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混亂生活,父母喪失了愛的能力、徒留有怨恨的本能,沒有教育的意識、卻不斷放大有繁衍的本能;

父母無節制生下孩子,卻連年份都不記得,贊恩審判之際,醫生需要透過檢視牙齒才能確認他的年齡,長期營養不良身體乾瘦如矮小看起來才7歲;

發現妹妹來例假後告誡她不要讓任何人發現避免妹妹被父母賣掉,幫妹妹偷衛生巾並偷偷把超市老闆讓他帶給妹妹的零食扔掉;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帶領妹妹逃離的當日回家拿東西撞見妹妹正被強行帶走後,無助又心酸的眼神,並毅然決然離家;

遊樂園裡收留他的難民母親,從垃圾堆裡撿起來的蛋糕為自己的孩子和贊恩點起來的蠟燭似乎帶著希望;

難民母親被抓後,帶著蹣跚學步的孩子流浪,聽說可以去瑞士似乎給贊恩帶來了曙光,回家取證件之際被告知妹妹已死。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最後12歲的男人拿起了刀砍了害死妹妹的畜生,並在監獄裡起訴了自己的父母,狀告他們生了他。

開篇贊恩在破亂不堪的街頭與同齡的孩子們追逐打鬧,陽光下追著泡泡,那似乎才是他的正常世界,畫面一轉,這個孩子從藥店“騙”來鎮定劑為父母制“飲料”,教比自己年幼的妹妹們製作素果汁在街頭販賣。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妹妹來例假後的惶恐不安,他甚至攢夠了路費要帶妹妹走,然而他遲了一步,撕心裂肺眼睜睜看著妹妹被賣掉。一個十二歲男孩對一個十一歲妹妹的保護,能夠經得起生活的碾壓和毀滅嗎?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這一家人的遭遇實在太不幸,似乎天生對應著“同情”二字,但在苦難面前,“同情”其實是一個危險又具有欺騙性的概念。

旁觀者在無力幫助時、很容易透過同情來完成道德滿足,但躺在爛泥中自怨自艾、不惜賣掉親生女兒的人,當真值得被同情嗎?而在苦難中像一把匕首、扼住命運喉嚨的十二歲小男孩,他比我們大多數人都更優秀,或許我們都不夠資格“同情”他,他應當被擁抱、被敬佩、被愛。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贊恩毅然決然離家後,遇到收留他的衣索比亞“非法”女勞工之後,終於有了一塊可以遮風避雨的破瓦、一個情感意義上的家。一個沒有身份的女勞工,生下的一個沒有身份的嬰兒,撿來的一個同樣沒有身份的小男孩,三個處於社會邊緣的可憐人,卻擁有了難得的短暫溫暖時光。

媽媽上班之後,贊恩負責在家帶小嬰兒,嬰兒啼哭不止,他用鏡子反射對面人家電視裡播出的動畫片,帶著小嬰兒透過窗戶鐵欄杆愉快看動畫。動畫的明媚色彩和監牢柵欄一樣的裝置之間對比強烈,無聲無息傳遞出一種貧困所鎖住的自由生長的力量。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這種力量貫穿了贊恩所有的選擇,和父母生活時、他選擇帶著即將被賣的妹妹逃跑;和同樣自身難保的“新姐姐”母子一起生活時,他在母親被抓捕以後選擇獨立撫養嬰兒。搶來鄰居孩子的滑板車,加上一口大鍋做成簡易運輸裝備,拉著放在鍋裡的嬰兒去集市賣東西掙口糧,十二歲的孩子就要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

全劇贊恩唯一的笑容

關於贊恩,命運最可怕的結局,莫過於有一天他長成他父母那樣的人,在被生活無情踐踏之後更兇殘踐踏自己和周圍的人;放棄一切向上的勇氣,放棄一切希望的能力。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所謂救贖是雙向的,外界制度層面、體系層面的物質保障、資源保障固然很重要,但內心的自我層面的自救、自強、自立的靈魂也同樣重要;若個性永遠如同爛泥般自怨自艾,縱使生在豪門、也會揮霍到落魄不堪之地。

所幸,贊恩沒有變成這樣的人。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不幸的是慘案一直在發生,這是《何以為家》最致鬱最壓抑之處。一個小男孩得救,還有千千萬萬小男孩生活在災難中。如何阻止戰爭、如何安置難民,這些太過重大的命題我們沒有資格更沒有能力評價,我只能解讀電影中個體選擇的意義。

《何以為家》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在命運的踐踏面前是選擇頹喪選擇怨恨,還是選擇愛選擇希望?《何以為家》中的父母顯然選擇了前者,在被生活碾壓之後繼續自我毀滅;十二歲的贊恩選擇後者,選擇抗爭和愛。

他對那個渾濁不堪的世界依舊懷有星辰一般的信仰,身在溝渠,心如明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