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春秋戰國典故:孫武三令五申軍法嚴 趙括紙上談兵害人不淺

接上~~

28、三令五申

春秋戰國典故:孫武三令五申軍法嚴 趙括紙上談兵害人不淺

三令五申

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

春秋時,著名軍事學家孫武攜《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廬。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眾女兵說:“知道。”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於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的一番話解釋一次。再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

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派人講情,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此後,眾女兵無論多複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

後來,人們把孫武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引伸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29、馬首是瞻

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後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鄭簡公四年(公元前562年),晉悼公出兵伐鄭。兵臨城下,鄭簡公求秦相助。結果秦軍大敗晉軍,秦晉二國從此結下深怨。

為報仇雪恨,晉悼公於公元前559年,聯合魯、齊、宋、衛、鄭等12個諸侯國,在晉國中軍統帥荀偃的率領下,共同出兵征討秦國。

聯軍雖人多勢眾,但缺乏統一指揮,人心渙散。而秦軍卻早有防備,利用涇水之險,與聯軍對峙。由於秦軍在涇水上游投毒,造成聯軍不少軍士中毒死亡,致使聯軍士氣低迷,領導層內部矛盾加劇。

在此不利形勢下,荀偃惱怒萬分,向全軍下達命令:明天天明雞叫,全軍在填平水井,夷平爐灶後,開展進攻。大家要看我的馬頭所向前進,我指到哪裡,軍隊要衝向哪裡!

豈料他的命令,立即遭到各國將領的反對。尤其是遭到他的同胞晉國下軍統帥欒黶竟率領人馬,返回晉國去了。軍陣大亂,萬般無奈的荀偃最後只好宣佈退兵。

一場本來可以取勝的戰爭,因各國人心不齊,荀偃指揮失當,尤其他那句“馬首是瞻”的妄語,最後以“不戰而敗”告終。它既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可嘆可悲的“笑話”,當然,也留下了這個發人深思的成語——馬首是瞻。

30、紙上談兵

春秋戰國典故:孫武三令五申軍法嚴 趙括紙上談兵害人不淺

紙上談兵終覺淺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

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是(趙奢)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很替他擔憂,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 這段歷史後來產生了成語“紙上談兵。”“兵”指戰爭、軍事。“紙上談兵”指僅在紙面上、口頭上空談軍事,實際並不懂的人。用它來諷刺那種喜好空談、不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或者比喻只是空談、不能成為現實的情形。

但仔細想想,這個典故卻存在一個致命的矛盾。紙最早出現是在西漢初年,就算趙括再誇誇其談,也只可能是簡上談兵。那紙上談兵又是什麼時候出來的呢? 大家得空之時可以自己研究研究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