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劉邦:如果格局決定命運,什麼決定格局?

劉邦:如果格局決定命運,什麼決定格局?

作者:洞見ciyu

不見自己,難以觀世界。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安東尼朗讀音訊

公元前195年,長樂宮上的龍榻上,劉邦處於彌留之際。

呂后低聲問他死後的人事安排:“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

劉邦說,曹參。

呂后問曹參之後是誰。

劉邦思索一番,回道:“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一席話,劉邦就安排好了身後王朝大事。

一介布衣,提三尺長劍,開四百年漢朝。

縱觀劉邦縱橫捭闔的一生,決定了終成帝業的大格局,就在於他能:

見自己,見他人,見天下。

見自己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后,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

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

劉邦問眾臣,我為何能奪天下?項羽又為何會失天下。

群臣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最後,劉邦自己說道,我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邦治國不如蕭何,行軍打仗不如韓信。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這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

這樣深刻的自我認識,貫穿了劉邦的一生。

人生之大敵,唯有自己。

有大格局的人,始終在與自己的弱點較量。

在《史記》裡,司馬遷評價劉邦:高祖為人,好酒及色。

這樣一位貪美色,嗜好酒的人,在攻破咸陽時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入主咸陽。

眼前的奢華之景讓他沉醉,咸陽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宮殿內有堆積成山的金銀珠寶,後宮中有如雲的美女。

貪酒好色的劉邦,面對如此誘惑難以自持。

但在樊噲和張良的建議下,劉邦硬生生地剎住內心的衝動。

滿堂金玉一律不取,三千佳麗一概不碰,並且跟百姓約法三章。

後來,軍隊井然有序地還軍灞上時,全街百姓簞食壺漿,夾道送迎。

不見自己,難以觀世界。

人性最大的愚蠢,是掂量不清自己的分量。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能知不足而改正。

劉邦市井混混出身,素來怠慢儒生,但他卻能自察自改。

儒生酈食其拜訪時,他叉開雙腿洗腳,態度惡劣,可他見酈食其有非凡才幹,馬上停止洗腳,整理衣冠,請他到上賓位置。

儒生陸賈輔佐他時,他一開始很不耐煩陸賈吟詩談書,可到後來,經常虛心向他商討治國之策。

在《哲人言行錄》中,有人問哲學家泰勒斯,何事最為難?

他回答了五個字:認識你自己。

一個人在向外求時,要先向內審。

星辰大海,啟程於足下。

一個人如果連內心方圓都量不出來,難以談上擁有什麼大格局。

劉邦:如果格局決定命運,什麼決定格局?

見他人

陳壽在《帝王世紀·漢高祖論》談到劉邦能問鼎天下的原因之一,在於他能聚天下英雄。

“羈勒英雄,鞭驅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徳致,或以義成,或以權斷。”

社會如同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這張網上的一個結點。

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連結是一門大學問。

劉邦深諳此道。

韓信在攻破齊國之後,寫信邀功請封“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

劉邦讀完信憤怒不已,認為韓信是趁機要挾,大庭廣眾之下正想大罵韓信。

但他忍了下去,改口說做也要做真正的齊王,不要做假齊王,穩住了韓信。

因為劉邦知道,天下熙攘,皆為利來利往。

不許以加官進爵,韓信就不會心甘情願地在沙場征戰。

曾國藩說過一句話,

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層次低的人,只顧著謀一己之利,層次高的人,卻能洞察別人的需求。

劉邦揭竿起義之初,同縣的雍齒追隨。

可雍齒素來輕視劉邦,趁劉邦領兵外出打仗的時候,獻出豐邑投靠了魏國。

劉邦對他可謂恨之入骨。

當平天下,論功封賞時,劉邦沒有殺他以洩心頭之恨,反而封他為列侯,以此來安撫眾將,表明不會飛鳥盡彈弓藏。

這樣的大度讓雍齒從此心悅誠服,更讓一干文臣武將誓死相隨。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不識人,難容人,一個人孤軍奮戰,終究會獨木難支。

反之,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所撐開的格局便有多大,所取得的成就便有多高。

劉邦:如果格局決定命運,什麼決定格局?

見天下

在《弈林新編》中有一句話,“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善謀勢者必成大事。”

天下為棋盤,劉邦和項羽是棋手,是博弈者。

項羽所謀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劉邦所決是萬里江山。

項羽領兵佔據咸陽後,謀士勸他自王關中,以圖天下大事。

但項羽卻想打道回鄉,回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

顧著享受眼前的浮名虛利,讓項羽錯失以關中為要,控制諸侯的良機。

在垓下之圍中,雖然楚騎最後只剩二十八人,幾乎全軍覆沒,但江東還有數十萬子弟兵,捲土重來未可知。

項羽卻過不了這一個坎,耿耿於懷這次的失利,以自刎的方式葬送了宏圖霸業。

目光短視之人,只著眼於一時之勝,一時之敗。

反觀劉邦,從不在意暫時的起落沉浮,目光所及則是全域性。

鴻門宴後,劉邦被封為漢王,他雖然窩囊憋屈,但懂得審時度勢。

在去領地巴蜀途中令部下燒燬了棧道,向項羽表明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

其實暗地裡,劉邦秣兵歷馬,養精蓄銳。然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開啟創大漢王朝的開端。

在彭城之戰中,劉邦54萬聯軍敗給項羽的3萬人馬,潰敗逃竄,狼狽不堪。

劉邦大手一揮,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作為獎賞,尋找能夠與其合作打天下的人。

韓信、彭越、黥布應邀來援,他們三人率數十萬軍隊與項羽決一雌雄,最終劉邦以把半個天下的押注,贏得了整個天下。

法國總統戴高樂說,眼睛所到之處,是成功到達的地方,唯有偉大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

一個人目之所及只是眼前的一畝三分田,即使能力再強,所獲成就也是有限。

擁有大格局的人,謀全域性,不貪一局之利;謀一世,不逞一時之快。

人無格局不立,事無格局不成。

如北宋宰相呂蒙所感慨的:楚霸英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柔弱,竟有萬里江山。

劉邦與項羽的人生差距,就在於格局的高下之分。

劉邦會剖析自我、洞悉他人、謀事長遠,這是項羽所不具備的。

而這三者所構成的格局,讓劉邦起於阡陌,成於帝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