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影視】《白蛇傳·情》:一部讓人慾罷不能的京劇電影工程

利用週末,我走進電影院觀看了最近頗具口碑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影片整體沒有令我失望,縱然不是十全十美,也算是戲曲電影中一個成功的範例,但同時我也在思考,粵劇作為一個地方劇種,尚且可以將戲曲與電影有機融合,京劇作為當之無愧的國劇、國粹,為沒什麼拍不出一部像《白蛇傳·情》一樣的京劇電影,所謂的“京劇電影工程”,除了勞民傷財,排出來的片子一個賽著一個的令人費解,讓人糟心,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收穫了廣大觀眾的良好口碑,京劇電影卻有過清華公益場遭冷遇的過往,有一些京劇電影乾脆就沒有任何排片,或者只象徵性的放映了寥寥數場,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影視】《白蛇傳·情》:一部讓人慾罷不能的京劇電影工程

把戲曲拍成電影,擺在面前的第一個課題便是如何處理“寫意”與“寫實”之間的關係,戲曲是寫意的藝術形式,同中國的水墨畫一樣蘊含著中國人獨有的哲學思想與文化內涵,同時戲劇藝術都具有“舞臺性”、“劇場性”、“現場性”等藝術特性,將載體由舞臺換做鏡頭,勢必會出現許多藝術處理上的矛盾與衝突。而電影《白蛇傳·情》中,無論是鏡頭語言還是特效手段,無一不是將戲曲藝術的

寫意極致化,而非強行寫實化

,水墨風的繪景更加增強了戲曲獨有的韻味,特效的運用使戲曲藝術的寫意特性得到了延伸。同時我感覺到了《白蛇傳·情》的導演懂得戲曲中的“節骨眼”,鏡頭的轉換,特寫鏡頭的使用,都沒用在腰子上,影片中白素貞力戰金山寺眾僧一幕,更是將水袖與踢槍這兩種技巧合在一處,加上特寫鏡頭的運用,著實產生了不同於舞臺版本的體現,觀眾也獲得的不一樣的體驗。

【影視】《白蛇傳·情》:一部讓人慾罷不能的京劇電影工程

誠然粵劇是地方劇種,但追根溯源,她誕生的時間卻一點也不晚於京劇,或許是因為地緣原因,粵劇於清朝中葉誕生於廣東,後傳入廣西、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東南亞和美洲各國華僑居住區,開放的城市誕生了開放的劇種,開放的劇種自然具有開放的藝術特性,相比之下京劇的暮氣就大了很多,加之繼承與發展中出了問題,京劇的後輩門人中分為了兩派,一個是多一步不敢走的頑固派,張口閉口都是“我爸爸當年如何如何,我祖宗當年如何如何”;另一個是索性扯開大步,胡亂“創新”的冒進派,它們摒棄了厚底水袖,四功五法,全都穿上了制服西裝,轉行話劇加唱,兩個派系,兩個極端,對京劇是兩種不同的傷害。

同時給京劇胡開藥方的“磚家”太多,它們的構成也比較複雜,混哪片的都有,有聽蹭兒的戲痞出身,有摸女學生大腿的流氓教員,也有坐完科實在上不了臺的柴頭閻王,一股腦的都變成了京劇“磚家”,都在為京劇藝術的徹底消亡積極地建言獻策,永遠不知疲倦。

【影視】《白蛇傳·情》:一部讓人慾罷不能的京劇電影工程

粵劇電影《白蛇傳·情》誠然也存在很多問題,但觀眾看得出,影片確實是在為戲曲藝術與電影藝術的有機結合而努力,簡言之粵劇電影是奔著創作去的,京劇電影則是奔著洗錢去的。“京劇電影工程”拍出的影片,非但使京劇與電影產生了排異現象,更將一些京劇原有的藝術規律與特性進行了打破與毀壞,如此對比,粵劇電影《白蛇傳·情》著實是給了“京劇電影工程”一記響亮的耳光,當然,如果說“京劇電影工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耗國帑民財,為一小部分人謀利益,那就無所謂探索與融合了,為了錢,臉都不要了。

【影視】《白蛇傳·情》:一部讓人慾罷不能的京劇電影工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