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小魚是個脾氣溫和的姑娘,性格開朗、凡事不往心裡裝。

就是這樣一個人,處理起親密關係,卻像一團亂麻。

一次男友出差,小魚給對方打了兩通電話,都被結束通話了,讓她著急難耐。

不久之後,男友回過來電話解釋:

“剛剛是在開會,不能接電話。”

小魚心裡很委屈,她說:

“你當時應該走出會議室,找一個小角落,給我回電話解釋一下的。”

“你過了多久才回電話,根本就不在乎我。”

每當男友的行為和預期不一樣,她內心就特別不安。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你不愛我了。”“你根本就不在乎我。”這樣的話時常掛在嘴邊;

一次兩次,男友還是會耐心哄她,後來,漸漸再也不哄了。

小魚越要求,男友越逃跑;

最後,兩人關係走向了疏離。

親密關係中,有很多這樣的“壓力時刻”,就像一個自證預言——

本來不一定是事實,說著說著就成真了。

這種現象,其實都和“投射性認同”有關。

01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引誘

投射性認同,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

簡單來說,它是一種“引誘”——

“引誘”對方按照自己的行為邏輯去做事。

這是一個,將關係引入自己幻想中的牢籠的過程。

還記得《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嗎?

小時候,父親偏愛妹妹,松子只有不停做鬼臉才能換來父親的片刻關注。

於是,她內心形成了“我不討好你,你就會離開我”的關係模式,極度缺乏安全感;

這種不安來源於與父親的關係,但卻帶到了她每一段關係中。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她的內心,是很怕伴侶離開的。

於是,便把“如果不討好,你就會離開我”這種無助感投射到伴侶身上;

伴侶接受到她討好的“引誘”,就更加無邊界地利用、虐待與控制她。

這種投射,讓她回到了童年時與父親相處的模式中。

而最終,松子也在一次次重複性的絕望中,走向死亡。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投射讓我們看不到對方真實的樣子,卻照出自己過去沒有被好好處理的“壞”的情緒。

像上文中的小魚,小時候父母外出工作,一直與爺爺奶奶生活;

對於童年,她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就是父母離開家時的背影。

她無論怎麼哭,怎麼撕心裂肺地喊叫,他們都不會停留……

那種被拋棄感深深紮根,並在親密關係中爆發。

這種“壞”的感受,是童年帶來的,但她無法獨自消化這種情緒,便將它打包丟給伴侶。

她在腦海中構想出一個“對自己不上心,不愛自己”的伴侶。

期待對方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安,從而做出改變。

在小魚的心裡,其實是有兩條軌道的:

一條是顯性的:我希望你能用我想要的方式對待我,不離開我。

另一條是更深層的:我知道你肯定不會如我所願,肯定會離開我。

她一面要求對方改變,一面又走不出“被拋棄”的劇本。

無論男友怎麼做,最終都無法餵養她內心不安的黑洞。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在這種壓力下,男友可能有兩種反應:

一開始會很開心,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需要了,甚至會盡力滿足對方;

兩人的關係處在一個“被要求”—“接受要求”的迴圈裡,還能繼續下去。

到後來,男友可能感覺到精疲力盡;

總是接收到“你是壞人,你不愛我”這樣的資訊後,再也不想調整行為、自證清白。

於是徹底擺爛,兩手一攤:

好吧,你說我不愛你,我真的沒那麼愛你了。

投射性認同的本質,就是在誘導別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作出反應。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02 飛盤與接盤的遊戲

其他防禦機制,基本都一個人內心的獨舞。

而投射性認同,則是一場雙人的較量,一場“飛盤與接盤”的遊戲。

在親密關係中,有這樣一種相處模式非常常見:

“強勢的妻子與無能的丈夫”。

妻子經常對丈夫說:“能不能勤勞點,這麼懶,什麼事情都不做。”

丈夫一開始會做一些,但是不管做成什麼樣,都達不到妻子的標準;

久而久之,丈夫的改變沒有被看見,又一直受到來自妻子的壓力;

自己內心甚至也認同了她的評判,最後只好放棄掙扎,心甘情願地當一個“懦夫”去了。

這就是典型的“投射—認同”遊戲。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在這個遊戲規則內,提出要求的那一方很容易忽視對方真實的存在。

只看著對方有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有沒有按照自己要求的方式對待自己。

這種相處模式下,被投射的一方會感到窒息的“約束”感;

最後出現一方逃跑,一方追逐的場景。

投射者們往往會感到無比痛苦,覺得自己遇人不淑。

殊不知,對方的態度可能是被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關係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重複的瞬間——

因為同一件事情吵架、總是感到不滿、容易被拋棄……

可以學著跳出那些“劇本”,關照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同時看見真實的對方。

比如說,當想對伴侶說:

“你怎麼又忘了接我,你是不是不愛我。”

可以換一種表達,把變形的“憤怒”轉化為真實的“擔憂”:

“你忘記過來,我很傷心,讓我想起以前不安的感受。”

或者深入詢問一下,他真的是有意忘記嗎?

也許是半路岔開的會議、突如其來的工作壓力、想發卻沒有發出來的簡訊……

再問一問自己,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是來自眼前的關係,還是與早年的經歷有關?

或許,它讓你想起被母親遺忘在幼兒園的經歷;

又或許,是讓你回憶起上一段感情中,那個不告而別的男人。

關係中,衝突是常態,但衝突的終點絕不是輸贏、對錯,而是對自己和對方更深入的探索。

放下“我”和“你”的角逐,才有可能變成更好的“我們”。

03 好的關係,需要去毒化

化解“投射性認同”的旋渦,投射者的自我覺察很重要,伴侶的輔助也同樣必要。

一個在愛情裡高呼:“都是你的錯,你怎麼這樣對我。”的人,看似強勢,充滿控制慾,其實內心是很脆弱的。

他們期待被看見的,不是表面的強悍,而是藏在這些面具下面,深深的不安。

投射性認同的出現,很考慮伴侶的另一方對“壞”情緒的涵容能力。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我有一個朋友,非常開朗熱情,但脾氣也是出了名的臭,在家裡吵架整棟樓都能聽見。

兩年前,她喝著啤酒擼著串,和姐妹們吐露心聲:

“就我這火爆脾氣,大概能容下我的人,還沒有出生。”

但後來,遇到現任男友後不久,很快便墜入愛河,到處宣稱自己“完全被拿住了”。

是怎麼拿住的呢?

她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次,男朋友晚上10點加班回來,朋友在客廳看電視等他;

對方走進來,也沒記得打招呼,襪子脫完順手丟在沙發上。

朋友本來就因為等不到人而惱怒,見到他又亂丟襪子,脾氣噌的一下上來了。

她將分貝拉到最大:

“說了多少次,不要襪子亂扔!

晚上回來那麼晚,什麼事情都不做,回來還給我添麻煩。”

委屈、懷疑、嫌棄,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丟在男友的身上。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很神奇的是,他的男朋友一身疲憊,卻並沒有回懟或者冷戰。

反而像一個大網兜,把這些情緒都牢牢接住了。

他上前抱了抱朋友,說——

“我知道,我回來晚了,你現在很擔心,也很生氣;

而且襪子的事情說了那麼多遍,我又忘記了。

我理解你的心情,但看你生氣我會很心疼,不希望你傷害自己的身體呀。”

朋友說,她其實意識到了自己在無理取鬧,對方忙了一天了,回來還忍不住吵架;

心裡明明是委屈的,委屈見不到對方,說出來就變了味道。

伴侶不愛你,可能是你教的

男朋友的舉動讓她非常意外,他接住了那個“壞”情緒的球,一番處理之後,換成好的還回來。

男友的話讓她感覺被理解了,彷彿在說——

我看見你的憤怒、埋怨,但我知道,那不是你的本意,你只是擔心我,害怕失去我。

一眾朋友聽完,都非常佩服。

她男朋友的操作,其實是將她的情緒做了非常好的“去毒化”處理,而沒有陷入她的投射中。

如果認同她的投射,“回來你很晚,什麼事都不做”,便會陷入愧疚和彌補,委屈自己的意願,做妥和讓步;

如果反對她的投射,則很可能陷入爭執或者冷戰,揪著問題本身做無限的延伸,沒完沒了。

而她男朋友做的,是更深的看見和允許:

我看見你在朝我丟“壞”的情緒,我理解你,也允許你,但同時我希望你能關照自己。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當一個人“壞”的部分都被看見並接納了,內心的恐懼便會轉化為白色的生命力。

願我們都能在關係中真正地傾聽他人,並遇見真實的自己。

作者:清筠

圖源:pexels

首發:壹點

心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