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在商業化影片氾濫成災的如今,有這樣一部影片,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故事,用不刻意修飾雕琢的鏡頭記錄現象,卻真切地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社會問題拿到臺前,成功的讓現實問題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和進一步的解決。

它就是2018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9。1分的又一經典力作。

什麼是好電影的評判標準?當一部電影的拍攝成果不止步於娛樂,能夠真正對現實世界有所影響、警示,那麼這就是一部真正成功的影片。而《何以為家》做到了。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來自黎巴嫩貧困家庭的12歲男孩贊恩的悲慘經歷。贊恩在經歷一番磨折後,最終將父母告上法庭,因為他們給了他生命,卻對這個生命不管不顧,不能讓他像個人一樣的生存。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影片充分揭示了中東貧困地區父母生而不養的殘酷現狀,也針對移民難民的不公正遭遇問題展現出極大的悲憫與人道主義關懷

。這部藝術水準和思想內涵俱佳的影片,註定帶給每一個人不同的思考。

首先讓我們拋開電影內涵,試著瞭解一下這部影片的優秀與用心之處。

國際聲譽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關於片名

影片原名是《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在基督文化中,迦百農代表著無處安放的信仰,無處停泊的靈魂。因此它的中文譯名直接寫為一種質詢—— 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何以為家?這句話不僅僅是來自孩子的控訴,更是包括贊恩一家在內的底層人民發自內心的呼喊。

經典臺詞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何以為家》以它獨特的視角和少見真實的題材,讓無數觀眾感到震撼。

我們抨擊移民問題,批判父母的罪惡。可父母真的罪惡麼?他們應該成為被全方位指責的物件嗎?當我們看到了孩子的控訴,同樣應該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父母到底有沒有錯,他們錯在哪裡,又做錯了多少?

就影片提出下列幾點

1.關於父母“生而不養”的問題

影片開頭就交代,贊恩把父母告上法庭,他恨父母生下他,讓他不能像個人一樣活。其實整部電影看下來,父母並不能說有多惡或多錯。更多的,是赤裸裸的無奈。

生很多孩子,有宗教問題,有觀念問題,更可以算是無奈之舉。父母認為,孩子只要有一個有點出息,全家就好過一點。而且可以讓孩子賺錢。當然,這種美好願景的實現往往困難而歷時長久,其副作用倒顯得立竿見影——生而不養。

很多觀眾認為這都是藉口和替父母開脫的理由。沒錢?那父母為什麼不工作呢?因為現實擺在面前——他們找不到工作。他們是難民,沒有證件,像陰溝裡的臭蟲一樣卑微的藏匿著生活,不被政府抓住遣返便已經是萬幸。就像影片中展現的那樣,大人只能做一些往監獄裡運毒等“工作”,僅此而已。

父母要靠孩子養活,這對於絕大多數正常生活的社會公民來說,確實畸形。可對這些移民來說,這就是畸形社會孕育出的畸形生存法則。

2.關於父母選擇賣掉薩哈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贊恩的父母賣掉妹妹薩哈,很大程度上出於自私,也有對孩子命運的麻木。可這份自私的物件,是剩餘的整個大家庭。而真的麻木如斯嗎?可我也看到了母親把薩哈扔出家門後,臉上刻的失落,認命,無奈……

當然,也有麻木。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不然還能怎麼辦呢?把薩哈嫁出去,贊恩家能得到一筆錢,而薩哈可能有一絲絲希望過得稍微好點。這是最好的結果了。

後來贊恩其實也經歷了這種抉擇。一個人帶著孩子,兩個人都活不下去。他最終也只能賣掉孩子,希望找個好人家。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從全片看,至少是母親對贊恩是很好的。雖然自私,至少我沒有看到有多冷血,有過分虐待。無論是離家出走的贊恩歸家,還是母親去監獄看望贊恩,她臉上都或多或少有真情的流露。

最後在法庭上,父親說的一番話也頗為耐人尋味。他說,現在從這個法庭上走出去,外界對他肯定會是一片憤怒的譴責。人們會紛紛指責他們不配為人父母。可他覺得,他做錯了什麼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家的生存,為了孩子更好。這番話,十分之二是虛偽,十分之八是事實吧。

“我要是有的選,我會比你們所有人做的都要好。”父親這樣說,而我選擇相信。

所以綜上觀之,真正客觀的一個思想是:孩子是無辜的,父母有錯但不惡毒。

畸形的不是父母,而是社會。只不過局外人難以追根溯源,而讓父母承受了全部的職責。社會問題才是永遠的死結。

3.影片的一些細節同樣是現實問題的縮影

妹妹薩哈的死,對贊恩來說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離家已久的贊恩回家拿身份證明,卻意外得知妹妹薩哈去世的訊息。悲憤的他捅了妹妹的“男人”阿薩德一刀,自己也因此入獄。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這裡不免聯想起曾經一段時間飽受關注的重慶公交車墜江案。涉事司機自己的生活遭遇了來自社會巨大的、並不公平的壓力。司機出於對生活的絕望,選擇了報復社會的死亡方式——帶領全車人墜江。

首先我們堅決抵制這種報復社會的心理和行為,這是絕對不能被開脫的罪行。但僅從司機個人遭遇來看,他瘋狂行為的背後,其實和贊恩是一樣的。是絕望讓人不能理智。也許外人看來就是沒有人性,是瘋子。 影片中贊恩如果繼續在那樣的環境中被壓迫下去,恐怕他也會成為司機那樣的人。

所以,觀影也應該引起我們對現實問題的對映和思考。如何減少報復社會行為的出現?政府和社會是不是同樣應該關注報復社會案件背後的故事呢?是不是也應該在管理上,給人留一條活路,別把他們逼到絕路呢?

4.最後談談觀眾群體的態度。不要總是置身事外的去悲憫旁人

《何以為家》以它獨特的視角和少見真實的題材,讓無數觀眾感到震撼。但網友們的評論,大部分都還侷限於難民問題,國家問題。

“XX國做的真的不到位,真感謝自己生在中國”。 是的,我生在中國,也非常感謝祖國給予我安定的生存環境。

但其實,僅從國家角度考慮問題未免有失偏頗。問題歸根結底在於貧窮,它沒有國界之分。高高在上去悲憫別國時,潛意識中你就會覺得你的國籍有一定優越性。殊不知,和你同一屋簷下的多少同胞,他們正在面臨一樣的絕望。

所以想向讀者傳達這樣的觀點:觀影后的反思嘆息不應只侷限於別國治安,難民問題,更應該思索如何應對貧窮帶來的苦難。這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性問題,你並沒有置身事外。

5.關於演員

這部電影用平凡樸素的視角講述現實問題,卻將被大眾忽略的底層問題

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並且除了導演本人在影片中客串了一個律師角色,其他大部分角色基本都是難民的本色出演。譬如飾演贊恩的小男孩名叫扎因,他不是演員,而是一個難民,他演繹的也大部分是親身經歷。出演後,扎因一家的生活得以改善,可千千萬其他難民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本質解決。

而這,應該也是《何以為家》影片拍攝的初衷,也是製作方真心希望得以解決的現實問題吧。

6.結語·寫在最後

願世上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但我更希望,所有深處苦難中的人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無論孩子還是父母,無論性別、國籍與種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