漸模糊,好人也會在受到刺激的影響之下變成壞人。

契機式的催化劑

心理學:當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時候,好人隨時能變壞人

紐約大學的精神學教授約瑟夫指出,人類一切經由感受器接受的刺激,在通常情況下都會傳遞到大腦皮層當中,並由大腦進行復雜的分析以及理解,再有大腦皮層傳輸到各個部位進行反應。

在原始社會當中,能夠順利存活下來的通常是反應速度較快,並且能夠迅速適應環境變化的個體。而在當代社會當中,我們生活在井然有序的環境當中當,因此,每一個選擇都需要適應規則以及理性。

在現實生活當中,在大量負面資訊的壓力之下,好人也會變成壞人。

例如青少年犯罪,通常都是因為未成年人想要追求刺激的需求遠遠大於成年人,當這種追求刺激的權利被他人剝奪之後,未成年人就很容易走上歧途。

心理學:當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時候,好人隨時能變壞人

這種錯誤的管理方式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契機式催化劑,而這個催化劑有可能是日常生活當中的任何事物。

綜上所述,當人們感受到世界的惡意,感受到被欺騙,感受到自己的認知被徹底顛覆的時候,好人就很有可能會隨時變成壞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