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生活中人際交往必不可少,處理不好易陷入社恐,影響學生健康心理

人際交往問題是關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若處理不好,乃至陷入社交恐懼症,就極易使大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影響其正確的認知和健康的心理,嚴重的還會危害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

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可透過有目的的團體經驗,協助個人增進其社會功能,以更有效地處理個人、團體或社群的問題。可見,小組工作非常適合用來幫助大學生改善社交恐懼問題。

生活中人際交往必不可少,處理不好易陷入社恐,影響學生健康心理

1 小組工作改善大學生社交恐懼問題的理論基礎

心理學家勒溫的團體動力學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受所屬團體的影響。學校作為個體社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都分,對於個體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相比單一的心理輔導小組工作更具有可行性,透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和扶持以及有目的的小組方向,協助組員恢復正常社交功能,促進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團體的融洽適應。在此,社會工作者作為小組的領導,起著溝通、計劃、協調、指導、交流等功能,在維繫小組的安定,為組員的發展指引方向,營造良好的組內環境方面佔據著重要的角色。最終達到促進人際交往和改善組員間的非理性信念,提升小組成員自信心的目的。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類行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作用的產物,認為學習者的行為受其觀察學習及榜樣示範的影響。該理論由自我認知調節、觀察學習以及三元互動強化三部分組成,強調行為是個體內因與外因互動的產物,受到認知和自我的調節。在小組工作過程當中,小組成員可透過模仿和學習提高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社會學習既強調了直接學習的經驗,又承認了觀察和模仿他人學習的重要性。

生活中人際交往必不可少,處理不好易陷入社恐,影響學生健康心理

在小組中工作者擔任領導的角色,在與組員的互動活動中運用技巧來自我披露,向每位組員坦露自己的經歷和看法,幫助組員明確正確方向。小組工作者透過為組員提供一個相對可靠穩定的關係網路,在小組工作過程中樹立優秀的組員作為榜樣,學習好的組員表現為今後自我發展奠定基礎,同時為其他的小組成員樹立自信心,透過榜樣組員的自我表達,轉變回避交往的發展態度。

2 小組工作改善大學生社恐問題的模式選擇

小組工作的四大工作模式分別是互動模式、社會目標模式、治療模式和發展模式,對於大學生社交恐懼問題而言,採取互惠模式是最為適合的一種。

生活中人際交往必不可少,處理不好易陷入社恐,影響學生健康心理

互惠模式又稱互動模式,它將小組工作的注意力集中於組員與組員為滿足共同需要所產生的互動過程。小組成員在交流互動過程中透過觀察,感知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從而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互動模式的主要目標是透過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分享情感和經驗進而達到恢復和增強小組成員人際交往功能的目的。

大學生有交流障礙就可能會產生無法適應群體以及社會化受到影響的問題,究其原因在人是群居動物,個體離不開群體。小組工作互惠模式不僅有利於組員發揮能動性和培養自覺意識,而且小組成員能夠自主選擇恰當的介入策略去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防止外界的價值干預。小組工作者作為中介者應該促進小組成員間的互動,使小組成員在社會歸屬相互依存中得到滿足,調節和改善小組成員與他人或群體不適應的關係。

生活中人際交往必不可少,處理不好易陷入社恐,影響學生健康心理

3 小組工作改善大學生社恐問題的主要流程

開始階段。此階段小組成員相互之間都比較陌生,心理處於防備和焦慮階段,此時小組工作者的目標是協助組員之間彼此認識以及幫助組員瞭解自己和澄清小組的目標。在此過程中工作者可以透過做遊戲、或自我介紹等方式緩解組員間的陌生感和焦慮感。透過營造一種和諧的環境以及創造安全、信任的組員關係,讓小組成員產生歸屬感以及促進成員間的交往和減少小組成員的孤獨感,為接下來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中期階段。此階段工作者要做好協調工作,可採用積極傾聽、同理心等技巧了解組員產生社交恐懼感的原因以及恐懼程度,還可以透過適當的自我表露,將自己親身的經歷、體會、態度和感受下給組員坦白真誠的傳遞,讓組員感到被信任以及站在組員角度發言,貼近組員的內心世界,肯定組員的努力與組員產生共鳴,協助組員共同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生活中人際交往必不可少,處理不好易陷入社恐,影響學生健康心理

小組工作者可以鼓勵小組成員在組內展開演講比賽,協助和支援組員,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並且透過制定獎勵機制激發組員的積極性,協助小組成員將認知轉化為行動,鼓勵改變原有行為嘗試和學習新行為。

結束階段。該階段的組員有著濃厚的離別情緒以及小組面臨著關係結構逐漸弱化的問題。小組工作者需要處理好組員的離別情緒,協助小組成員適應外界的環境以及協助組員整理和保持學習成果,工作者應該處理好未完成的工作以及提供跟進服務。保留好聯絡方式,有時段的對小組組員進行溝通交流,邀請成員一起參加院校活動,做好總結評估工作。最後可跟進調查組員在離開小組後是否還保留著小組當中的經驗以及是否已經恢復了人際交往功能,有助於促使組員離開小組後能夠適應個體自我發展。

相關文章

頂部