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做人最高的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懂得人情世故的人,通常具有一顆敏感、柔軟、寬厚的心,能夠寬容地對待別人,做到平等、寬厚、仁慈、溫和,與人相處得很舒適。這種敏銳是具有同情心的能力,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會伸出援助之手,不會落井下石,不會取笑對方的短處,尊重對方,也會尊敬自己。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他們總是抓住一個人的一個小缺點,大肆地嘲笑,卻不知道,他們這麼做的結果,就是把自己的退路給堵死了,被所有人看不起。

做人最高的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要時時記得,為他人保留尊嚴,也為自己保留了空間。歷經千辛萬苦,仍對生命充滿激情,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唯一的英雄,就是認識了生命的真諦,卻仍然熱愛生命。懂得世故而不老成,就是歷經千辛萬苦,仍能對人生的一片赤誠,仍有鬥志。正如人之三境,一開始只看到山,看到的只是水,到了後面,看到的卻不是山,而是水。

做人最高的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一個初出茅廬的人,看到的一切都是他的世界。時日長了,受紅塵的影響,被浮華所矇蔽,總覺得每一件事情都有深刻的含義,都有暗礁;而那些經歷了世事的人,在見識了人間的高低之後,卻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熱情和真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無法改變和動搖。

做人最高的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論語·子罕》有言:“君子有三戒:一戒不學,二戒不問,三戒量小。”做人要三思而後動,要知敬畏而行不逾矩。一個人若想保持道德高潔,就應該經常反思自己,如果一昧地順從別人,只會讓這種行為變得越來越沒有底線;如果為了討好他人、不懂取捨而盲目地去追求和迎合一些事情,只會讓自己陷入人生低谷。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一個人做人最大的境界。

做人最高的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第一、知世故是一種涵養

“知世故”這個詞在現代社會很流行,但是在古代,卻很少有人知道“世故”的真正含義。其實,“世故”指的就是一種涵養,一個人若懂得了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和把握,也就懂得了處世的道理。一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懂得對任何事情都不輕易表露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會讓自己有著更高的思想境界和格局;一個不懂得審時度勢和把握時機的人,就註定永遠沒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知世故”不僅僅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種涵養、一種胸懷。

第二、知世故是一種智慧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著內心的平靜,而是在生活中時常保持著適當的知世故。知世故就是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能夠沉下心來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有些事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得到的,不要輕易地讓自己陷入困境當中。有些人喜歡把時間浪費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我們總是以為別人對自己沒有什麼好的看法,但其實這些都是別人對自己錯誤的認知。

做人最高的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第三、知書不言,不如無書

《莊子·天下》中有言:“不學,不知禮;不學,不知義;不學,焉知仁?”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是知道了道理,就不應該去要求別人做什麼事情。因為知識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不應該與現實脫節。一個對世間萬物都能“看透”的人,很難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對於他人的請求和建議也很難做得很好。只有懂得在事情發生之前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才能在事情發生之後不去幹擾當事人。一個懂得“世事洞明皆學問”的人,才有可能在不同的情景下做出不同的選擇;一個懂得“為人處事之道”的人才有可能會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因此,一個人如果想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就應該少說多聽。

做人最高的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第四、知行合一,方得始終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養,但如果一個人知常而行,那就應該向這個人學習。從《道德經》中所提到的“修其身而正其心,持其身而律其俗;修其心而安其俗,持其道而定其俗;修其道而得其俗。”意思是說一個人修身養性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心中的道德標準,如果僅僅只是為了追求道德標準而去做事則會令自己失去內心真正追求和嚮往的東西。

做人最高的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這種透過對知識和道德體系等的理解從而去做一些有利於自我修養和提升而不至於讓自身陷入困境與泥潭的行為其實是非常可笑或者是非常有害的。一個人如果僅僅是為了獲得一些名利和財富來提升自己、追求名利和財富而去做一些違背道德規範行為時只會讓自己逐漸迷失自我、走向墮落和失敗。所以知世而不世故就要時刻謹記:君子要想讓自己更好地成長為“有道德、有能力”那種人就一定要去做個“知世而不世故”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保持最美好的狀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