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文/花舍

-

常聽人說,格局,決定人生。

那麼,什麼是格局。

簡單來說,格局是由三個維度構成的,一是看問題的高度,二是看問題的長度,三是看問題的深度。

所謂“高度”,是指你站在哪個

角度看問題,是老闆的心態,還是職員的心態。

所謂“長度”,是指你站在哪一個時間點看問題,是隻懂得顧及當下,還是明白要兼顧未來。

所謂“深度”,是指你看問題的深刻程度,是隻能看到問題表面,還是能深耕本質。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花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有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格局所導致的,格局越高的人,越容易看清本質。

可以說,格局高的人和格局低的人,思維方式不同,處事方式不同,直接決定了兩者之間的不同命運。

正如那些真正格局高的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有自己的思想,難被他人接受

關於“合群”,羅永浩說過這樣一句話:

“有思想的人,在哪兒都不合群,說

直接一點就是——努力逼自己合群的人,都沒什麼思想。”

聽起來這句話十分絕對,但仔細想想,其實不無道理。

試想,如何融入一個群體?

大多很簡單,不需要有相似的三觀,也不需要為群體提供多少價值,只需要善於改變和迎合就夠了。

但格局越高的人,越是不願意為了無關緊要的人,放棄自己獨特的思想。

之前的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人。

達爾文在提出“進化論”之後,被主流科學界排擠,遭受了不少非議,人們都在嘲諷他,都在譏諷他。

想要“合群”,他大可以放棄對進化論的堅持,但他明白,自己必須走出這一步。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格局高的人,和別人的所思所想往往不同,普通人想的也許是一日三餐吃什麼,他們想的也許是如何改變未來。

看起來他們所思所想更缺少實際意義,但如果一個人不僅能去想,還會去解決自己的疑惑,天才和庸才的區別也會因此而拉開。

這樣一來,少了站在同一個高度上的人,合群自然很難。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被一些無關緊要的群體排外,更是因為他們總是以“獨行的猛獸”角色出現。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有想要的生活,不願低階社交

剛開始看《生活大爆炸》的時候,總覺得謝爾頓是其中的異類,像他一樣的人,也是生活中的異類。

因為他真的太特殊。

招募舍友,他要問對方第六惰性氣體是什麼,要問對方更喜歡星際迷航中初代進取號艦長還是下一代進取號艦長,要問對方上廁所的時間。。。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但越瞭解謝爾頓,越覺得他不是特殊,他只是太清醒。

在謝爾頓的世界裡,倘若一個舍友和自己不合拍,那麼他寧願選擇一個人住,也不想勉強自己。

那些格局很高的人就是如此,看起來他們總是形單影隻,實際上,他們只是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不願意被無趣的低階社交分走時間。

他們知道自己該看書,所以不會選擇和某些人一起打遊戲;

他們知道自己該辭職,不會因為某些人的勸阻留在原地;

他們知道自己該追求更好的人生,才不會留戀當下於他而言毫無意義的生活。

這樣的人,看起來不近人情,事實上,只是太清醒罷了。

格局越高的人,越清楚什麼樣的事該做,什麼樣的朋友值得來往,他們不是不會打遊戲,也不是不會沉迷無聊的趣味,只是不會為了滿足一時的需求隨便社交。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這能說明一個人倘若格局很高,就一定不會合群,一定長期孤身嗎?

其實不然。

格局很高的人看似不合群,實際上他們只是不會是群就合罷了,他們是有選擇性地合群,這才會讓人覺得形單影隻。

就像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看起來他總是形單影隻,和他人格格不入。

但韋東奕從來都不是沒有朋友,也不是沒有群體接受他,只不過他和那些群體之間的關係,不需要靠往日的噓寒問暖來維持。

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總有群體需要他們,融入某一個群體是必然結果。只有缺少價值的人,才只能藉助迎合的方式融入群體當中。

所以,別把“合群”看得太重。

沒有哪一個群體值得一個人為了合群,從而弄丟自己,堅守最真實的本心,才不算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END—

一個人,格局越高,越難“合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